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整个国家都开始移风易俗,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技术、器物,军事上海军学习英国的,陆军学习德国,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军事向现代化跨越的步伐。当然对于日本来说,他们无法改掉的是大和民族菊与刀的双重性格。明治维新让日本在实力上大大的超越了隔海相望的清朝政府,但是也是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军队的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分裂,新式军人和旧军人之间的隔阂变的越来越大,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让整个东亚人民惨遭屠戮的战争。
菊与刀象征着日本人自带的矛盾性格,自明治维新以来,发展才是日本的首要目标,因此一贯以战争来维持生活的武士阶层地位一落千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权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内阁一跃成为掌握实权的部门,但是真正的大权依然是被天皇攥在手里,而天皇则是由日本军人所掌控,因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所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并且这样的封建主义色彩还被笼罩着一层军人政治的外衣。
内阁与军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深,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军人打破沉寂,一跃成为国家政治的宠儿。1899年,新渡户稻造写出了一本书籍叫做《武士道》,向全世界正式传播日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其中弥漫着浓厚的日本军国主义色彩。这一本书代表了许多日本旧军人对当时的看法,尤其是以乃木希典、西乡隆盛、东乡平八郎、山县有朋等一批旧军人为代表。(对于历史,你有什么独特见解呢?加虎哥私人微信:
micaihu123
和我讨论!)
内阁一贯主张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日本军人阶层十分不满,尤其是在伊藤博文在中国的哈尔滨被刺杀以后,日本军人就开始向内阁进行渗透,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以战胜国的身份开始进行对外扩张,但在割让辽东半岛这一事件上,三国对日本进行干涉使得内阁让日本军人阶层十分不满,双方的矛盾在1932年正式爆发。相比于日本旧军人的保守,日本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军人形成了极具侵略精神的“少壮派”。“少壮派”充满了激情,他们渴望战争,认为只有用战争才能够让日本强大,他们的主张极为激进,渐渐地日本“少壮派”军人形成了日本政坛的第三类派别。1932年5月15日日本内阁首相犬养毅被海军少壮军人为主的法西斯政变者闯入官邸枪杀身亡。犬养毅的逝世也终结日本战前的政党内阁历史,自此日本政治发展轨迹开始进入军人统治的节奏。
这一次的刺杀结束内阁与日本军人阶层之间的矛盾,然而旧的矛盾在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日本军人阶层开始分化为“皇道派”和“统制派”,虽然双方的主张都是要求日本政治走向法西斯的轨道。其中受北一辉思想的影响,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称日本军为皇军,并且主张清君侧,消灭天皇身边的奸臣小人,拥护天皇亲政改造日本,这就是天皇之道,故称为皇道派。1931年"十月事件"后,由原参加皇道派性质的樱会的军部中坚将校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冈村宁次、杉山元、东条英机等为核心,主要由校级及校级以上级别军官组成。主张放弃以武力改造国家的计划,准备用合法手段建立军部独裁这就是“统制派”。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皇道派”部分青年军官率领士兵发动兵变,袭击首相官邸和政府机关,并且反叛者试图攻占皇宫,然而最终这一场震惊日本的“二二六兵变”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天皇的愤怒,自此“皇道派”军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统制派”军人迅速上位,以广田弘毅为代表的法西斯分子迅速掌握日本政权,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等这样的法西斯军人成为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二二六兵变”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政治直接进入法西斯轨道,也加速了日本对外侵略的步伐。
可以说日本政治是成也“少壮派”,败也“少壮派”,当然不可避免的是日本政治自身所携带的浓厚军国主义色彩。或许在“菊”与“刀”中,日本人更侧重将其精神赋予在“刀”上。但是无论如何,日本人还是要明白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日本人那么崇尚“刀”崇拜军人,那么就请记住中国汉代军人陈汤说过的那句话:明强犯汉者,虽远必诛。(撰文:兰台历史刘)
对于历史,你有什么独特见解呢?加虎哥私人微信:
micaihu123
和我讨论!
关注
迷彩虎
回复
爆文
看全文
【
1
】中国飞行员为啥宁死不跳伞?一组数字道出背后真相!
【
2
】日本顶不住了!中国成发达国家粉碎机,高科技变白菜西方要破产!
【
3
】美国45年前无意间教了解放军一招 如今内蒙古一幕让它后悔不已!
【
4
】12吨黄金堆出的最强战舰!比中国航母还大,日本海军却破口大骂!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