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以白为美”的审美文化导致了面膜大行其道。
在古代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户外劳作。
皮肤越白的人就意味着离劳动越远,社会地位越高。
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罗马也有着同样的“白美文化”。
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就对古罗马的美白产品有详细描写:
牛奶和杏仁配制的润肤乳,亚麻油和牛脚脂肪制成的香膏,以及用来搽脸的铅粉。
铅粉的美白效果强大且直观,即便出现了大量铅中毒、神经麻痹甚至胎死腹中的案例,铅粉美白在全球范围内仍流行了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才被各国陆续禁止。
但对于许多为了美白不惜代价的女性来说,砒霜也成了一个选择。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19世纪的化妆品厂商推出了外用的砒霜皂和内服的砒霜片,一度大受欧美市场的欢迎。
20世纪则出现了更专业的美容院服务。
1907年,一家名为Pomeroy伦敦小型美容院的年收入达到21000英镑;
而同时期的美国Marinello公司每年研发出近50款美容产品,培训上万名专业美容师;
1925年的埃伦斯堡日志中提到,美国已经有接近3万家美容院和超过10万名的女性从业人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种神奇的美白产品也被研发出来。
抽气降低气压的美容面罩,把脸石膏化的美容面具,包得严严实实的防晒斗篷…
美国人民为了女性的美白事业贡献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其中就有现代贴片面膜的雏形。
不过,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美白很快就不再流行。
大多数人的工作环境变成了工厂车间和办公室,白皮肤失去了特权色彩。
取而代之的是小麦肤色——欧洲大陆日照较少,足够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去海滩度假晒太阳。
但这种流行无法在东亚获得市场。
东亚地区日照充足,女性天生肤色较深,晒黑的皮肤难以清晰地展现社会地位。
例如,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仍然存在大量户外体力劳动者,“一白遮百丑”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审美。
另外,东亚人的五官相对扁平,不像高加索人的五官那么立体化,晒黑之后反倒会降低颜值。
面膜的流行,正因为美白是中国女性的共同追求,但美白可以有多种选择,为什么面膜成了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