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何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
年
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
-
2020
年)》,提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是:到
2020
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普惠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将迎来一个以普惠金融为重要内容的全面深化和创新发展时期。
2016
年
9
月
G20
杭州峰会把普惠金融作为会议议题后,普惠金融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期
推选了三篇普惠金融专题文章,这三篇文章分别从普惠金融的社会文化背景、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这三
个角度来展开研究,以期探讨普惠金融发展之瓶颈、寻求应对之策略。
陈颐
的文章《儒家文化、社会信任与普惠金融》通过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得出结论:社会信任促进了普惠金融的普及,而儒家文化的秉承与践行却弱化了普惠金融的惠及可能性;社会信任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关系推动的面向,而非文化推动的面向。鉴于儒家文化和社会信任对普惠金融的此种影响,作者认为普惠金融的制度框架设计应以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为基础,引入社会利益倾斜机制和社会权利能力赋予机制,体现对社会责任的应有担当;同时应充分借助儒家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合意”的一面,以文化推动并实现金融在普惠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董晓林
、
朱敏杰
的文章《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认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文章着重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应重点从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普惠,建设更加开放、便利的普惠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低收入群体,该研究为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有效解决金融排斥问题,提高金融包容水平,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朱一鸣、王伟的文章《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利用全国县域数据,分层比较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减贫增收作用的异质性及促进减贫增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有利于农村居民增收,但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对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存在显著异质性,对贫困县农村居民的减贫增收作用要明显小于非贫困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经济机会的缺乏,内生决定了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基于此,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时,应实施不同的瞄准机制,避免出现“瞄准性偏误”,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扶贫的精准性。
“普惠金融”专题全文转载索引
1. 白钦先,佟健.重提普惠金融是对金融普惠性异化的回归,《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年12期,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2018年4期
2. 李明贤,唐文婷.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农村经济
》2017年12期,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2018年4期
3. 朱一鸣,王伟. 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财经研究
》2017年10期,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2018年1期
4. 蓝虹,穆争社. 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及其启示,《
金融与经济
》2017年8期,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2018年1期
5.
魏丽莉,李佩佩
.
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
》
2017
年
10
期
,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
2018
年
1
期
6.
孙同全
.
从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看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中国农村经济
》
2017
年
5
期
,
转载于《农业经济导刊》
2017
年
8
期
7.
陈颐. 儒家文化、社会信任与普惠金融,《
财贸经济
》
2017
年
4
期
,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
2017
年
7
期
8.
孙国贸. 尽快推进普惠金融制度体系建设,《
经济参考报
》
2017
年
3
月
3
日
,
转载于《金融与保险》
2017
年
7
期
9.
翟帅,张腾豪.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流转证券化的技术可接受分析,《
农村经济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