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爱德曼公关:Assistant Executive ·  3 天前  
人大就业  ·  活动预告 | ...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热点大事件运营 ·  1 周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央视子公司全职岗位!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原来,你是那么需要控制感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8-30 19:26

正文

有些人坐车会晕车但开车不会,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光用生理原因来解释不太够,毕竟在两种情况下,车子震动带来的生理影响是类似的。

 

从心理上来讲,主要在于控制感。


坐车时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控制感,于是,害怕被控制的人会唤起潜在的焦虑或无助,这些情绪与车子晃动带来的不适感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晕车反应。


而一个不害怕失去控制的人则没有负面情绪,车子晃动带来的不适感处于可以忍受的范围,甚至会享受车子震荡带来的轻微快感而慢慢地睡去。



楼上装修工的冲击钻发出了刺耳的声音,楼下的住户听得非常的烦躁,恨不得上去痛骂一顿。但装修工正认真地干着活,完全没有受到声音的干扰。


原因在于,那是他自己发生的声音,他甚至可能为自己制造出的声音而感到自豪。


同样,开车时有一种主动和掌控的感觉,这种控制感让人可以忍受那些不舒服,并享受开车带来的愉悦。



当人们因为刺耳的噪音而烦躁时,他们之所以烦躁,是因为自己的空间被干扰的愤怒。


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边界感或自我掌控感,也许,噪音所带来的情绪反应是有限的。


在内观练习中,要求只是去觉察声音的存在,而不生起嗔恨的反应(即消除我执),练习者会发现,当不生起嗔恨反应时,噪音带来的干扰并不明显。

 

有些对坐飞机、坐火车感到很害怕的人,或者一些产生幽闭恐惧的人,他们真正害怕的也是失去控制。在所有这些情景下,主导权都不在他们身上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危险情景,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如果他们过度关注这些焦虑反应,也许会转变成强烈的惊恐体验。





一、特别强调控制权的人,往往显得太过自我


这些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观点、做法,而不相信别人。


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得需要耐心与坚持,即使如此,也要防止他们随时的撤退。


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一方是极大的考验。他们在与别人的关系里设定了明确的边界感,如果别人一旦会侵入,就会有强烈的反感与愤怒。


失去控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危险情景,他们采取反抗-逃跑的生存策略。


对于采取反抗策略的人来说,最后变成,一方面他们害怕被人控制,另一方面他们却在不断地控制别人。


他们只有在控制别人时,才会消除掉被人控制的恐惧。

 

二、对控制过度敏感的其他的表现

 

在学校里,对控制过度敏感的人往往抵制做作业,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做作业,或者尽量拖延,或者很痛苦的完成。


毕竟,做作业是老师的要求,而凡是要求,就会激起他们条件反射式的反抗。他们还可能会习惯性的迟到,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方式去表达潜在的反抗。

 

在工作环境中,他们对于任何命令、要求、规则都会很反感,当他们不得不遵守时,心里会有强烈的愤怒和无助。



他们特别讨厌上班,毕竟,上班时控制权并不在他们身上,对他们身心极为消耗。他们渴望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那种没人管的感觉是他们最向往的


或者,他们要处于掌控的地位,成为领导和主管。

 

在心理咨询中,对控制过度敏感的人一般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是表面上很顺从,但内心很警惕,说话小心翼翼,试探着陈述,不太会暴露情绪,并随时想要撤离。咨询带给他们焦虑,被咨询师主导让他们有一种不安感。


第二种表现是不断地挑剔、攻击咨询师,或者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潜在的反抗(迟到,忘记咨询,不断地用话题淹没咨询等),背后可能是想要反转不利的位置,获得控制感。

 

如果他们能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与伴侣的关系中,与下属的关系中得到控制感的补偿,那倒能勉强维持心理平衡。


一旦他们生病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掌控感,那么焦虑与抑郁就会频繁体验到。

 

三、控制欲的来源

 

我们不得不回溯到幼时的亲子关系。


如果父亲或母亲是一个很控制的人(同样,他们也有着被控制的成长经历),表现在处处打压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无情的训练,各种规则的强调,直到青春期也不愿意放手,完全不能尊重孩子的意愿等。



那么,孩子便频频感受到了被控制,以及相伴的愤怒与沮丧。


为了应对这种糟糕的关系,他们采取向攻击者认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具体的表现有两方面:要么直接跟父母对抗,变成在父母眼里不听话的孩子;要么对父母言听计从,但却以各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反抗,或者在其他可以控制的对象上得到补偿。


于是,他们的生活变成了为控制权而斗争的状态,他们身上复制了父母传递过来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像有一个“控制探测器”那样,随时在觉察着可能出现的控制。


另一个原因跟自恋有关。


自恋者只想要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要求被贯彻,处于主导的地位,而不愿意迎合或顺从别人。这也同样也反映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严重缺乏对孩子的理解。

 

要让一个渴望掌控感的人放下控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了控制权,他们简直是生不如死,他们害怕再次体验到幼时的痛苦。


 

一个非常有掌控感的企业家,在妻子威胁要离开他被迫前来心理咨询,但他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他觉得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金钱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凭什么要离开他。


他是众多协会的成员,保持着丰富的社会关系,经常不在家,对此,妻子颇有怨言。但他认为作为生意人,就需要保持跟很多人的关系,妻子应该尊重他才对。


当咨询师建议他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以及尊重妻子的要求,中断有些不必要的关系时,他的回答是“那还不如让我死了的好”。

 

四、控制欲过强,怎么办


对于控制过度执着的人,需要去体验“失去控制”的感觉,


也许会有恐慌或无助,但当你以觉察的态度面对它们时,你学会了忍受与面对,慢慢地发现现实状况与幼时环境的不同,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循环。


在亲密关系中,你能体验到失去控制(把自己交出去)所带来的亲密感、安全感的增加。你将慢慢学会放手,放手别人也放手自己,让自己和他人都能放松下来,真正感受到良好关系所带来的愉悦与轻松。


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成长和修炼的过程。





本文作者俞林鑫,资深心理咨询师,专注于个体心理的自由与解放。转载自公众号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图片来源于pixabay.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