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扬波
蘸东海之浪写下这页历史
鼓浪奏琴
伴鹭江之音记录新的荣光
公元2017年7月8日。这一天,世界静默谛听,波罗的海畔传出历史的召唤: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厦门,九龙江出海口,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这座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海岛,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她再次惊艳世人。以绝代风华的绚烂,包容并蓄的气度,还有欲语还休的静美,写尽厚重人文,遗世独立。只静默在那,一世纪的目光在她身上便从未褪却。
鼓浪屿是属于世界的,她包容着多元文化、融汇中西,于百年前就已日渐形成历史国际社区。一百多年间,多元文化不断融入原有文化,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今天,文化交融在其街巷、在其建筑、在其有机城市肌理中仍清晰可辨。
九年申遗,不为一举成名天下闻,而为了寻找、发现、传承、保护鼓浪屿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突出人文价值。鼓浪屿保护之路,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
抬头是你,低头是你
世界的“海上花园”
鼓浪屿
在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这一刻,名满天下的鼓浪屿向世界昭示了其更为深刻久远的突出核心价值。
中欧,波罗的海畔,波兰。中国,鹭江水畔,鼓浪屿。
2017年7月8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波兰迎来最美的季节诗情画意般的绿意,鼓浪屿也享受着它的天风海韵落日熔金。
历史的回响,往往就在看似寻常之中悄悄萌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的画面与声音,飞速穿梭,越过山川湖泊、陆地海洋,传到远在鹭江之畔的鼓浪屿,传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鼓浪屿申遗成功了!
世界,为鼓浪屿而歌。
时序越百年,鼓浪屿与波兰的联结,远不止结缘于这场宣言。
鼓浪屿珍藏着一架1888年美国产的斯坦威钢琴,上世纪初,著名钢琴家、曾任波兰总理的帕德列夫斯基用这台钢琴在澳大利亚举办演奏会。许多年后,收藏家胡友义先生遇见这台古琴,重金买下,放在倾其所有家产建起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里,供世人参观。
仅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似乎又是遥相呼应的佐证——鼓浪屿是世界的。南中国的一个小岛早在百年前就与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结,诸如欧美、东南亚很多国家。一世纪来形成的历史国际社区,成为它无可替代的特质,所有的物华天宝、旖旎风光、历史沉积、人文风华、中西交融,都在这世界家园中沉淀蕴育、完美融合。
19世纪的鼓浪屿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19世纪中叶,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逐渐成为各国居民的居留地。通过本土居民、还乡华侨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外国居民共同努力,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也成为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精英的理想定居地,体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人居理念。
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等英国顶级“资料库”里,珍藏着大量上世纪居住在鼓浪屿的英国传教士的手书信件、日志;
一个半世纪前,美国传教士Rev. Talmage牧师,在鼓浪屿第一次向中国人推广闽南话白话字,用罗马拼音字母来书写闽南方言,教当地人拼音识字;
岛上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许多有着浓烈欧陆风格,罗马式圆柱,哥特式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浮雕,门楼壁炉、阳台、钩栏、突拱窗,洋溢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从鼓浪屿兴起的厦门装饰风格新建筑运动,成为文化影响融合最突出的证明……
有人惊呼,如此弹丸小岛,偏居南中国一隅,如何承载下这么厚重的历史与多元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看来,这就是鼓浪屿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之处。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不仅向世界宣布,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更是宣布了名满天下的鼓浪屿更为深刻久远的突出核心价值。每年蜂拥而来的游客,在这个小岛看天看海看建筑看风情,如此看了几十年,却鲜有人探知它风华背后的内核。
