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这些帖子的博主用真实经历帮助网友避雷,大部分内容都有较高的点赞和收藏数据,同时在评论区,大家也会分享自己的踩坑经历,同时互相给出维权建议。
这类的帖子的初衷是好的,也起到了一些效果。但之后,拿捏住流量密码的“标题党型、反种草型的避雷帖”开始兴起,这类避雷帖看似在避雷实则是广告。
其中最常见的是站在第三方视角进行避雷,发布“全国医美/整形医院医生避雷,劝退名单/口碑汇总”“留学/考研机构,又避雷一家”“遇到这样的XX店就快跑吧”等句型的帖子,在文案中给出雷同的参考建议,实则做的是转介绍生意。
在这类帖子的评论区,用户反而“被种草”,纷纷“求靠谱机构/医院”“另外这个店怎么样,测过吗”,博主则统一进行私聊沟通,推荐自家机构的服务或与自己有合作的机构。
另外一些则是自称内部人士或从业者,科普“内行信息”,如“装修避雷指南,采购大件一定要问清楚这些”“不想被婚纱照坑,8年从业经验教你怎么签合同”“考研的进来避雷,过来人告诉如何报班不被坑”等。
学会这些,真的就能避雷吗?某卫浴品牌店长告诉「定焦」,这两年很多年轻人前来选购卫浴家具时,往往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问得多了,她才意识到这是顾客临时在社交平台上学的。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能帮他们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因为行业产品整体更新,有些问题也早已不再适用,问出这些问题反而暴露出自己是个新手小白,还不如现场试用和感受产品进行挑选。
还有一些帖子则是正话反说,比如标题写“后悔来吃这家店”,内文则表示“后悔没有早点来”;标题写“避雷!XX品牌的瓜你们吃了吗”,内文则表示“新鲜出炉的瓜,XX品牌刚刚上新”;标题写“摄影师避雷,拍的照片都是闭眼的”,内文则表示“全程抓拍真实表情,客人超喜欢,欢迎约拍”等。
现在种草经济发展到成熟期,付费投流和推广的商家越来越多。资深短视频运营李可指出,反种草型的避雷帖目的是先吸引用户注意力,然后进行转化,而这类避雷变推销的帖子往往背后先有推广,才有了这套避坑攻略和指南。
当然,如今“避雷”不光与生意挂钩,还成了部分人玩梗、发泄情绪、收割关注度的通道,“发疯型”避雷帖开始攻占社交平台,这类帖子的内容往往缺乏常识,且与“避雷”毫不相干。
有的人用“避雷”关键词玩梗,比如发自拍图或穿搭图,以“避雷XX城市这个人”为标题,但正文实则是展示朋友或吐槽朋友,“这个人本人比精修图还好看”“这个女人吃火锅加芝麻酱”。再比如有人“给还没出生的朋友避雷”。
有的人会因为一些微小的甚至是不相关的因素进行避雷,比如因为在某城市机场提前来“大姨妈”而避雷,认为这个城市给人的压力太大,生活幸福感太低;比如因为没有恐龙的臭味避雷某乐园,认为恐龙太假;比如因为装饰不好看、没有开门等原因避雷某民政局;再比如“二月来看三角梅,花谢了说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