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前言」
回顾美国过去的五十年,总体来说是家庭观念升温的时代。战后,美国有两次明显的“家庭潮”,社会上组建家庭、回归家庭的诉求抖升。
撰文 | 宗城
编辑 | 亦桥
梦想和家庭:并不二元对立
呼唤回家的电影不胜枚举,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但美国也许是这个星球最乐意站在世界中心呼唤家的地方,
多少美国大片都在重复一个价值,那就是失去家人的人必定命运多诡,而人们努力奋斗,最终皈依的是爱与家庭。
《寻梦环游记》也在喊回家。电影开场介绍了主角米格尔的家族史,描述米格尔有意为了梦想离开家族,正当观众以为这又是一次庸俗的“叛逃”,电影却峰回路转,通过米格尔的见闻呈现了他们一家更深刻也更令人震撼的故事,最终,米格尔与家人和解,家人亦放弃执念,鼓励其追求梦想。
电影有多处细节紧扣家庭价值。比如,当米格尔堕入亡灵世界时,是家人的祝福让他重返现实世界。又如:亡灵只有被人供奉才可过桥与亲人重逢等。《寻梦环游记》后,业界给予好评,但也有失望之词,他们认为电影做工精致,奈何故事内核陈腐老套。这种看法看似刻薄,却也不无道理。这么多年来,从《海底总动员》《狮子王》到《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皮克斯都在兜售传统的美国精神,其中珍惜家庭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内核即“做人啊,最紧要是珍惜家庭”,这是已经被很多美国大片重复的价值观,无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还是文艺大片都如此。
米格在阁楼偷偷对着电视机里的偶像学音乐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尤其热衷此道,十个超级英雄,九个不是守护亲人,就是呼唤亲人,而陷入仇恨的,往往是失去亲人的人。比如《美国队长3》,决定杀死巴基的黑豹,经历了丧父之痛;《钢铁侠》和《复仇者联盟》,钢铁侠的父母死于九头蛇(美国队长死敌)制造的车祸;《蜘蛛侠》前传,帮助蜘蛛侠成长的是钢铁侠,在电影中,后者对待前者就如父亲对儿子。焉论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超人家族这样的超级英雄团体,他们其实都是家庭般的存在,各自分担着父亲、母亲、兄长、儿子等家庭角色。他们承载的也多是守护、相互理解、珍惜家人这类观念。超级英雄电影是美国精神的绝佳注解。
而学院派看重的电影,尽管在拍摄技术和叙事方式上推陈出新,但多年以来,统摄全篇的价值观还是老一套。
美国电影行业的导演多出身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或移民家庭,这令他们内心认同美国精神,其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个良好的例子。
这位大导演出生自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由于家庭缘故,他经常英美两地跑,以致从小浸染美国文化,后来的事业立足点也在好莱坞。这种成长轨迹深深影响了诺兰的电影价值观,尽管叙事手法如同《小径分叉的花园》,但诺兰的电影价值观保守而传统。他自身是一个看重家庭的人,对爱与“守护”有一种认可,所以在他的电影里,主人公们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家庭,而亲人/爱人的离去,构成诺兰电影中复仇/反省的原动力。就像《蝙蝠侠》系列中的瑞秋去世、《致命魔术》的妻子去世、《星际穿越》失去妻子的库珀。
于是,当我们看到《敦刻尔克》打出回家的口号,便一点也不惊奇。而中文翻译版将“home”翻译为祖国,仿佛在给诺兰来一场玩笑。在中国的语境里,家国是含混纠缠的,但在诺兰乃至英美人的语境里,家和国要区分开来。尤其是美国,逃脱殖民帝国的移民后代对“国”天然有审慎的态度,国家缺席、家庭犹在常见于美国人的电影中。
同时,美国有一些类型片正源于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比如家庭公路片,它巧妙结合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在家庭公路片中,主角和他的家人以特殊原因要长途跋涉,他们在路途中寻找生活意义,也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危机。代表作如《阳光小美女》和《冒牌家庭》。
移民与宗教:家庭观的两大支点
那么,为什么美国大片那么推崇家庭呢?这需要追溯他们的历史。
五月花号扬帆起航,清教徒们奔赴远方。殖民者们剥削连连,移民后代与当地土著怨声载道,于是列克星敦一声枪响,波士顿”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倾倒无辜的茶花,美国人走上独立之路。
美国人实际上是一个很含混的观念,诸君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且从建国到南北战争经历了多次领土谈判、血肉冲突,这不但形成了美国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了美国人的精神观念。
在早期美国文化中,从英国漂洋过海而来的清教徒是重要参与者。他们信奉加尔文的理念,认为“圣经”是唯一确信的经典,他们驳斥家庭使人压抑的观点,也不认为家庭存在是为了让人享乐,在他们看来,家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神的荣耀”。
所以本杰明·华兹华斯道:“每一个基督徒都当尽其所能促进神的荣耀……在具体家庭中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有益于此。
”清教(基督教的分支)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秩序良好的属灵家庭,并将其作为理想社会的组成单位,而婚姻成了良好伴侣“共同对抗罪”的一种方式,这也难怪清教徒会珍视家庭,甚至把塑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视作对神的尊重。清教徒的婚姻观、家庭观成了美国精神中的重要拼图。
美国表面很世俗,骨子里却很宗教。依据盖洛普的调查,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的人为基督徒。宗教甚至能左右美国人的生活起居乃至政治抉择。
