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dsy1230
明德书院以传统文化、圣贤思想启迪成长智慧,帮助孩子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先养道德、后学文化、再立志向,以创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揭秘】为什么千米外的电能瞬间供到家? ·  12 小时前  
中国电建  ·  谈思路说打算③ | ... ·  13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薛定谔的猫,竟然活了23.3333······分钟 ·  19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科技前沿】2025年度十大科技前瞻发布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科技】盘点中国20大最顶尖科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dsy1230

老师,有家长跟您要“优”吗?请告诉他:连“良”都承受不起的孩子,未来险矣!

mdsy1230  · 公众号  ·  · 2018-02-06 12:10

正文

各位老师,期末成绩出来后,你有没有遇到过家长来询问,为什么孩子没有评上“优”?能不能给改一个“优”?

最近,钱江晚报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对一些家长、老师进行了走访。今天中教君就跟大家聊聊期末考试家长要“优”的话题。


追求“全优”,音体美等学科都不放过

由于评价方式改革,很多小学告别百分制成绩单,取而代之的是“优”“良”“合格”这样的等级评定。所以,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能拿到多少个“优”,成了衡量学业成绩好坏的标准。


“全优生”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所有科目全部是“优”,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体美等学科。


据说,由于没有书面考试,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老师被“要分”“要优”的现象相对较多, 因为许多爸妈觉得,这些科目的成绩都是老师凭个人感觉评定的,可以适当争取一下。

“有的孩子上美术课老是捣乱,作业也经常不交,期末综合评定怎么可能是优?”一位美术老师说,“我拿评分标准给家长看,家长却固执己见,认为这事关孩子将来小升初,如果不改,就是我故意为难孩子,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就在这位美术老师焦虑时,幸好校长拍了板:音体美这些综合学科也是有评定标准的,到底应该优秀,还是良好、合格,都不是老师随意写写的,必须按标准来,不能改!

遇上的次数多了,老师们总结出一套办法:学期初就定好综合学科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记录,如果家长对期末成绩有意见,可以拿出来比对说明。


然而,即便是这样,仍有家长会提出异议。


有校长说:“上回有家长闹到学校,当面质问老师,儿子考试成绩一向都很好,为什么平时成绩不能‘优’? 老师解释说,因为这孩子上课很闹,作业经常不完成。家长表示不相信,老师找来全班同学集体作证,才作罢。”



家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全优”?

按理来说,小学生并没有那么多考学、评优评奖的压力,为何家长还会如此重视“全优”,甚至来找老师要成绩呢?从钱江晚报的走访报道中,中教君大致分析出这么几种心态——

对孩子的期待,从一个“优”上可见一斑

有些低年级孩子的家长,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绩等级问题。有老师认为,这可能不是升学压力所致,而是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个别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得到“良”“合格”的事实,有时不免从评价机制和老师个人身上找原因。

方玲(化名)是杭州一所公办小学的美术老师,任教三到五年级的美术课。音体美等综合学科的老师通常兼任一到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不可谓不重。


不久前,她填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了,每写一个“良”或者“合格”,尽管有理有据,心里却总有点不踏实。

“担心有家长看到成绩单后,会一天给我发N个微信,‘商量’更改孩子的成绩,甚至上门理论……”方老师说。



方玲老师曾亲眼目睹的一桩争“优”事件——

一位同事那年教一年级的美术课。一向认真负责,很受一年级小朋友欢迎。她每布置一次作业,都会给画得好的孩子一张奖励卡。期末的时候,就根据奖励卡的数目评优。“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能体现孩子一个学期的付出和努力。”方老师回忆说。


没想到,等到学期结束时,同事的做法竟遭到一位家长的质疑。


因为看到孩子的美术成绩不是“优”,那位家长专程赶来学校两趟,找同事理论。他提出,美术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不是只有画得好的人,才是懂艺术的,才能拿“优”。一个孩子可以不会画画,但是要懂得欣赏。


“说到后来,他甚至认为,我们美术老师是在用低俗的评价方式,扼杀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细胞。别说同事了,我听到后也难过极了。”方老师说。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最后还是班主任出来,把孩子的期末评定改成了“优”,才相安无事。


“才一年级,就为一个‘优’那么较真,我和同事后来专门讨论过这事。”方老师说,“ 如今有些家长对‘优’的执着,其实和升学关系不大,只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这种期望不仅增加了孩子压力,也有部分转移到了老师这里,孩子做不到‘优’,仍希望老师能给一个‘优’。


小升初目标:想进心仪民办初中,“全优”更具优势

方老师没有过像同事那样的遭遇,但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公布后,她多多少少会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

