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游狮子林,已然八九年。记忆是模糊的:正门口“狮子林”题字。假山。石舫。建筑窗洞的彩色玻璃。
狮子林题匾。
石舫,又称“不系舟”,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
建于民国初年,石舫采用混凝土结构。
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狮子林假山印象。仙境与人间。
建筑窗洞的彩色玻璃,类似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中西合璧的处理方式。
约是七月末,闷热、闹哄哄、不时闯入镜头的游人,夹杂导游解说……
记忆二则
银杏,又名公孙树,是家族中子孙的象征,多种在门前。
香樟,作为女子的象征,往往种在庭园中。待庭中香樟长大成材,女子也到了出阁的年纪。以此树做一对樟木箱子陪嫁,取意“两厢情愿”。
种于庭园的香樟,是家族中女子的象征。
那些关于老园子的典故传说,旧时风月,多为后人附会。
惟典故二则,记忆犹新。特意与园友老盛考证,确有其事。是昔年园林印象。那些元素背后的人文意味。
狮子林其名
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以上为官方版本。
倪瓒《狮子林图》
以假山著称的狮子林,通体以湖石为素材。这样大体量的湖石假山在苏州园林里亦是少见的(苏园假山多以黄石堆叠,点缀湖石,作为峰石。亦有纯湖石假山,通常体量较小,怡园与环秀山庄已是其中翘楚)。
狮子林,通体以湖石为素材。
这样大体量的湖石假山在苏州园林里亦是少见的。
徽宗钟爱湖石,故而有了花石纲。不晓得这场声势浩大的造园活动是否影响一个朝代的覆灭,文人的湖石情结却是自此缘起……
文人比德,器以载道。
太湖石,在文人心目中是昆仑是蓬莱是泰岳,更是神明仙灵是圣贤伟人是先哲高士。一种文化精神的图腾。
文人的湖石情结。一种文化精神的图腾。
因此,今人对于假山石组的象形解读,像狮子或是美人。我一直是不屑的。无趣,格也低了许多。
狮子林太湖石假山。
瘦漏皱透的写意美。一种物化诗画的园林哲学。
太湖石,象征意义高于形象本身。瘦漏皱透的写意美。一种物化诗画的园林哲学。意同现代抽象画,可以多角度解读。
状如狻猊,这是直观感受,最初层面对于园中假山的认知。
狮子暗合佛经中狮子座之意,而众多假山意指五百罗汉之数(佛经数字多为概数,五百,千,万并不指具体数目,表示数目众多)。此为第二层面认知,形式隐喻的禅机。
观山,是与人有关的山水经验。狮子林假山观法,依赖表面褶皱的模糊维度,成为一种具有自然意味的连续的表面涌动……攀爬、把玩、观景、多维度赏玩。
“狮子林”其名,在意会与顿悟间。
狮子林九狮峰:状如狻猊,是最初的直观感受。
注,九为概数,并不指具体的数量。佛教中数字多为概数,强调数量之多。
非导游所解读的能从假山中数出九头狮子。此为后人误读。
同时,在峰石中现山势。不出城廓而获得林泉之怡。是古人的山水情结。
宅与园
古典园林有个误区:宅园的说法,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住宅和庭园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
事实上,在东方居住哲学里,宅园分离,有明确的边界。
狮子林沿袭了这种居住关系。除了住宅与园林,它还有祠堂(宗祠)。属于较高规格的居住形式。
狮子林平面图
红框范围较规整部分为狮子林住宅区,几进院落,近乎对称的布局,是中国古典哲学精神(孔孟之道)在居住方面的体现。
宅子是规矩的,是身体居住的空间。
相应地,古典家具也沿袭了这种“端着”的姿态。比如官帽椅,不同于现代的沙发或者圈椅,需要正襟危坐。礼制,是这样从身到心的恭敬。
古典家具也沿袭了这种“端着”的姿态。需要正襟危坐。
礼制,是这样从身到心的恭敬。
园林布局要自由许多,随景就境。