而这一刻,历史重新召唤出鼓浪屿的灵魂,并向世界昭示,鼓浪屿的传承保护划下里程碑意义。
鼓浪屿的科学保护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伟岸的身影,深刻记录在鼓浪屿科学保护的时代历程中。
这一刻起,鼓浪屿开启了传承保护新纪元。为了这一刻,厦门城市管理者、岛上居民,及所有热爱鼓浪屿的人,已准备了整整九年。这是鼓浪屿遗产保护渐入佳境的九年,但把时间向前推移,关于鼓浪屿的科学保护,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历史无法忘记:有一个伟岸的身影,深刻记录在鼓浪屿科学保护的时代历程中——
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饱含感情地说,“在城市的风景名胜区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为数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鼓浪屿看成是国家的瑰宝,在一定高度上把鼓浪屿的建设和保护统一规划起来。”此后,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在处理鼓浪屿建设与保护关系时,一直以习近平同志这段话的精神作为指导原则,贯彻实施。
“没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就不会有鼓浪屿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常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关于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出台。”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章维新,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1987年参与过鼓浪屿——万石山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小组的12名主要成员之一,他与当时在厦门任职的习近平同志有过工作上的交流接触。“习近平同志对这个规划小组非常关心,经常来指导工作。他常嘱咐我和工作小组的成员,一定要把基础资料摸齐、摸透、做实、做细,鼓浪屿的古树名木和风貌建筑,都是在那个时候一一完成普查的。可以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规划小组用了半年时间,将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家底’给摸清了。”
当时,厦门市政府成立鼓浪屿和万石山片区规划小组,面对的是历史交替时代的一个背景:当年鼓浪屿等地一些人环保意识不强,存在滥砍滥伐的现象。恰在那样一个环境保护观念相对薄弱的年代,习近平曾在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鼓浪屿上的树木很多是华侨引种进来的,这里面有很多稀有品种,一定要把这些古树名木保护起来,要把工作做细。
事实充分说明,早在30年前,习近平同志对于鼓浪屿的保护理念,不仅限于风貌建筑,而是用全局的眼光,全岛保护,包括岛上的一草一木与历史人文。
鼓浪屿——万石山片区总体规划做了4年,层层把关、四易其稿,终于在1990年由国务院审批通过,这就是最早的《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习近平同志从规划工作启动就一直领导这项工作,直到1988年离开厦门,赴宁德履新。
无论在厦门,还是在省里,或是在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关心着鼓浪屿,多次对鼓浪屿的保护作出指示。2002年6月1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来厦调研时,诗意地指出:鼓浪屿是“女王皇冠上的宝石”,要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鼓浪屿科学保护30年、申遗九年,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正是遵循习近平同志对于鼓浪屿的保护理念,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规划先行、立法保障、整治提升,深入挖掘鼓浪屿的核心价值,让这颗“女王皇冠上的宝石”再度惊艳了全世界。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通过申遗深入挖掘鼓浪屿国际文化社区的内涵,找到其发展与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人类社会,必然是在一次次对家园的探索和追问中前行。
鼓浪屿,为何要申遗?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在探索和追问中,寻找答案。
是为了一块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大招牌?是为了世界级旅游名胜的一张“王牌”?利用这块金字招牌,一朝闻名天下知、促进旅游事业大发展?
