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读书的人,既愿意氤氲在实体的书香里,也乐于享受Kindle所带来的方便。
Kindle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似乎也成了文艺青年有内涵的必备单品,发朋友圈时,要露出来星巴克咖啡、名牌logo,但是还不能显得太刻意,但是 Kindle 显然具备无需太刻意遮掩的特权,拍照的时候,直接撑起一张照片的格调:
像这样的
▽
最好是英文的
▽
当然了,除了装文艺装内涵,还是有很多人用来看书的,比如库管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经常用 Kindle 看书。
其实用kindle来给自己加上文艺青年、有内涵的标签,还要归功于Kindle一直以来宣传的品牌形象。
Kindle在前几年一直就是走的文艺范,先来看看两则广告:
1
2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瞬间让人沦陷的精彩文案:
You will travel in a land of marvels.
—— Jules Verne
你们将在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旅行。
—— 儒尔·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We do not take a trip, a trip takes us.
—— John Steinbeck
不是我们在主导旅行,而是旅行在带领我们。
——约翰·史坦贝克《史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
Not all those who wander are lost.
—— J·R·R·Tolkien
流浪的人未必都迷茫。
—— J·R·R·托尔金《魔戒》
Kindle和文艺、内涵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也是有道理的,毕竟这是一款以补充知识为主的产品。种种这些,无疑说明Kindle这款产品在进入市场后的光鲜亮丽。
但在2004年,当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提出“电子阅读器”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款产品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
在音频、视频、碎片化文章成功走向互联网数字化之后,纸质的书籍似乎成为了人类走向数字化的最后一道障碍,这个时候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提出了一个概念——电子书阅读器。
当这个概念提出的时候,显然开始了从0到1过渡的过程,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大脑中都还没有这个概念。
联系到贝索斯通过亚马逊卖书起家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再加之他本身是个书痴的缘故,其实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书籍数字化”这件事推向更本质的层面罢了。
但无疑,贝索斯开辟了数字阅读的崭新维度。
当我们对于阅读的定义还停留在纸上面的时候,数字阅读随着 Kindle 的上市,在人们的生活中泛起了一片涟漪,似乎是对纸质书的判决。
电子书在未来是否会代替纸质书?纸质书是否会消亡?
当然这暂时是没有确定答案的,毕竟纸质书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有质感、便于翻页、不用充电。纸质书市场更是凭借自己的优势大做促销,一点也没有要被比下去的趋势。
但对于Kindlers,他们的回答是大写的“会”。这不,他们就为纸质书准备了一个“葬礼”:
kindlers描绘出的未来世界
《纸质书的葬礼》
▽
画风是不是有点吓人,之前的那种文艺青年范呢?这样阴森森的 Kindle 你可以接受吗?
但是,纸质书真的会像视频所示的一样吗?
2007年,乔布斯在初代iPhone发布会上宣布“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英文原话为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如今来看,这句话绝非虚语:苹果的确改变了手机的形态。与之有些类似的是,同年11月亚马逊发布Kindle时,有媒体宣称:
Kindle“重新发明了书籍”。
只不过,Kindle对于整个世界的改变似乎并没有iPhone那么明显。
不得不说,Kindle 为推进书籍的数字化阅读这个宏大的目标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果要继续推进数字阅读的整个生态服务体系显然有点吃力。
毕竟 Kindle 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纸质书本身,还有当下复杂庞大的各类出版社机构,以及人类文明进化至今沿用的纸质书阅读习惯。
纸质书只要还存在着,贝索斯所说的最后一道障碍就不会消失,但是库管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把纸质书定义成“障碍”?为什么要“屠杀”纸质书,乃至于要给它举行“葬礼”呢?
界限的存在与虚无就那么重要吗?
对于真正爱读书的人,Kindle 作为数字阅读的象征品,只是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界限;对于知识本身,有关的界限的争论是永远是低级的。对于喜欢走极端的人,《三体》中有一句话库管觉得很适合: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今日话题 —
有了Kindle,你还会买纸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