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这周世界上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吧!BIG创始人决心重新设计地球,是新的救世主降临了吗?应县木塔修缮预计2056年完工,古建保护有哪些细节?西安三学街百年老屋被迫拆除;华盛顿面临被水淹没的威胁;利用3D打印机的小缺陷竟然可以设计出布料打印体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建筑眼!
本周快讯员:天天、美晨、星星、子嘉、 佳昕、一平、真由、嘉彧、昕奕、雨洋
应县木塔正射影像,南立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17年)
“应县木塔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警惕在议而不决中倒掉”的文章一经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即引起关注和热议,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已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到今日仍未确定。“现代技术连重建木塔都做不到”,“修旧如旧有那么难吗”和对各环节从业人员效率与担责的不满之声一时刷屏。
为什么不能只争朝夕,修旧如旧?是人事的推诿还是技术的限制?
国家文物局随后发布《峻极神功,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一问,介绍了对木塔的人力投入,阐述建塔至1949年之前的五次大修理均非现代意义的古建筑保护,1928-1935年间的修缮更因贸然拆除外槽环向斜撑与夹泥墙,对木塔结构安全造成损害。
木塔的研究与修缮工作始终在进行,但整体落架大修、钢架支撑和现状抬升三类方案分别因历史信息损失过多、否定木塔自身挺立、不能确认上部抬升后能否顺利回落至大修后的二层之上等原因被陆续否定,修缮仍以现状加固为主。文章同时给出时间线,2056年应县木塔将迎来募建1000年,在此期间的保护工作分为2个阶段——中期(2030年前):持续开展结构监测,做好木塔信息全面留存并修缮残损构件以消除木塔局部或整体坍塌风险;远期(2056年前):明确整体修缮思路,全面修缮残损构件,木塔结构整体上恢复相对较为健康状态。
在怎么修之前,要讨论的是修不修,修哪些,这两件事常常被先验地认为成立。在此援引故宫古建部建筑师朴世禺的评论:
仅有建筑学背景而无文保概念的人容易陷入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的危险——并不是学过一点建筑史就能理解木塔的全部价值,木塔在建筑史中重要定位的价值只是建筑学科中的最显著方面。保护工程开工前要准确理解、平衡及有效控制各方面价值的损失,否则保护无从谈起。
在知乎关于木塔修缮问题下,大部分非文保背景的工程人士、学生所空谈的落架、抬升或所谓复原,实际最多只能触及到结构构件的工艺形制层面,且不提对本体重要性的理解,即便对其空间与壁画及彩画的关系、空间与造像的关系及各处工艺做法等等,也是完全忽略的。
但木塔之所以为木塔,从来不仅仅是结构层面的精彩。
往宏观了说,除这部分显而易见的建筑史价值以外,其像塑、壁画、乃至构件上的雕饰、工艺、颜料等等,可以作为相关考古学、建筑史、技术史、经济贸易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的重要实物证据,在这样专业方向为具有十分独特且重要的价值。
这些宏观的认知,需要微观研究来佐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原始构件中比如工具痕迹、墨线画法、颜料成分、加工技巧等等方面的信息,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知道从彼时的社会、经济、工艺、科技到部分工匠个人习惯等等情况,更好地理解我们从哪来、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而未来会出现何种技术手段,能够发现什么更多的内容,是我们无法预见的。能够做的,是尽可能把本体有效地传递下去,而不是仅仅为了某一方面价值将其他方面牺牲。
“最小干预”、“可逆”等简单字眼,并非仅仅是规则与教条,更不是不作为的借口,而切切实实是需要烙印在心中的对未来负责、给未来留下希望的一种态度。
方案之难点与争论,正是在于如何平衡各方面、各处的价值损失,选择一个恰当的干预方式,使其被各专业认为是可接受的。文物保护是一门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密切配合的行当,而仅仅是因为本科时候课本里提过这个塔就觉得能看清一切,实在有些狂妄了。
知乎id:飞檐走壁朴小胖
修旧如旧似乎已经成为建筑学子不假思索的术语输出,但不假思索掩盖了跳步,回到需不需要修、修它为什么、需要它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上来,层层问题指涉文物保护伦理。关于应县木塔,其修缮方案还需再打磨36年,而我们得到的,也许是未来文物建筑保护方向性的确认与受此指导的许许多多个文物建筑修缮指南。
在这个角度上,木塔上的灰也很重要。
新闻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https://mp.weixin.qq.com/s/dWxaQcaJBek2WmlUzdv8sA
国家文物局https://mp.weixin.qq.com/s/1D9Sulo7wzjeCP6LsU1V5Q
知乎相关讨论:
https://wwww.zhihu.com/question/426641799/answer/1535713796
播报员:美晨
三学街和西安明清城墙的肌理关系。
西安明清城墙自1987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至今仍未通过。
世界遗产需要保持遗产周边的完整原有风貌,保护世界遗产周围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保护其景观完整性,正是设立世界遗产缓冲区这一措施的目的。