不!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鼓浪屿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申遗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通过申遗深入挖掘其国际文化社区的内涵,找到鼓浪屿发展与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鼓浪屿早已手握世界级旅游名胜的这张“王牌”。此前,每年到鼓浪屿旅游的中外游客高达上千万人次,人满为患,以致不得不采取严格措施,限制进岛旅游的人数。
名满天下的鼓浪屿,需要的是重新发现和挖掘最突出的普遍价值,并用国际通行的严格标准进行保护。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说的:“申遗工作就是遗产保护的护身符”。
历史的发展,需要无数个高潮作为某个时代节点,去昭示存在与变化。鼓浪屿也需要一个新的契机,在探索与追问中回望过去,看见将来。开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保护之旅。
专家认为,申报世界遗产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对保护与遗产地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关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关注于遗产社会价值的实现。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十多年前就参与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和对遗产进行保护、规划的工作,并进行世界遗产保护的全球战略研究。他说: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
一项遗产申报成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或自然资源得到了国际承认,成为全球人类遗产最精华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鼓浪屿申遗
代表的不仅是厦门
不仅是福建
还是中国
除去世界范围的一套保护体系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强调各国家也应建立自己的保护体系。清楚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遗产,优先申报什么项目,国家才能形成关于遗产保护的国家战略,更科学、更全面地建立起遗产保护系统。
2008年6月“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福建省委省政府要求厦门市做好鼓浪屿申遗可行性调研。
5个月后,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
正式启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彼时,申遗大幕拉开。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合力,砥砺前行,共同推进鼓浪屿申遗。特别是申遗进入“终极冲刺”阶段,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市长庄稼汉多次调研、开会,研究相关工作,明确努力方向,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和专家一趟趟登上鼓浪屿,用脚步丈量这个只允许步行的小岛,对申遗工作给予具体指导。
鼓浪屿整治提升是时代共识,是厦门实现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的具象体现之一。
鼓浪屿年轮里的绿肥红瘦、不知日月长的古榕,每天变化着表情静守小岛。都说草木有情,它们和岛上居民一样,最知这九年,鼓浪屿经历了什么。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1.8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可供游览面积仅0.6平方公里,可最多一天曾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并未为如此狂热的旅游浪潮喜上眉梢,反而担忧小岛不能承受之重。鼓浪屿申遗启动时,正值国内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和全国其他热门景点一样,小岛迎来了游客暴增,没过几年,这个日最佳承载量为2.5万人次的岛屿,游客数高位运行,超越极限。
小岛宜居度和承载力失去平衡点,岛上旅游环境发生质变,低端商业过度泛滥,加剧市场化无序逐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侵蚀破坏,鼓浪屿逐渐陷入文化自我迷失的窘境。申遗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鼓浪屿历史文化遗产的灿烂辉煌,也映照出鼓浪屿遗产保护的短板与不足。
一道选择题摆在厦门市委市政府面前:选择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还是选择鼓浪屿净与静的回归?毫无疑问,必须是后者。
但是,时空变迁、社会进步、场景更替、年轮叠加,鼓浪屿的变是必然规律的体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老鼓浪屿人无时不在回味的过去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完全“复原”;鼓浪屿回不到从前,也无须一味回到从前的“小岛寡民”。
但,鼓浪屿该如何变?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发展成为决定世界的重要力量,全球城市将塑造这个世界格局。厦门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先锋城市,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鼓浪屿,是厦门实现城市功能优化、平衡城市快与慢的有效砝码之一,是体现“致力城市建设、成就城市人居梦想”的重要标志。