方老师介绍, 一般来说,五年级开始询问会比较多,因为五六年级是否是“全优生”,关系到能否进入热门民办初中,大家比较重视。 不过,个别低段家长也有来问的。


访中记者发现,家长对孩子成绩单上 “优”的执着追求,多半来源于想要进入热门民办初中的想法。


遇到家长询问成绩的情况,方老师首先会告诉家长们,没有“优”是因为没达到要求,像上课不守纪律,作业没及时完成等。同时,她也提出补救方案,比如把作业补齐了,仍有机会得“优”;或者跟家长商量,这学期先打合格,下学期如果表现好,就改成“优”,可要是表现仍然不好,就不修改。


她隔壁办公室的音乐老师甚至想出了一招:个别实在五音不全的孩子可以通过音乐知识、聆听素养等方面的努力把成绩拉到优。确保只要孩子够努力,就有机会拿到优。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优’都是十分执着的,这种执着是亘古不变的。但老师必须按照规矩做事。 我有时在想,比起找老师要‘优’,家长跟孩子一起找没拿‘优’的原因,再一起努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是会更好? ”方老师说。


利用“补考”争优,为了成绩单好看一些

齐女士的儿子今年六年级,在杭州一所公办小学就读,最近参加了最后一门科目的期末考。


齐女士说:“儿子回来说题目很难,不要说90分了,85分也有危险。考不到85分,就没有‘优’,过两天还得参加‘争优’考试。”


齐女士口中所谓的“争优”考试,仅限于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原本是学校给考砸的孩子一次补考机会,但没考到85分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再争取一次“优”。


“不过,期末考直接拿到的‘优’和后来争来的‘优’,在成绩单上的写法不一样,看得出谁是补考过的,也不能参加校内优秀生的评定。以后去民办初中递简历,同样会被看出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争呢?


她表示:“有拿‘优’的机会,总要让孩子去试试。”至于争来的“优”到底有什么用,齐女士想了好半天,说:“ 其实就是心理安慰,成绩报告单好看一点而已。


连“良”都承受不起的家庭,

更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未来


争“优”,不在父母在孩子,不在期末在平时!

尽管同为家长,也对孩子“全优”有渴望,但个别家长的极端做法,齐女士也不赞同。她回忆了儿子班里一次围绕体育成绩的“争优”事件。

有个孩子经常在体育课上调皮捣蛋,有时候索性不去上课,结果体育老师挨不过家长的软磨硬泡,期末还是给了“优”。

“别说其他孩子了,我们这些家长也有意见,太不公平了!而且对孩子有意义吗?”齐女士坦言:“换成是我,不会这么做。 ‘优’肯定要争,但不是父母去争,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争,争到固然好,争不到也能让孩子懂得理性对待成绩,承受挫折,让他自己总结经验。

而方老师也说, 有些家长第一次来要过、补过优秀之后,第二年第三年每一年都会找老师;还有一些家长很尽责,补过一次优秀之后,家长就会和孩子一起找问题、反思,以后就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些‘优’都不是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齐女士说,“除了语数英科,家里对音体美等学科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儿子天生嗓子好,爱唱歌,我们就鼓励他多听多唱,唱歌能在比较紧张的学业中做一些调剂。体育关乎孩子的体质,能够培养拼搏和阳刚的性格,所以我们每天督促并陪伴他锻炼。对于美术,我平时很喜欢观察儿子的作品,和他谈我的感受和建议,因为我觉得从作品中能了解他的情绪、思维和想象力。”


在齐女士看来, 任何学科要取得优异成绩,都必须有付出,不能临时抱佛脚,期末才想到找老师。


学生不仅要懂得珍惜荣誉,也要学会承担责任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副书记张敏,当过音乐老师,也曾担任小学校长多年,一直在关注这种期末焦虑。

去年暑假,张敏就曾收到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报告单上“其他各科都是A,唯独音乐是B”,而给发来的短信“求助”——

我们家没人懂音乐,孩子也没学乐器,本身是个破嗓子。孩子说这次是考唱歌,我们应该怎么帮她提高音乐成绩呢?这课还不像语数英,有作业能辅导。我一想到如果到了四年级,成绩单要记档,音乐再挂个B,真不是滋味。

而张敏的回复也是直截了当: “平常心对待,不必追求全优。


据他回忆,学校还有过家长和体育老师纠缠,硬逼着体育老师给改成绩,把年轻的体育老师给气哭了。

对于争“优”,他提出一连串疑问:

我们的孩子如果连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还能经受未来的风雨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