一位美籍华人朋友曾告诉说:“特朗普能当选,一大原因就是美国福音派基督徒对奥巴马及希拉里的厌恶。”对美国政客而言,如何平衡自己与宗教信徒的观念成为一门必修课。无论是美国政治还是美国文化,那些被我们关注到的元素,往往都可以从宗教中找到源流。
可以说,宗教观念对电影工业影响深刻。例如:《圣经·箴言》道:“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训,就是智慧之言。”尽管子女会一度因为父亲的教训闷闷不乐甚至出走离家,但最终,他们仍要回家。这种服膺于清教观念的行为路径就浸染了美国电影,“出走—回家”成为主角们屡试不爽的套路。同时,美国的理论工作者从《独立宣言》中提炼出一套救世主义,披上基督教话语的色彩,强调自己的独特地位,他们会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民族,要把自由传递到世界各地”。这促使他们把自己的观念传播四海。
美国的主流阶层也认可珍惜家庭的观念。信奉新教尤其是清教观念的“WASP”人群是美国社会的主流群体。
所谓“WASP”,即同时拥有白种“盎格鲁-撒克逊人”血统(White Anglo-saxon)和“新教徒(Protestant)”身份的人群。一个削足脑袋想要跻身美国主流社会的年轻人,甚至会假扮“WASP”,《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角就是例子。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在十七岁时就将自己的姓由Gatz(盖茨) 改为盎格鲁化的Gatsby(盖茨比)。“WASP”期盼稳定社会秩序,厌烦嬉皮士等愤怒青年的革命,他们要的是安稳的家、和谐的生态,实现自己稳稳的幸福。
另外,当我们谈起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有一个族群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犹太人。
美国电影诞生之初,犹太人就占据半壁江山,整个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好莱坞的大资本家多为犹太人,如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环球电影公司、联美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华特迪斯尼等,它们的创始人或幕后老板都有犹太血统。而我们熟知的导演或演员,如斯皮尔伯格、斯嘉丽·约翰逊、娜塔莉·波特曼、瑞凡·菲尼克斯等也都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
《好莱坞的犹太人》
埃里克·高德曼曾写过一本书,叫《好莱坞的犹太人》,就分析了犹太人与美国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程及代表作。他们融入美国,参与塑造了美国的流行文化,支撑起好莱坞的精神图腾。而犹太人恰恰很重视家庭,他们的家庭由几代人组成,亲人间拥有统一的财产、共同的祖先崇拜,整个家庭的轴心是父子关系,长辈则受人尊敬。这一点与华人颇为相似。犹太人的家庭观可追溯到宗教条文,
《摩西十诫》第五条有:“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的日子,能在耶和华——你的上帝所赐给的地上,活得长久。”而犹太人的重要经典《塔木德》则写道:“孝敬父母的律法举足轻重,因为神圣的上帝认为这比敬奉他自己还要重要。”
由于战火、种族屠杀、文化冲突等原因,犹太人四处流亡,这个民族是一个不安全感很重的族群,在迁徙当中,他们倍加珍惜家庭的关怀,耳濡目染,他们的后裔将此传承,与美国精神合流,熔炼了好莱坞主流电影的价值取向。
两次家庭潮:癫狂后的回归现实
回顾美国过去的五十年,总体来说是家庭观念升温的时代。战后,美国有两次明显的“家庭潮”,社会上组建家庭、回归家庭的诉求抖升。
第一次是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刚经历二战,群众普遍珍惜和平与秩序,女性早早结婚、早早生娃,恰好在这段时期,资本家兴建了大批郊区住宅,为新家庭提供了住地。所以,这就成了美国大众回归家庭的一个明显时期。
学者伊莱恩·泰勒·梅分析那一时期的家庭潮,他从美国政府和青年人的角度思考这一现象:
在美国政府的角度,宣传组建核心家庭,有利于缓和国内矛盾,增强不同人群凝聚力,融合白人中产阶级。对外,则便于宣传“美国式生活方式”。在美国青年人,他们则愿意借家庭缓解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美国的第二次家庭潮是在八十年代后,至克林顿时期达到高点。八十年代后,“回归家庭”更成为社会潮流。嬉皮运动、性解放运动、反战运动等的风起云涌让中产阶级不堪其扰,亢奋之后是社会的疲惫和保守思潮的回归。
不过,鼓励“回归家庭”的并不是简单的美国保守主义者,而是致力于“反性解放”的福音派保守主义者。
他们同意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对基督教父权文化的批判,但他们尊重秩序,反对乌托邦式的道德理想。
严格来说,他们不是要大众都回归家庭,而是“允许部分人回归家庭”。
伴随着里根及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回升、社会的渐趋稳定,家庭价值再度成为美国大众珍惜的观念,而这一时期正是好莱坞电影大量输送世界的时期。
商业策略:走向环球
当然,以珍惜家庭为价值内核也是一种商业策略。普罗大众最喜欢的还是并不苦大仇深的合家欢电影,珍惜家庭、呼唤爱和相互理解更是普世价值,二者融合,电影容易调和众口、通俗易懂。每一部大片都有不小的回本压力,兼顾市场的投资方与导演在价值观上会更加保守和稳妥,珍惜家庭就自然成了心头好。
以家庭为本位的美国大片更容易推广向世界。无论你的肤色是黄是黑,无论你是汉人还是犹太人,提起家庭,都多多少少有话可说。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家庭,那些快乐、悲伤与龃龉,电影院里,看到相似的画面,就会产生共鸣。
所以,呼唤家庭也符合美国大片的全球战略,理念与商业目的合流,电影发行方何为而不为。
于是,每当我们坐在影院里,观赏一部部精致的美国大片,我们也许热泪盈眶,也许心潮澎湃,但最终,主角都要勇敢地站在人群中央,大胆发出回家的呼唤。
-end-
文字 | 宗城
图片 | 《寻梦环游记》/亚马逊
编辑 | 亦桥
今日话题
个人梦想与家庭意志冲突时,你会如何抉择?
about 706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