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年中会议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工作;8月1日和3日分别召开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人民银行的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8月2日,财政部部部长刘昆在《求是》上发表了名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文章。这三个会议和一篇文章,对我们判断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01
具体先来看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我们只讨论其中涉及经济的部分。
首先会议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4月底的那次政治局会议就提了扩大内需,当时市场也产生了诸多猜想,我在当时那篇文章里也有比较详细的解读。但是,之前提的那次扩大内需,并没有明确如何扩大内需,用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方式扩大内需,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预料到金融政策在引导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遇到了诸多问题,而财政政策在改善微观主体经营预期方面更有效。但是,是不是财政发挥更大作用就意味着财政要扩张,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不去杠杆?显然不是如此,这一部分我们在后面解读财政部长的文章上面还会再谈一谈。
货币政策方面,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已经无法有所作为,实际上,由于我们的中央银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管理的范围更加宽泛,因此工具箱里并不是仅仅只有货币政策可以用,包括信贷政策、监管标准等都是可以调整的。
第二,会议提出了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这六个稳,市场有不少解读,有的观点认为基建下半年要大幅反弹,当然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这只是政策的微调,而不是转向。
对这六个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就是“稳预期”,稳的是什么预期?是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预期,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是结构性改革的预期。在稳定大方向预期的基础上,才是政策的微调。
其次比较重要的是“稳外贸、稳外资”。“稳外贸”不仅包括出口,也包括进口,就是怎么在贸易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去降低成本。“稳外资,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往近了说,在贸易战情况下,一些外资企业可能会有担忧,觉得中美政府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在中国的投资会不会有风险,有没有保障;往远了说,贸易战只不过是一时之争,长远来看,争的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而投资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这个角度看,贸易战并不是最主要的,投资战才是最主要的。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会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更有可能的是迫使美国企业转移到不需要承担贸易成本和更接近市场的地方。从我们去年十九大报告讲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已奠定了扩大外资的基调,从去年底至今,在扩大外资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前一阵子公布的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也出现非常重大的调整和改变,对原来开放程度较低的服务业进行大幅放开,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的外资企业大幅增长96.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1%(美元),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3%,所以我们讲要“稳外资”,就是要稳定外资的预期,稳住外商投资意愿上升的势头。
至于“稳投资”,之前李克强讲的补齐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等,这些都是稳投资的方面,需要区分的是稳投资、补短板和铺摊子的区别,稳投资就是稳住,就是L型,不是再铺新摊子,再走基建刺激那条老路。
第三,会议指出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回顾近年来金融改革的实践,一行三会的政策协调性一直不怎么地,前阵子财科所所长贾康的文章里面谈到“今年以来,央行有所收紧货币的努力人所皆知,但随即看到市场趋于恐慌、债市违约、股市下行,一些企业叫苦连天……这其中当然有‘潮水退去’后裸游者现出原形的必然一面,但可能也有央行去杠杆的节奏掌握欠佳,银、证、保三家齐步走所带来的同频共振效应,把防风险和中央实质性要求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画等号等因素对此难辞其咎,有反思调整的必要”。
贾康老师这里说的比较客气,至少肯定了大家去杠杆的共同努力,但实际上,还存在某些部门缺乏大局观,把个人和部门好恶放在首位,而拒绝采取协调合作以改善市场预期的情况。所以,中央政治局的这个提法,就是指出这种情况的存在并要求改进。
02
除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外,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央行的会议主要是讲如何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讲的“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金稳会有几句话比较重要,摘要如下:
“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
“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货币政策在信贷管理方面会有更大的改变和创新,尽管从货币政策本身特点来看,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但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大家不要形成实体融资难央行就必须放水这种定向思维,因为实体融资难未必是银行流动性紧张造成的,而放水也不意味着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更多的还是要思考央行如何引导商业银行行为这个问题。
03
最后来看财政部长刘昆题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这篇文章。财政政策简单来说,无非两大方面,一是收入,一是支出,今年以来不少观点都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何谓更大作用、更加积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多花钱,花好钱,那么如何花钱,怎么花好钱,刘部长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写得很清楚,财政职能要服务于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基础上来谈积极财政政策。
第一大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里面和财政密切相关的就是地方债问题。这篇文章讲到“覆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各个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但是“有的地方继续违法违规变相举债,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这个“闭环”是指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除了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借、用、还”的全过程规范和监控之外,还有对地方其他融资渠道的包围圈逐渐收紧封死的味道。我们知道,近来年地方债的问题始于2008年的四万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与之相伴的是各种违规变相操作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所以2010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文件,要求摸清底数,规范债务管理。2014年新预算法公布,要求地方政府的举债一律采取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但是地方融资的办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一法规并没有把地方政府违规融资的渠道全部堵住,包括2016年以来兴起的棚改和PPP也给地方政府变相举债融资增加了口子。所以,2017以来,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细,表述越来越具体,就是要把地方政府的各种违规融资的口子堵住。迄今为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土地融资、假借PPP名义、政府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名义、棚改等各种渠道变相举债的方式已经被一一封堵,这就是刘部长所说的“闭环”的意思。
在形成“闭环”的基础上,还要开前门,要将风险防范于未然。文章里面讲“决不允许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督促地方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盘活各类资金资产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高负债地区要大力压减项目建设支出、‘三公’经费以及其他一般性支出”。所以地方政府要想借钱,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地方债限额之内,同时必须报地方本级人大或常委会批准,并且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从财政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去杠杆,还要预留出空间减税和支持实体经济,所以虽然这两年收入略有增加,但这日子还是必须紧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