西安三学街位于明清西安古城墙西南侧,紧邻著名的永宁门和西安碑林,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地块之一。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建筑师宇文恺开始建造大兴城,同一年,在三学街一带建立太庙,该地块成为长安最重要的祭祀中心。唐朝末年,三学街一带建立太学、孔庙,成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坐在地,此后的宋、金、元、明、清等朝代都为西安府学坐在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周围环绕着碑林、关中书院、卧龙寺和魁星阁等名胜古迹,遗留下来不少清代和民国的民居,堪称西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明代起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故称三学街。
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提出碑林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即碑林区政府所称的“三学街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拟将碑林附近的原有民居拆除,建立新的博物馆。该规划共分3期,第一期已经于2020年5月完成,二、三期也即将开展。据西安地方文物保护人士李连源说:“我是把西安所有的院子都走过一遍的人。二十年前,西安有三百多座明清的院子,现在只有二三十座了。”三学街的古民居正是包括在这仅存的二三十座明清院子之中。一些当地居民对三学街的老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的民居绝不是什么棚户区,而是书香气息浓重的具有关中特色的传统居民院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居住生活,长安学巷里曾住过革命人士景梅九,‘长安三郑’的郑子屏、郑自毅、郑竹逸,府学巷8号住过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收藏家段绍嘉先生。”
2020年4月1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核定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为陕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三学街的李家大院曾是清代西安知府的府邸和民国时期的西安督军府,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门楼具有东西合璧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四进五院,进深达一百来米。2007年被列入了“第一批西安市保护传统民居名录”,登记年代为“清代”,名录中对该民宅的描述为:“规格较高,保存完好。”2012年,该建筑被公布为“西安市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受2017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的保护。然而,2020年7月31日,古民居李家大院仍被夷为平地。
2020年9月,已被夷为平地的李家大院(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图)
梁思成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西安是秦、汉、唐等13个朝代建都之处,是一座历史极为深厚的城市,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三学街又是西安现存不多的历史街区。这片区域的未来将会如何?
新闻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DrlvYL4VYmGoEnJkXr2shg
播报员:星星
BIG创始人兼创意总监Bjarke Ingels正在为地球制定一个叫做Masterplanet的总体规划。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Bjarke Ingels详细介绍了Masterplanet——是一个BIG为世界设计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概念。Masterplanet将在两大主题下将环境问题细分为十个部分进行探索。五个与污染有关的部门,运输、能源、食品、工业和废物管理;可持续生存的五大支柱,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污染、健康、建筑与城市化。
BIG谈到只有用总体规划的方法才能“证明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生存,是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及时实现的”,Ingels对此解释道“当我们建造房子时,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在屋顶上加一些太阳能电池板等等,但事实上大部分效果都不是很好。因此只考虑单体建筑的规模是不够的,每上升一个规模,实际上可以做的会更多”。
Ingels的这个想法其实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而他认为全球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反应已经表明,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全球计划是可行的。Ingels说:"如果我们能对气候危机采取类似(对抗新冠传播)的果断措施,那么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比现在想象的更具有冲击力的措施和更快的速度去应对气候危机。 ”