厦门市委市政府正视社会现实根基,准确找准鼓浪屿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鼓浪屿的未来发展趋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出了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兼顾景区与社区,让文化成为连接景区和社区的纽带,鼓浪屿整治提升充分考虑岛上居民和海外游子的“乡愁”,在延续岛上历史文脉的同时,准确融入现代生活元素,逐步恢复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风貌、独特的文化气息、悠闲的氛围、整洁的环境,以及彬彬有礼的民风。
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组迅速成立,高层次指导、协调、整合、组织鼓浪屿社区整治行动和景区提升工作,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任工作组组长。熟谙岛情的他饱含鼓浪屿子民的情怀,一次次深入岛上的景区和街巷楼宇,用脚步丈量这方1.88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随着整治提升工作的深入和申遗倒计时的临近,工作组升格为更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时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叶重耕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兼任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市委常委倪超联合办公,统筹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申遗和整治提升工作。
鼓浪屿整治提升是时代共识。它是一场从源头上对全岛环境要素进行整治提升的行动风暴,是在更深更广范围内为岛上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坚实基础的春风,更是厦门实现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的具象体现之一。
最后三年半,申遗与整治提升密切相连,互为抓手和目的,“内外兼修”的鼓浪屿产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若以时间为节点,九年申遗路,在最后三年半,申遗与整治提升密切相连,互为抓手和目的;最后三年半,鼓浪屿管委会等责任单位以抓铁留痕的精气神和攻坚克难的执行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让鼓浪屿产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实现了鼓浪屿申遗的完美冲刺。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顶层设计:一份“提纲挈领”方案。
鼓浪屿整治提升伊始,明确了“社区整治”和“景区提升”的两个向度。《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出炉,成为整治提升工作的提纲挈领,明确了鼓浪屿的发展定位、目标、策略、行动大纲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思明区和管委会的关系,明确了城管、环卫、旅游监督“三支队伍”的归属等,通过一系列立法和建制,为整治提升和遗产保护铺平了道路,解决了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航线调整:一个“城市更新”范例。
曾经,人们拥挤在逼仄码头,任日晒雨淋,游客居民叫苦,老轮渡不堪重负;曾经,庞大人流扎堆在小岛东南部,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旅游毫无品质可言;曾经,上班大军和旅游大军在鹭江道狭路相逢,堵车和迟到成常态……
针对过载的人流,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出厦鼓轮渡航线调整的决策,将居民生活工作通勤与游客跨海观光分流,提升了旅游的品质,找回了市民探亲访友的便捷,同时将解决鹭江道交通的老大难问题与鼓浪屿整治提升行动并联起来,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的重构与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结合起来,将鼓浪屿的回归静与净,与拓展城市主体功能、平衡城市快与慢有机联系,一动皆活。厦鼓航线调整就像一只砝码,压动一连串改革的“开关”,成为一个颇具指标意义的“城市更新”范例。
家园回归:一个“社区自治”文本。
不是每座房子,都能叫做“家”;也不是每个居住区,都被视为“家园”。鼓浪屿却一直是世界的家园,拥抱着不同肤色的居民和文化,恬适自足、宁谧清雅、彬彬有礼、诗意栖居。可是,家园气息一度被商业吆喝声冲淡:岛上居民买个针头线脑、割块玻璃,要飞舟渡海;完整医院随之关停并转,缺医少药饱受诟病;社区管理滞后、居住环境恶化,和睦相亲的氛围渐远……
以同心缔造为引领,从社区功能修复入手,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复办了医院,唤回了民生业态,修建了运动场所,开办了便民服务中心,一系列社区改善的举措,唤起岛上人文精神的回归。一起种植园圃,一起打理庭院,一起为社区建言献策,彬彬有礼的民风回来了,亲善和睦的邻里关系回来了,高尚典雅的宜居社区回来了……记忆中的家园,重新回来了。
品质嬗变:一场“去低端化”战役。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鼓浪屿的美,深入骨髓。但是,低端业态也曾一度随着旅游业兴盛的大潮而来,油烟与喧嚣裹挟着突兀的钢筋水泥扑面而来。
一场“去低端化”战役打响了,还路于民、还静于民、还空间于民、还品质于民。人们欣喜看到,流动烧烤摊绝迹了,碍眼违建和店招拆除了,智慧旅游初现端倪,低端业态转型升级,心目中且静且雅的鼓浪屿,渐渐回来了。
文化提升:一场“留住乡愁”行动。
山、海、岛融为一体,自然、建筑、人居和谐相处,历史的积淀、人文的荟萃,形成鼓浪屿独特文脉,累积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新世纪,鼓浪屿的文化活动一直较好地延续。
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将“传续文脉,留住乡愁”摆在了更加重要位置。鼓浪屿以一种“内外兼修”的方式频频发力——全面挖掘、梳理、提炼岛上文化,通过活动、展览、演出、体育活动、出版等载体,将文化“活化”,呈现给越来越多的受众。音乐会、美术展、诗歌节等活动异彩纷呈;“鼓浪屿学”渐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致力于鼓浪屿研究,一个“国际化视野下的鼓浪屿研究体系”正逐渐成形。