建筑意味上的消极空间,因园林介入而趣味横生。比如半亭。原是为了解决边界的局促空间,演化成为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特有形式,流传至今。
半亭。原是为了解决边界的局促空间。
演化成为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特有形式,流传至今。
园林,是精神意味的居住象征。它是乌托邦式的。既体现趣味,又彰显思想。是其主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载体。
说园,不可忽视的是围墙。无墙不成“園”。“園”字本身是四面围合的结构,形象地表现园子的空间界限。
园墙是高明的,一方面白墙高耸,构成关起门来的精致。一方面墙上开窗,透出与现世的亲近与交融。墙外的滚滚红尘与墙内的寂寂仙境,似隔非隔,出世而入世。
园墙是高明的。白墙高耸,构成关起门来的精致。
墙上开窗,透出与现世的亲近与交融。
之间
东方居住格局,决定了宅园边界处理的重要性。住宅是现世,身体居住的场所。园林是境界,精神居住。境界转换,在宅园之间。“之间”,亦是破解园林的重要密码。
清晨的狮子林是沉寂的,似醒非醒。
从宅到园,几重院落。沿院落边廊前行,几折空间,光线昏暗。恰恰在将要失去耐性时,突然一个转角,一处门洞,透出花木扶疏,石笋参次。
宅园之间,几折空间,光线昏暗。
苏园多门洞、漏窗,空间得以延伸、渗透。影影绰绰,一种无声的诱惑。
点睛是门洞匾额,上书“入胜”。一个空间的到达和一种境界的交会。遐想。以及洞开的景致,吸引着游人进入。
门洞一边,是仙境。另一边,则连接着宅间日常。在仙境与现世之间,亦设有一处小天井。乱石丛竹。方寸间境界转换。
素以为绚。
园林,是基于想象的空间处理……
“入胜”是提醒,由人间步入仙境。
一个空间的到达和一种境界的交会。
遐想。以及洞开的景致,吸引着游人进入。
意境
古典园林中,意境比景致更重要。
意境,在可说与不可说间……是漫步园中某一瞬间的参悟。是光影留驻。风花雪月渐次呈现。
题匾,是园中一个重要元素。点题破题。意境表达。犹如一条线索的线头,循它问去,看去,多少回忆就一一复活。现场诸人往往都被打动。
到达。
破境。
入口处两门上方砖额,分别题为“右通”,“左达”。意为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神似戏台上“出将”,“入相”门。借用“将”“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出则将军,入则丞相。旧时堂皇。一种穿越的错觉。
“右通”、“左达”门
从住宅到园林,“入胜”匾额,是提示,也是点醒。胜即殊胜。是林泉高致,在山水中漫游与生活的诗意方式。
从住宅到园林,“入胜”匾额,是提示,也是点醒。
由“入胜”而“通幽”,迈过洞门,乱石丛竹如画卷依次展开。
迈过洞门,先“入胜”而“通幽”。渐入佳境。
经燕誉堂往小方厅,两侧游廊或设门洞,或设漏窗。“赏胜”,“读画”。结合园中景致。一种特别的视觉经验。
两侧游廊或设门洞,或设漏窗。
“赏胜”,“读画”。结合园中景致。一种特别的视觉经验。
出九狮峰小院,左转,往前几步,又一门洞。“探幽”。景致洞开,湖石相互映衬。点到即止的九狮峰。云深不知处的假山石组。它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无数的可能性。
探幽,亦是探寻园林细微之美。
探幽,是两侧湖石的对照呼应。
狮子林假山,适合游观。
九条山路,二十一个洞口。迷失,云深不知处。园林的趣味正是在此。
探幽,亦是探寻园中细微之美。
园林是自由的,以院墙、花木相隔,如同若干“须弥世界”。人们在每个既相似又不同的世界里,饮茶、清谈、沉思。它们既有清晰的界限,又彼此照应。
题匾,串起整个“须弥世界”。
题匾,串起整个“须弥世界”。
游观的线索与提示。
吸引。了然。回顾。那些不可言说的感动,我们称之意境。
假山别解
狮子林的基因是石头。
传统文人将石头比作“云根”,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头为“云根”。而在江南名石的命名中,往往也与“云”有关,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
