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小包麻麻  ·  没想到,开学还不到1个月,上海家长也顶不住了… ·  20 小时前  
一叶目开  ·  静候复旦附中吴校长的回复 ·  昨天  
果爸看房  ·  广州学位房还值得买吗? ·  3 天前  
果爸看房  ·  广州学位房还值得买吗? ·  3 天前  
男孩派  ·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迟,面缓,心静 ·  5 天前  
男孩派  ·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迟,面缓,心静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别想着“左手清北、右手哈耶普”,这位搞了十多年国际化教育的执行校董说选择要“以终为始”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08 21:33

正文


近期,对赫德学校执行董事潘佳先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国际化教育‘选择’问题”的专访。


潘佳先生认为,家长们应“放弃随缘,选择做主”、“以终为始的规划教育路线”、“左手清北、右手哈耶普是不可能的”……相信本文能为正在为“选择”而焦虑的家长指点迷津。 



“赫德”这个名字对魔都家长已经不陌生了。去年上海赫德开学以来,赫德学校颇有分量的创校团队已经毫不费力地圈粉无数。而如果你去过赫德的招生说明会就知道,有一位更是自带“圈粉”体质,每到他的讲座就座无虚席,会后他也会被家长层层包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明星签售会。

这位创始人就是赫德学校执行董事——潘佳先生。

赫德学校执行董事潘佳先生

为什么潘佳先生的家长讲座这么有吸引力呢?除去他的个人魅力,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他毕业于斯坦福教育学院以及工商管理学院,是教育管理学和MBA双硕士,之前在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常年往返于中美两地,潘佳对于中国学生、国内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的接轨工作拥有超过10年的经验。

科学而理性地看待选择
放弃“随缘”,选择“做主”

  Q   您本人接受了中美两地的精英教育,您感觉一个中国传统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和一个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学生,两边有什么不同?

  A   我觉得我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和国际化教育一个是“随缘”,一个是“做主”。按说这是两个很传统的词,但是我对它的解释是:“随缘”是让你习惯于面对选择,“做主”是让你习惯于在很多选择中,自己给自己做主。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校园内部设施

我第一次离开中国是15岁去澳大利亚上一个Summer School,那时候90年代,还没有什么人去上夏校。我去了以后最震撼的事情就是,澳洲小孩问我:你将来想上大学吗?我当时是高中生,心想这不是废话吗?肯定要上大学啊。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澳洲的孩子压根没想要上大学。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讲还是挺有冲击力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还可以不上大学,而且大学之后学什么是自己做主的。

现在的孩子就非常不一样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了父母之后,我们拼了命过了自己的生存期,然后终于用我们付出的代价,让我们的下一代有生活权和选择权了,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高中到美国上的非常好的私立学校,申请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她妈妈打给我说我闺女在哭,原来是ED的申请结果已经出来了,孩子收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书,但她的第一志愿是去罗德岛设计学院,要做设计师,耶鲁她根本就不感兴趣。我只好劝她说耶鲁的艺术学院也很强,而且耶鲁的综合学科作为艺术人才很必要,因为现在讲究的是梯形人才,你要学得很广,某一个角度很深。可想而知,孩子的父母也挺冤枉的,闺女上了耶鲁,大人还得劝她高兴一点,这个时代真是变了。

在我看来,越来越现代的教育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这些孩子也能自己做自己的主。他有这个家庭条件,也开始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认为“选择多”是很正确的,而且我自己要做这个选择,不是我爸妈替我做,我甚至于也不一定遵从一个常规的大家都认为是好的选择。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学生们

  Q   您觉得现在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跟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有关系吗?

  A    当然,你不能想象在20年前我们去做这么一所学校。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顺应社会发展来的。社会发展到这一步了,不同的需求出现了,所以需要分层的教育。说白了,这是一个服务,一个让孩子如何选择更适应他的路去成长的服务。他的路径多了,他的父母、他的家庭,这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多样化了,所以才有了对民办教育的需求。顺应这些家庭的需求,才出现了这一类的学校。

但国际化教育现在还是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大家会看到有非常多新的学校涌现出来,你也会看到家长在来学校参观的时候,问的问题还停留在:有没有游泳池?你是用国际课程吗?甚至小学的家长来问IB、AP选哪个?……大量家长还处在比较懵懂的一个状态,上海家长已经学习能力很强了,如果你去其他的城市,家长就更渴求,他们需要的是普及。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小学课堂

体制内外的选择
不可能左手清北,右手哈耶普

  Q   那您办宁波和上海赫德这些年,也接触了很多的家长,对家长在做选择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A  我建议以终为始”,从终点看起点。很多家长是“从现在看现在”,但殊不知你选择的教育是一个十几年的路径,而不是一个学校。 

你的终点不同,必然导致你起点不同。现在家长对于道路的困惑,往往源于对终点和起点不明确,终点、起点明确了,那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道路就很明确。

很多家长会换跑道,那就还是“终点不明确”的问题。一会儿觉得国外大学好,一会儿看了海归回来赚两千块钱的新闻就觉得还是在国内发展吧,这就会严重影响你对路径的选择。其实无论选哪条路,我觉得都能走得通,无非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你中间如果老换,昨天练螳螂拳,明天练太极,大后天转练跆拳道了,没有师傅能教你。

教育无非是在孩子12年的有限读书时间里,能够做到单位时间内效率最大化家长帮孩子择校其实就是这一个目标。但什么叫效率最大?你优化的是什么?优化的是他得到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判断标准,它只跟你自己的取舍有关系。

我听过最哭笑不得的一句家长说的话就是:我不想听你讲其他的理念了,你就告诉我,我孩子能不能“左手清华北大,右手哈佛耶鲁”?这句话被我记了很久。我当时就说,我很真诚地回答你:不能。然后他还问,你为什么不能,别人告诉我能。我说谁能,让他做去,我没有这个本事。我知道我们肯定做不到,因为制内外的教育,核心评价标准还是不一样的。你终点定不了,没人能告诉你一个路径。

所以赫德招生的时候我们也会同时面谈家长。我很怕听到家长说选我们是因为“别人都来了,听说挺好的,我也要来。”你的孩子就是你自己的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普适性的教育只是适合小众人群的教育。

赫德学校外方课程总督学、也是前包玉刚学校的创校校长Warren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国际课程的选择
适合的才是有价值的

  Q   您说过您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去纯国际学校,那么在您的眼中,真正适合当今中国孩子的国际化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尺度?