申遗需要同心缔造,申遗依靠的力量和最终受益者,都必须是岛上居民和所有将鼓浪屿视为家园的爱岛人士。
无论离开多远,心永远挂念。鼓浪屿人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岛屿的爱。
诗人舒婷客居异国时还引颈远眺,怀念“洁净无尘的岛屿、盛在翠玉波纹果盘,发出鲜柠檬香味”。她把鼓浪屿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源,“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离她不行。”
如果说此前,人们对鼓浪屿爱的表达更多停留在音乐艺术文学中,那申遗这九年,不仅是鼓浪屿居民,所有爱岛之人,以空前的凝聚力将这种爱外化成行动力。申遗需要同心缔造,申遗的依靠力量和最终受益者,都必须是岛上居民和所有将鼓浪屿视为家园的爱岛人士。
申遗,成为一个契机,汇聚起各方力量。人们从世界各地而来,爱岛的情怀、民众的力量,空前汇聚。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十分重视“人”的因素。2016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苅谷勇雅在鼓浪屿进行现场考察评估,5天来考察了60个对象,听取了15场汇报,专门召开“相关利益者座谈会”。会上,与鼓浪屿相关的各方利益者热爱鼓浪屿的情怀、对申遗高度一致的支持态度,让专家深受感动。
有人说,如果鼓浪屿申遗不得人心、“相关利益者”不支持,申遗很可能面临“一票否决”。
和多数遗产地不同,鼓浪屿既是景区,又是社区。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社区与景区,居民与游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天然地会存在一些矛盾。
那么,鼓浪屿是如何平衡各种矛盾的?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的一系列动作,无论是环境卫生治理,还是社区功能修复,无论是商业业态调整,还是文化氛围提升,无论是共同精神培育,还是厦鼓海上交通动线调整,无不是从提升全岛的生活和旅游品质、保护小岛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气息出发,激发出所有热爱鼓浪屿的人们强烈的爱岛情怀。
有人开始动手。锦祥路居民抄起扫帚和簸箕,沿街清扫卫生死角;内厝澳商家拿起劳动工具,将街边的生活垃圾清扫一空;兴化路、龙头路、福州路、鼓新路……居民自发的房前屋后美化和长街背巷整治行动,迅速发展成“全民总动员”。
有人开始动脑。龙头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晖的办公桌上,堆满一叠厚厚的居民建议。从庭院里的一草一木,到楼内的防盗门建设;从道路旁的一个垃圾桶,到家门口的卫生清理,几乎囊括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建议背后,都承载着居民的诉求和期许。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鼓浪屿整治提升的第一个月里,街道就收到2300多份有效问卷、4600多条居民建议。
“小家”思维开始融入“大家”概念。龙头路一处民宅的承租户纪先生,为自己在公共用地上违建的行为懊悔不已;他主动联系工人,自行拆除违建,还邻里一块开阔的活动空间。
正面示范和感召,引发群体的仿效,越来越多居民和商户把鼓浪屿当成自己家,重新燃起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人与环境在相互反哺中不断受益。
爱岛情怀
成为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
生生不息的动力
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这个岛屿,与日光、大海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150年前,同样的日光、同样的天风海涛,在这个岛上,给予本土居民,给予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各界精英一个世纪的温柔拥抱,成为理想居所、国际社区。
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西方文化不断融入,她以独有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氤氲出一种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迷人气质。一世纪的交融,在鼓浪屿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风气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和保留。
鼓浪屿申遗文本中,这么描述: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鼓浪屿全岛外观略显狭长,犹如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帆船,面积约 1.88 平方公里。岛上散布着 7 座花岗岩小山,以及众多的洞壑和井泉。环岛四周,白色的沙滩与多姿的礁石群交替散布,给这座海岛增添了几多秀美。这里气候宜人,生长着数千种植物,遍地是常年郁郁葱葱的绿树。鼓浪屿因此成为厦门湾万顷碧波上一座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适合人居的海岛。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作为华洋相融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既凸显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也是对近代化和现代人居理念的全面实践,同时也显示了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的充分伸张,是人类文明交流进程中独特而杰出的成果。”