文人所倾慕的石介于云和石之间,虽为石作却有云势。杭州的绉云峰,其势宛若从石中升腾而上的云。正是这种出石入云的姿态使得石与云可以得兼。
杭州绉云峰。出石入云的势态。
狮子林假山亦如是。叠石如浓云裹挟。间以青松翠柏,悬葛垂萝,恍若仙乡幻境。故而假山簇拥的一室,亦以“卧云”命名。
浓云裹挟的卧云室。
“卧云”取意元好问诗“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自“探幽”门出,过了石桥,抵达仙境。
过石桥,抵达仙境。
在云端。
整座山体分上、中、下三层,共九条山路、二十一个洞口。游观,亦现禅机。
先生提议,园友各择一方向,去往卧云室。看谁先到达。
园友大多依习惯右拐(西行),经几处石洞,忽而便到了峰顶,忽而又见壑谷……迷失。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身体配合出仰止、抬望、观峦等具有山水意味的程序化动作。恍惚间不知是在云里,或是山间。
反其道左转(东行),却是最先抵达的。
索性弃了好胜心,漫步云中,感受景致。南面,光影最为丰富。北面临水,俯瞰诸景……洞室。险峰。似在眼前,忽而又转于身后……行路,同处世。既要坚持,又不执著眼前。摈弃功利心,享受当下,亦在不知不觉间抵达胜境。
狮子林,洞室与险峰。
枯木奇峰。苍劲的残缺之美。
观山。亦可将其视作湖石博物馆,曾经散落民间的“花石纲”,以这种形式展现。可远观,可攀爬,可把玩。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参观经验。数座奇峰,狮子,含晖,吐月。亦有立玉、昂霄峰……掩映花木间。五峰,抑或十二峰?需行走其中,细细寻觅。久而不得。却在隔山回望间,乍现。有忐忑,有期待,有欣喜。是观山的独特经验。
观山。奇石名峰,可远观,可攀爬,可把玩。
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参观经验。
云墙,是苏园的重要元素。有别于粉墙的规则,云墙墙头呈弧曲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柔和婉曲,似云浮动,故而得名。
除分隔空间外,云墙本身造型别致,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
粉墙。
云墙。
狮子林云墙,依山而建。故而墙头顺应山势,逶迤起伏:湖石如浓云,云墙为云浪。有风吹云卷的动态之美。
园林中常见这样的通感设计:以静态表现动态之美。云墙。折桥。以及网师园游廊。俱以表现风势。如马远画水,实则画气象。
云墙衬着几峰湖石,如云浪翻涌,匠心独到。云卷云舒,强化了假山石组仙与脱俗的意境。而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亦在景致、意境,以及通感间。
湖石如浓云,云墙如云浪。
风吹云卷。以静态表现动态之美。
传统园林有包容错误的弹性。恰似中国画,落笔之后,不可控制的机变。
假山石组经历年久坍塌与重修的过程。不同于现今复原重建老宅的严谨做法,将每一构件编号,绘图,再根据图纸一一对应重装。当时条件不允许,故而重修时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尊重错误。并且顺势而为(山势)。
齐白石论画时曾说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狮子林假山的魅力,也正在这似与不似间。
狮子林假山旧照。
对照。神似,而非形似。顺势而为。
狮子林石峰,7月实景。
重游,如同拜会多年未见的老友。记忆似是而非,想象与错觉……随着进入,一个美好而微差的空间呈现。曾经的错过与忽略。
对照,是这些年的偏见与执念。
且留一分遗憾,日后细细品读。
注: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