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这个词儿,很可能就是中国的。也许在中国的邻居越南和韩国也有,但无疑都是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现在人们说的中国式相亲,其实有点多余。
现在的社会,说是21世纪已经过了将近20年了,但在相亲这事儿上,有点返祖。跟过去的中国一样,相亲的主角,不是男女青年,而且是他们的父母。一个个的相亲角里,奔走的都是白发人。而相亲的价目表,也就是这么问世的。价目表当然标得是人的价码,什么样的人,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有多少资产,在价目表上,都一目了然。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户口。北京和上海户口,现在在价目表上,是一个相当重的砝码。据说,如果是老北京,在三环以内有房产,哪怕有点轻微的残疾,都是抢手货。就跟上市场买东西一样,有了价目表,就有了参照系,省得瞎撞,耽误工夫。
只是,这个架势,很有点像万恶的旧社会的包办婚姻。
那时候的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所谓相亲,父母说了算。本质上,就是买卖。做媒婆的把双方的价目开列出来,然后双方做比较,觉得价格相当,成交。有的男女,在结婚之前,连面都没有见过。但这样的婚姻,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隔着口袋买猫,连黑猫和黄猫都不知道。其实,黑猫黄冒,做父母的都清楚,极少数马大哈,才可能被骗。
现在包办相亲的父母,当然是会让自己家孩子跟对方见面的了,这些甘愿忍受包办相亲的儿女们,无论有几个洋学位,剩下的,就是这么点的选择权了。实在看不上眼的,也可以回绝。但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最终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最后结婚那个人,还是父母的意思。
能进相亲角相亲的,大多是中产家庭,这样的家庭待婚待嫁的儿女们,实在是硬气不起来。留学的费用,都是家长出的。他们的家长如果留过学的话,留学的时候,多半是会打工的,有的人还打几份工,但是,现在轮到他们孩子了,就只会伸手了,家长也乐意让他们的孩子伸手。学成回国,房子也是父母买的,父母仅仅出个首付,剩下的自己来,已经算是很励志很自立的了。反正这一代的年轻人,尽管对老的还挺看不上的,说起来一肚皮牢骚,但从小到大,却欠了父母太多。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像老母鸡看小鸡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考、高考的志愿,都是父母出面选的。很多人认为,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理所当然是父母该操心的事儿。那么,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归父母管,又有什么奇怪呢?
所以,这一代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西方系统教育的青年,就这样进了婚姻市场,成为价目表上的一个个货物,被拿出来让人挑选。到底是因为独生子女一代特别的成长方式,让他们变得无能,还是因为城市畸形的房地产经济瓦解了他们奋斗的信心?我已经无法回答了。但是,现实就是现实。
说起来,有点丢人,但有别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