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要素。除了上述遗产核心要素,岛上现存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完整见证了百年间本土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变化、创新的过程,也展现出更为多元的风格、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历经一个多世纪,整个岛屿作为历史背景,仍然在整体上保持了优美的海岛景观特征和不同片区的城市肌理特征。
一直若隐若现的鼓浪屿突出普遍价值,便深藏其中。申遗,将这一价值充分挖掘和释放,并向世界昭示。
申遗文本,如此描述鼓浪屿的突出普遍价值: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随着1843年厦门开埠和1903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的确立,这个位于中国南部海疆的小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侨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
——鼓浪屿的发展和建设成就,是中外多元文化在社会治理、人居环境营造、建筑与园林艺术、文化生活等领域广泛、深入交流的物证。
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内,鼓浪屿经历了从传统聚落到殖民风格居留地,再到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征的现代社区的跨越发展;其岛上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曲折的发展进程和鲜明的风格转变,浓缩了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显现出主导了鼓浪屿不同阶段更新发展的群体特质。
鼓浪屿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清晰地追溯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展现出历经海外闯荡的闽南移民群体对故土早期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塑造。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揭示出这—群体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基因,以及他们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不但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就像“女王皇冠上的宝石”最璀璨的那颗,鼓浪屿的突出人文价值熠熠生辉。它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九年申遗长跑,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跨过“三道大关”,走向成功。
申遗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条例,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至少符合六项标准中的一项。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发布的评估文件,鼓浪屿符合世界遗产的两个标准。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标准(ii):鼓浪屿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建筑和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交融,这种交融的产生得益于岛上居住的外国人和归国华侨的多元性。岛上建立的聚落不仅反映了定居者从原籍地或先前居住地带来的影响,还混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厦门装饰风格。就此而言,鼓浪屿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
标准(iv):鼓浪屿是厦门装饰风格的起源地和最佳代表,这种风格以厦门在本土闽南方言中的称呼Amoy命名,指的是首先在鼓浪屿岛上出现的建筑风格和类型,体现了当地建筑传统灵感与来自西方早期建筑风格灵感的融合,特别是现代主义和闽南移民文化的影响。基于上述因素,厦门装饰风格体现了传统建筑类型向新形式的转型。鼓浪屿是厦门装饰风格建筑的一个杰出代表,反映了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从传统的地方风格向现代主义和国际化的过渡。
尽管如此,鼓浪屿要想成功申报世遗,仍需跨过“三道大关”。国内国外专家对此都毫不含糊,眼光挑剔而苛刻。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第一关: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对于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要列入中国的预备名单,国内竞争已很激烈。摆在鼓浪屿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申遗文本的编制。文本要求极为严格,厦门市政府专门聘请鼓浪屿申遗顾问,众多专家共同为文本编制严格把关、出谋划策。2008年启动申遗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数次抵达鼓浪屿,或给出专家指导,或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场评估。4年后,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鼓浪屿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至此,鼓浪屿才算进入中国申报世遗的视野。
第二关:获得代表中国申报世遗的资格。
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地有40多处,与鼓浪屿竞争申遗入场券的有9处,其中多个项目都颇具实力,竞争相当激励。2015年,全国文化遗产专家就中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投票表决,鼓浪屿第一名。
