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之家创办人之一许多,原名许国建,1977年生于浙江钱塘江边的一个小镇,1999年怀着摇滚歌手的梦想来到北京。因为一次义举,认识同为歌手的孙恒,经过一系列事件后,他们成立了“打工青年演出队”,这是后来一切随着时代而生的衍生物的最早雏形。
许多是做了歌手好长时间后越来越有“社会学”的概念,脑子里加了社会学的许多学着将“自我”慢慢放下,他希望自己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学识,也希望自己可以唱到老。
许多主要负责打工文化博物馆的事宜,他就住在与博物馆同属的院子里,低矮的房间里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高尔基的《在人间》。曾有学者对许多还有工友之家其他的人说,要做中国的高尔基。他一直记着这句话。
打工文化博物馆自2008年成立以来,曾经经历过被逼迁徙,但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保留了下来。但是多年来支持博物馆运转的基金会自2017年7月不再承担相关运营成本,许多和其同事在网上发了众筹,筹集一年运营经费24.4万元。
《南风窗》记者赶到皮村时,众筹已进入了尾声,不长的时间内筹集了78%,恰逢腾讯公益的 “99公益日”,他和他的同事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众多公众人物也加入了呼吁的队伍,比如汪涵、张承志等,吴晓波也用自己一向收费的“语音”做了6分钟的口头呼吁。
许多强调的是,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打工文化博物馆,里面有书信、暂住证、三轮车以及与劳工有关的剪报,他认为,“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名满全球,背后是这些人在付出,所以不能让这段历史消失。”
但是一年以后呢?许多说,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总会有办法的。
如果说孙恒、许多等是工友之家的创办者,是灵魂人物,带有音乐专业以及爱好的属性,那么1994年出生的冯睿则以另一种对社会的思考加入工友之家。
来自江西的冯睿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当过工友之家的志愿者,毕业后直接到工友之家工作,父母当然不愿意,他们希望他能跟别的人一样,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在工人、农民这样的话题里。
他每天筛选电影,每晚7:30准时给来观影的人放映。有时放映后还会有小讨论,每个参与者都会领到小礼物,这样的小礼物也会在法律等类似讲座之后发放。
虽然这样的活动参与者不多——“因为可能太枯燥了”,但也有参与者会积极主动表态:希望多有一些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他看着志愿者把这句话写在调查问卷后才离开。
这一晚,冯睿给大家选的是《和平饭店》,影院里很多人,多为男性。前不久选的《霸王别姬》是少有的爆满,他觉得可能跟戏曲有关。
皮村文学小组的原创戏剧《我们》正在排练,许多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