Ingels知道尝试这个项目会产生“各种批评”,他表示他将虚心接受大家的评判。相比这一计划能能成真,BIG更希望得到群众的协作和建议,使Masterplanet作为一份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说明书,这样Masterplanet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Bjarke Ingels计划在明年发布Masterplanet的第一次草图。BIG还将制作一个由Bjarke Ingels主持的10集关于实现该设想的纪录片,以教育公众。
新闻来源:
https://www.dezeen.com/2020/10/27/bjarke-ingels-big-masterplanet-climate-change-architecture-news/
播报员:天天
比利时摄影师Kris Provoost的最新摄影系列作品《东方的伊甸园(Eden of the Orient)》展现了香港独特的建筑环境——高密度住宅与自然景观的并存。
在上世纪香港人口激增,然而只有7%的陆地被划为住房用地,可建设平地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建造更高层的公寓,与此同时,房价也一路飞涨。这个地区逐渐变得不宜居住。“香港的人口密度几乎可以达到全球最高。无论看向何方,视野中都是高耸的公寓楼,四口之家挤在40平方米的小公寓中是很常见的现象。”住在香港的Provoost告诉记者。
关于《东方伊甸园》的灵感来自于冠状病毒大流行: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都采取了封锁措施,Provoost不由得想到,如果香港也实行封锁,把数百万人关在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5平方米的“火柴盒”中,将有多少人的心理健康遭受毁灭性影响。
这些照片之中,除了高耸的塔楼外,周围的山区景观也很夺人眼球。“一个人可以住在70层楼高、拥挤不堪的住宅区,却有一座大山在你的头顶上隐现。”Provoost认为,人工与自然如此明显分界线也是香港无比独特的原因之一。他将周边的郊野公园称作很多香港人的“生命线”,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打消COVID-19带来的疑惑:人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细节经常被无视,但是事实上,它们已经对环境产生了实际的,可衡量的影响。
读者们对照片的看法褒贬不一:
“这太可怕了,最可怕的是,这将是世界上许多大都市的未来。”
“毫无疑问,公寓应该更大一些。但高密度的住房是保护这个星球的最好方式。香港的高房屋密度是周边城市公园可以被保留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50年代,我和其他6位家人一起生活在中西部一所不到80平米的房子里,属于中下阶层。但我们和数以百万计的与我们同样生活状态的人一样,都认为我们正在实现美国梦的途中。这完全是一个视角问题。”
新闻来源:
https://www.dezeen.com/2020/10/27/comments-update-kris-provoost-eden-of-the-orient/
https://www.dezeen.com/2020/10/25/kris-provoost-captures-immense-density-of-hong-kongs-housing/
播报员:子嘉
法国摄影师Romain Veillon的新系列摄影作品,揭开了劳伦斯城堡不可思议的历史和他的首任主人——Emmanuel Laurens。坐落在法国阿格德的这座城堡于1898-1900年之间建造,为法国新艺术风格。多年来,建筑物年久失修,而这些摄影作品对这座原始的建筑物逝去的辉煌致敬。
1873年,Emmanuel Laurens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他就对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外出旅游中,Emmanuel Laurens继承了远方表兄的大量财产。同年,他的父亲去世,他还继承了阿格德的一块土地。正是在这块土地上,Emmanuel Laurens建造了劳伦斯城堡。尽管不是建筑师,Emmanuel 依然亲自设计了城堡的平面,并从当时流行的法国新艺术风格中汲取了大量灵感。
每一个房间都与Emmanuel的外出旅行经历有关,诸如日本大厅和意大利露台。画家Eugène Dufour、装饰家Léon Cauvy和设计师Eugène Simas这些崇尚新艺术风格的艺术家都曾被邀请来对城堡进行设计。1920年,Emmanuel和歌剧歌手Louise Blot结婚。Emmanuel还在城堡中建造一个穹窿型音乐舞台以彰显妻子的歌声
(是宠妻狂魔了)
。
然而,1938年Emmanuel不得不出售城堡。而妻子、母亲和他住在城堡曾经是员工房的一处独立区域。二战期间,这座建筑物被纳粹军队占领,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Emmanuel为了不让德国人掠夺自己的家具和物品,他决定将它们全部抛入湖中。后来,Emmanuel在1959年去世。
尘封多年后,阿格德市政厅于1994年收购了劳伦斯城堡。Hérault Méditerranée occitanie社区决定通过整体翻新赋予城堡第二次生命。这座建筑预计于2020年秋末向公众开放。
新闻来源:
https://www.designboom.com/art/romain-veillon-chateau-laurens-france-10-23-2020/
播报员:佳昕
沙特阿拉伯阿勒拉沙漠的砂岩山上将雕刻一家酒店,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对该酒店的设计进行了阐述。沙特阿拉伯阿勒拉(AIUla)地区位于麦地那市区以北约220m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位于此处被雕刻于的砂岩山上的酒店,被让·努维尔称为“撒哈拉(Sharaan)”。
公元前二至四世纪,纳巴泰人占领了阿拉伯沙漠,并将包括约旦佩特拉在内的城市雕刻到该地区的砂岩中。“阿勒拉(Alula)是一个博物馆。”努维尔说,“每个旱谷与悬崖,每粒沙与石的轮廓,每处地质及考古遗迹都值得深思熟虑。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保留它的所有特色,维持它的所有吸引力,这取决于遥远而又古老的特征。我们必须捍卫它的些许神秘感,以期更多发现的到来。”