经过7年马拉松式“申遗长跑”,鼓浪屿终于拿到中国“申遗入场券”,迈过第二道门槛。当迈进这道门槛,鼓浪屿申遗已不是厦门、福建一地之事,而是全中国的大事,全国最顶尖的专家不断来到鼓浪屿,提供申遗指导,就突出普遍价值的提炼提出建议。
第三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时9年、数百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反复研究、论证、修改的鼓浪屿申遗文本,于2016年1月正式编制完毕。同年,我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递交鼓浪屿申遗文本,这份文本获得各方高度评价,为鼓浪屿申遗成功迈出坚实一步。
就在“决胜”的关键时刻,台风“莫兰蒂”重创鼓浪屿。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界爱岛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鼓浪屿迅速恢复元气。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在鼓浪屿经历了一夜惊魂,重创让艺术家们受到极大震动,也带来灵感。于是,一场“莫兰蒂艺术再生计划”的艺术创作在琴岛展开。古树尽管残缺,但已长满新芽,倒下的古树在艺术创作中惊艳亮相,诠释着泰戈尔的名言:世界吻我以伤痛,我要报之以歌。
2017年7月8日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宣布
中国鼓浪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终不负鼓浪屿
终不负这个时代
申遗实践中,厦门市委市政府以全局视野统筹谋划,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探索出一条景区与社区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路子。
鼓浪屿申遗成功,历史在这一刻,带给这座世界的“海上花园”无尽的憧憬与期待。
历史也在这一刻,充分证明并肯定了过去九年,鼓浪屿申遗之路上种种改革与实践的正确性、有效性。
九年申遗路,厦门市委市政府以全局视野统筹谋划,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坚持科学态度、坚持群众路线,强调上下一心、一以贯之的行动力执行力,探索出一条景区与社区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路子,并在这座引领风气之先、敢闯敢拼先行先试的英雄之城进行了一场历时九年、史无前例、聚集全市资源的“城市更新”生动有效的实践。
这场伟大实践,给全人类的遗产保护、城市更新都留下宝贵经验与启示。
(往上拖动查看更多)
问题导向——如何让这颗“海上明珠”闪烁新时代的光芒,厦门市委市政府一直以问题为导向,寻找最佳路径和解决办法。可以说,鼓浪屿整治提升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改革,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整治与提升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制约与推动的统一体,整治是矫枉,提升是发展,整治社区促进提升景区,景区提升带动社区发展,最终迎来可喜变化。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它、正视它、解决它,这是城市决策者必须有的胸襟。
城市更新——跳出鼓浪屿看遗产保护,对鼓浪屿的保护,决不能局限在鼓浪屿上。申遗过程中一系列有条不紊开展的行动,串连起来观察分析,一项实现城市化动力结构转型的战略构想明晰可见: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城市的特质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用主体功能拓展的理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鼓浪屿的遗产保护和厦门城市的有机更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完美的共赢。
科学态度——面对全民旅游热潮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是选择涸泽而渔,为短期利益透支小岛,还是选择细水长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申遗路上,厦门市委市政府每一个决策都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前瞻的视野和全局的思维,沉着冷静地分析研判,做出科学决策。
和谐共生——九年申遗路,鼓浪屿整治提升从社区入手,承认鼓浪屿承载着社区功能,并认为这是鼓浪屿人文价值的精髓所在。以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作为突破的抓手,结合社区整治,通过重新划分岛上区域功能,逐步恢复鼓浪屿景区的人文气息。上述二者的精神内核完全一致,社区和景区相互依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
群众路线——厦门市委市政府以还利于民为落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岛上人文品质。立足社区、还利于民,才能得民心,才能真正发动群众力量,实现群众自治。九年申遗路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实干实效——九年申遗路,厦门市委市政府敢于破题、勇于担当,以科学态度全局谋划有效统筹,没有这样一种理念和胆识,全局的视野将落不到实处;没有全市上下一心,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基层干部尽心执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全局的视野也落不到实处。明确了定位,找准了方向,找对了路子,就要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就要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走到底,才能迎来最终的成功。
躬逢时代的发展
向海而生的鼓浪屿
站在了新的历史原点
闪烁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