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三部门发布楼市税收优惠新政!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男演员在家中去世,曾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三条腿的它和有腿伤的他,如何并肩战斗? ·  4 天前  
人民网  ·  回家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洞察:那些天天发朋友圈的人到底心里在想什么?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18 14:50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公号“大创意”(id:pitchina_)


现在翻翻朋友圈,被各种秀恩爱、晒娃、旅行和心灵鸡汤塞得满满的,真的是不想承认每次刷到朋友旅行照片时的羡慕感,还要平静地点个赞,说一句:好美啊!


不过,现在看到朋友圈照片可要小心一点了,一不小心就被“照骗”了。


戴个头盔假装完成了3公里的骑行;


买杯蔬果汁拍张照假装自己每天都在健康饮食;


聚会拍个照假装聊得热火朝天,还得互相点个赞;

发朋友圈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看到美食美景的第一反应,朋友圈到底有哪些魔力如此吸引人?我们又能从中找到哪些洞察呢?



现在的朋友圈都发些什么?


晒幸福:很多人吃到好吃的,遇到开心的事会第一时间发朋友圈,在朋友圈“晒幸福”;

秀智商:有些人会在朋友圈里针对一些社会现状、科学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泄情绪:有些人会把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以及对生活、社会的不满发展朋友圈宣泄情绪;

秀成就:随着健身慢慢地火起来,很多人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的锻炼成果,有些也会晒工作成果。


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对朋友圈的总结相当到位:


自拍发吃新妈晒娃秀方向盘,

养生鸡汤菩萨生辰给我点赞。

横批:香港代购。


换成诗就是:


星座,偏方,不了情。

励志,谣言,睡不醒。

扭胳膊,崴脚,打吊瓶。



发朋友圈背后的心理


人们经常说: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一点没错,通过文字或者语言确实可以大致判断人的性格、情绪、思考方式。


IBM在前几年发明了一项技术,通过对人们发送在社交网络上的文字进行分析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IBM只需要分析发出的200条消息,就能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潜在特质,包括人格、个人需求、价值观、社会行为几个方面41种特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IBM声称准确率在90%以上。

但这个技术我们暂时还拿不到,但我们可以从朋友圈中看到大多数人发朋友圈的心理。现在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承受着高压的生活,这样的节奏让许多人感觉被淹没了,可是,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存在感”,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而朋友圈中的点赞和留言则可以让许多人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满足感。


而对于获得这些满足感的形式则是在朋友圈中塑造一个自己满意(向往)的自己。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中并不喜欢收拾东西,但他们会把各个物品摆放整齐,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来塑造一个爱干净的自己;有些人会发很多资讯信息让别人感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然,最常见的还有朋友圈中那些P得零瑕疵的自拍……


不过现在在朋友圈中还存在一群看客,他们只看不发,少有点赞评论。这部分人群的行为来自于“小众心理”——大家都在扎堆做的事情,我就不要做了,毕竟我是如此地独特。


活在现实中还是活在朋友圈中?


有研究数据表明,现在社会有70%的年轻人有或轻或重的焦虑症状,最主要是因为注意力的分散。而像朋友圈这样碎片化信息输出,多少推动了这一成因。另一个形成年轻人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来自于朋友圈中“理想化”的内容,拿别人晒在朋友圈的生活对比自己的生活,别人在朋友圈里沙滩海浪椰汁,而你却在现实中工作加班 熬夜,稍微内心不那么强大的人,可能都会焦虑。



生活不应该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而是感受和体验。最后放一个视频,来自Droga5的两位创意人在TEDx 上的演讲,看看他们在社交媒体中找到的洞察是什么。



近期好文荐读:


《权力的游戏》这七年,做过的营销推广和剧情一样精彩


写十万加的人:六神磊磊 \ 假装在纽约 \ 孟大明白 \ 王左中右


哪怕有《海贼王》与《银魂》,日本最负盛名的漫画杂志也老了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