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永远有两个魔鬼,好奇心和安全感,而我们成长的每一条路径,每一个选择,都是好奇心和安全感斗争后的一片狼藉。
不是么,找工作,你选择稳定的安全的铁饭碗,还是因好奇去大城市冒险,尝试找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有些人选择岁月静好,另一些人选择头破血流。
不是么,找对象,你选择携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相信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还是像那个沙滩捡贝壳的小孩,相信最美的珍珠,一定是前面未知那一颗——有些人选择小幸福,有些人选择大丰富。
只不过,当我们踩过坑,吃过亏,有了处世经验,然后对自己说,很好,现在的我,很成熟。
而很多人忘了,经验带来的安全感,其实是个骗子,偷光我们的选择——成为另一种人、过另一种人生的的可能。
上周末上海教育圈又火了一把,这是上海优质民办学校招生面谈的日子,也就是学校给家长的“面试”。说实话,看到这种新闻,我一个未婚男青年(嗯,不是中年)本来是无感的,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套给家长准备的幼升小面谈题。
看完以后,我感到了森森的恶意。这么难的题目,简直让我愧对自己曾经身为英语老师的智商——我擦,原来拼爹还有这个意思。
毕业之后,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进入的却是更加狭窄的职业通道。我们的目光渐渐聚焦到各种专业相关的术语上,把以前学过的不少知识都淡忘了。
世界上最打脸的考试就是,小朋友过了,你挂了。
连爱因斯坦老师也说过:“没有好奇心,人就无异于行尸走肉。”
在这个搜索引擎发达的时代,有不少人会对文化非常不屑,他们觉得任何知识通过谷歌就找得到,为什么还要专门花时间去记?
他们不明白的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散乱的信息和资讯,当你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的这些知识点,连贯成知识体系后,最终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
要不你下次去参加下幼升小面谈试试,给你手机给你网,逻辑题照样做不出。
对于怀揣着好奇心的人,世界就是个巨大的游乐场,少了得失的恐惧,也更容易获得探索的快乐。
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词是“routine”,也就是某种习惯成自然的思考和工作模式。当一份工作中,你的动作越机械、思考越定式,危险也越大。
我北京一个做餐饮创业的朋友Bella上周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里养了一缸金鱼。有一天,她女儿问她:妈妈,咱们家鱼缸里到底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她随口回答:可能有二三十条吧,有的大鱼生了小鱼,具体妈妈也数不清楚。
孩子接着追问,为什么数不清呢?
她想当然地说:因为金鱼一直在游啊。
我听到这儿,也是同样的反应。
没想到孩子自己在一边琢磨了一会,提出了一个让她很吃惊的办法:
那我们拍张鱼缸的照片,金鱼不就不动了吗,我们就能数清楚了吧。
只有5岁的孩子,经过仔细思考得出的小方案,竟然让成人都觉得意外。
Bella是创业公司高管,这件事后来经常被她拿来跟团队分享:
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件事很难,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尽心力,没有找到跟以前不同的思考方式而已。
我现在最害怕下属做的事就是墨守成规,最害怕大家用假装忙碌来办公室养老。很多时候我们在津津乐道的创新,并不只是一拍脑袋的灵感,拍脑袋前,我们一定默默思考了更久。
我们小时候,也会把自己设想成冲击诺奖的科学家、拯救世界的消防英雄、人见人爱的明星、著作等身的作家,更有野心的,一人会身兼多职。
长大后,我们慢慢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大多人都没有实现当初心中的“人设”,而成了格子间中的一员。
当我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懂得规则和风险的同时,却也过早局限了自己能力边界。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很多人都会为楚门最后有勇气冲破虚幻世界的藩篱而叫好,而现实中,却也有太多人习惯性地蜷缩在自己小圈子里,不敢有任何改变。
很多时候不敢行动,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
这个时代,连投资人都在谈论的是想象空间,如果没有一份对未来的想象,会有多少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乐趣。
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有更多财富。很简单:所谓的投资,无非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思想是有频率和有磁性的,你对可实现的未来,想象得越坚定,越具体,就越有可能实现。
我们也许不会赢在终点,但如果对自己的成功都不敢去想,在起点上,就已经输了。
新东方199元【
奥数达人
中级全脑开发班】
,针对4-10岁孩子提供数学思维科学训练,多次获得奥数冠军的烧麦姐姐带着孩子,直播互动,用最经典的数学游戏,锻炼大脑。
直播课起1年内无限次回看,限时赠送思维教材,不同于传统奥数课的做题做题做题,全脑开发班培养的更是逻辑力和观察力。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玩着玩着就把学习给搞定了更快乐的事呢。
不管了,我已经买了。毕竟等多年以后我去面谈的时候,我可不想拖孩子后腿。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新东方绘本馆官方微信,回复“奥数”两字,了解全脑训练课。
当我们都在谈论起跑线的时候,别忘了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就体现于思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