  A   我纠正一下,我说的是不要盲目推崇国际课程。每个学校里面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学校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析你的学生群体,然后制定出一个最适合他们的方案。我们赫德说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学生,就是需要以这个为原则,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路径。

现在无论中外,家长追捧的“名校”、“精英教育”,无非就是更少的师生比、更多的课程体系、更多的教育资源,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用无穷无尽的钱、土地、资源堆在每个学生头上,一个学校500个学生6000亩地,让他们可以有极其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对“精英教育”这个词,大家还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比如认为它是贵族学校。其实“精英教育”在英美教育界内部,也有巨大争议,比如它耗费了那么多社会资源,它究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价值是有效利用还是无效利用?你如果把那些资源分散给贫困地区,更加普及教育,是不是取得的整体社会价值会更高?

所以我觉得“国际课程”不用纠结于一个名词来看,不要盲目地去引进国际课程,而是引进国际课程好的理念,要对其一条一条拿出来看——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好处:

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把碎片化的学习变成主题式的学习等等,这些理念是到哪都是好的;而你如果硬要拿一个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放到中国来,那就有问题了。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看任何一个教育流派,需要先分析它的历史成因,分析它在当时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先把道理给它分析清楚了,然后道理里边有益处的拿过来,没有益处的就扔掉。然后形成你自己的学校的、适合当下社会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赫德学校实行“学院制”

传统与未来的选择
中国灵魂是你的独特性所在

  Q   您也反对盲目地复古,比如学习中华文化就是念弟子规等等。

  A   同样的,说到培养中国灵魂,我也反对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化。比如说家长来参观的时候,小孩们表演一个茶艺课。但是这个课的儿童的天性在哪?而且平时他跟这个东西接触吗?

我们反对这种符号化的东西。我们赫德的中方校长不断在提,要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里面去。比如我们谈月亮,主要是让孩子明白月亮在中国是一个文化符号,在西方是一个星球。所以通过让孩子做月饼、读中秋的古诗、回家跟家长分享月饼等活动,让他理解这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家庭,它贯穿到了课程当中去,那这个传统文化的意义就活了。

“中国灵魂”必须落实到中文课程上。其实我们的中文课程已经做得比较有特色了。在国家要求大纲的基础上,加入对韵、书法、音韵诵读、古文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课程。现在我们的中文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又延伸了一步,中文上面都有大主题课程。从四大主题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到自我管理。通常说最难摆脱碎片化教学的语文课,在我们这都摆脱了碎片化,这个是要花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做的。

按照国家大纲的基础要求,一个小学生读完小学6年大概要读六、七十万字,而我们的要求大了将近10倍。没有一个输入的量,是不可能有输出的。没有这个输入的学生才怕写作文,输入足够,谁还会怕?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防霾气膜体育馆

  Q   最后,中国留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您觉得会有所变化吗?

  A   我觉得会有,我现在已经都预感到了变化。我的预感来自我每年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待在美国,去跟家长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美东的所谓大牛校私立高中和精英大学的老师、校长、招生官做交流。他们会跟你讲:以前对中国学生,可能“融入”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大家也喜欢讲自己融入美国社会的经历。而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会发现融入都不是问题了,不管哪个学生英文都学得很棒。现在对这些学校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贡献是什么?

假设一个学校有500人,每年招的大中华地区(港澳台加大陆)生一般只有6个人,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而学校每年都会收到1000多个的申请,那么为什么要招你呢?当人人托福都考105,SAT都考2200的时候,我为什么要你?只可能是因为你对我的社区有独特的贡献。

我经常跟家长说,如果你不是你,你就没有贡献,所以贡献来自于你的“独特性”。你跟美国学生相比,独特性在哪?首先来自于你是个中国人,你如果这个独特性都没有,就别提了。当我可以招一个生长在布鲁克林的华裔的时候,我为什么远赴重洋、花上10倍的招生成本来上海和北京招你?

你要站在美国顶级高中的校长角度考虑国际学生的问题。美国顶级高中公布成绩时,不会说上了多少的哈佛耶鲁,而是说我出了多少美国总统、出了多少大文豪、出了哪个大企业家。你一个中国人,以后捐款肯定不如我们美国同学多,人家也知道你是陪太子读书的。但是为什么要你来读书?人家是希望一个中国的学生来了之后,我未来的美国总统有一个高中发小是个中国人,所以你们以后两个人不会发动战争。中国人出去,就变成学校里的少数族裔,你是来给人家创造多样性的,那你如果跟我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一样,你创造了哪门子的多样性?所以你首先的贡献就是不能跟ABC趋同,而如果能在课程讨论的时候贡献出你的中国的观念,那你就已经在创造不同了。

所以,最后我们要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中国人,要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为什么说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呢?你的灵魂就是你的独特性所在,你的眼光则是你的能力。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5月14日北京家长见面会席位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填写北京赫德学校“入学申请表”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赫德学校5月14日北京家长见面会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