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体育蓝皮书
集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年度行业发展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王楚钦、王曼昱,夺冠! ·  22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王楚钦、王曼昱,夺冠! ·  22 小时前  
成都日报  ·  8秒16!吴艳妮再夺一冠 ·  昨天  
惠济发布  ·  “冰雪”活动,开赛启幕! ·  昨天  
896汽车调频  ·  郭艾伦再发声:对方一直在逃避,太让人寒心 ·  3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郭艾伦再发声:对方一直在逃避,太让人寒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体育蓝皮书

莫让“唯成绩论”带偏了校园足球

体育蓝皮书  · 公众号  · 体育  · 2017-05-20 16:59

正文

文/体育蓝皮书作者、新华社体育部体育产业专项记者林德韧


在中国足球改革进程中,校园足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19日,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足球评论员张路近日表示,竞技水平、经济效益等等都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副产品”,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促进,才是校园足球发展的真正目的。

常年从事足球工作的张路在演讲中系统回顾了中国足球改革的历史,他认为校园足球发展的滞后是中国足球水平向前迈进的最大阻力之一。近年来,张路开始专注于校园足球,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他也怀着理性的期待。

“普及足球不完全是为了培养优秀运动员。”张路说,“我们搞足球往往只为了出成绩,实际上这个是错的,把足球的教育文化意义都忽略了,只剩下了竞技的功利。锦标是发展足球的动力,但后来变成了体育就是锦标,一说到体育大家直接想到拿冠军,那么足球的文化教育属性呢?对培养人格的作用呢?没人提了。这种唯竞技论的观念在促进竞技成绩快速发展上可能是有积极效果的,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果。”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兴起了一股足球学校热,很多学校都开始办校队,但数年之后这股风潮很快降至冰点。张路回忆道:“我说千万不要搞这种纯竞技的学校之间的比赛,这么搞,三年就搞不下去了。因为追求成绩,所以校队要苦练,那时候很多学校是每天一次、每周五天、每次两个小时,比如说一个校队20人,到了孩子们毕业的时候,问题来了,真正能够升到上一层级梯队的也就一两个人,那么剩下的呢?足球没练出来,因为训练太频繁成绩也耽误了,成了‘废品’。两年之后所有家长都知道了‘不能让孩子踢球’,所以很快就没有孩子练足球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