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17年高考拉开大幕。全国卷Ⅰ、Ⅱ、Ⅲ、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有的思考人生,也有与时政息息相关……一时间,高考作文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刷屏。
如果说高考是一顿“人生大餐”,那么高考作文无疑是其中的一道“主菜”。只是因为在3份全国卷、6份地方卷中多看了一眼,再也没能忘掉全国卷Ⅰ“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这道“主菜佳肴”。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去年,双语君以“
目测这本小清新中国读本会成为考研党最爱
”
为题,报道了《中国关键词》一书,我们天真地以为只有考研党、翻译资格考试需要了解这些中国关键词。
没想到,它居然上了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高考前不看双语君,悔不悔?
“中国关键词”不但考研、翻译资格考试会用到,就连高考、中考有可能会用到!因为这些关键词都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点滴缩影,是高举“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中国关键词”大部分是关于科技与环境的,说明在外国人眼中,中国除了是个科技大国外,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高铁等,都展示了今年中国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一带一路、空气污染、美丽乡村,表现了中国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的发展战略。
如此一来,《中国关键词》以及今年接续出版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绝对是快速了解当今国家政策,正确解读时政,读懂中国的神器。至于谁需要了解?我们不敢说,这回是高考作文,下回会不会是高考英语,或者会考……也许真的需要备一本啦!
去年我们已经介绍过这本书啦,应大家要求,我们再喇叭一遍!小编真的只能帮到这里啦!
这两本书均是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权威出品,涵盖多国记者与外语院校需求,以中外文对照,口袋本设计,权威解读当代中国。
《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图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共计9册,包括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语、日语和韩语等9个语种,分5个专题,其内容选编自“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项目成果。
“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是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内容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中文词条专题编写、解读以及多语种编译,旨在以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这也恰恰是今年高考“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思路!
口袋本,便于携带。
小编选摘几个关键词奉上,拿去不谢。
▌
中国精神
The Chinese Spirit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爱国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The Chinese spirit is the bedrock of our nation. It embodies patriotism and the courage to reform and to blaze new trails. Instead of bordering on narrow nationalism, our patriotism is informed by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a sense of inclusiveness. The courage to reform and to blaze new trails has provided a powerful impetus for our push to make the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
美丽中国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Dream. It is an initiative that calls for respecting, protecting and be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is based on a key national policy 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green, circular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t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leaving more space for nature to renew itself, keeping more land for cultivation, and bequeathing a better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they could be blessed with a blue sky, green fields, and clean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