让·努维尔将在Sharaan设计40个房间和3座度假别墅,它们将被切割成悬崖面,每间套房都拥有一个可以观赏周边景色的阳台。酒店入口位于雕刻于砂岩山边的环形庭院,从这里开始,一系列的房间将围绕着80米高的电梯依次布置。每间套房均设有砂岩墙,旨在与前纳巴泰安市建立直接联系。
“我们的项目不应伤害人类与实践创造的财富,应赞颂纳巴泰精神而非讽刺,这一项目设计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设计。”
洞穴酒店的开发作为阿勒拉(AlUla)皇家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鼓励该地区的全球旅游业。努维尔希望这家现代化的酒店能庆祝该地区的传统。努维尔说,“阿勒拉应该被赋予一定程度的现代性。展望未来是一件永无止尽的责任,它要求我们活在当下的同时活在过去。”
新闻来源:
https://www.dezeen.com/2020/10/27/sharaan-jean-nouvel-alula-desert-saudi-arabia/
播报员:佳昕
华盛顿的潮汐盆地位于波托马克河与华盛顿河道之间,它每天从波托马克河中分别捕获两次2.5亿加仑水(9.46亿升),并将其释放到华盛顿河道中。目前,它正面临海堤倒塌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洪水威胁,唇亡齿寒,华盛顿也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如果海堤倒塌,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国家广场了。国家广场是美国参观量最大的国家公园,拥有一些知名地标,包括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和杰斐逊纪念堂等。
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的Katherine Malone-France 表示:“作为“美国前院”的一部分,潮汐盆地是一些最具标志性的地标和传统的所在地,然而,目前的状况并不能说明如此重要的局面。这些想法探索了如何将这种文化景观及其丰富的层次含义延续到后代。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这是作为创新的保护。”
五家建筑工作室为保护华盛顿特区潮汐盆地水库和邻近的国家广场提出相应的概念方案。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纽约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室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提议创建一个土堤防,以建造盆地周围的场地并形成一条环绕其的路径,名为保护和保留(Protect and Preserve),是工作室为该项目开发的三个提议之一,其中的另一项提议是建立一系列的水上岛屿来保护古迹。
DLAND工作室为减轻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影响而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一道保护纪念碑的“绿色安全墙”,一个可以改变盆地曲线形状的椭圆形反射水池以及一座位于杰斐逊纪念堂和白宫之间横跨盆地的桥梁。工作室表示:“拟议的设计从根本上重新构想了潮汐盆地地区的土地形式和功能,作为对气候变化驱动的根本性的、不可避免的浪潮的阶段性反应。”
西雅图景观建筑公司GGN提出一项计划,该计划将逐步开发至2090年。这将包括建立地面标高以防范水面的变化,以及提供自然栖息地和人行木制栈道的潮汐湿地。GGN说:“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这将缓解目前盆地边缘地区景观过度开发的压力。”
奥克兰的伍德设计工作室采取的创造性方法是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四部曲中篇小说重新塑造场地。建议重新安置该地区的著名樱花树,设想盆地有意图地被淹没的未来,以及建立“静谧港湾”的湿地纪念碑用以奴隶秘密集会和崇拜等。
Reed Hilderbrand的主要建议之一是穿越樱花区域的樱花步行桥(Cherry Walk bridge),其他包括通向城市的桥梁和防止水位上升的新土地形式。该方案是基于1902年为华盛顿特区的公园和纪念性建筑的麦克米伦计划制定的。
新闻来源:
https://www.dezeen.com/2020/10/26/tidal-basin-ideas-lab-washington-dc/
播报员:一平
3D打印布料也没这么难:
一个合理利用3D打印缺陷的小巧思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说起来稍微会引起不适的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候我们咬东西,当食物被拉开时,在嘴和食物之间会拉出长长的口水
(OMG社会性死亡现场)
。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FDM 3D打印中也会发生。比如,你要打印两个独立的、中间没有连接的部分,当喷嘴从一件移到另一件时,会有多余的材料从喷嘴中漏出。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来自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Tangible Media”小组的Jack Forman提出了一种新的做法:模拟织布时经纱和纬纱的形式进行打印。
这种通过控制经纱和纬纱的办法,无需昂贵的打印机,也不需要新的软件去控制,用便宜普通的工具就能打开3D打印的新世界:比如它可以打印一条可以伸展开的裙子,一个可变形的灯罩,或是可变形的羽毛球,甚至可以不间断地打印出一卷70米长的纸带。
Forman将这项技术称为“underextruding”,并把这个技术生产的产品称作 “ DefeXtiles”。
新闻来源:
https://www.core77.com/posts/102577/The-Underextruding-Technique-for-3D-Printing-Flexible-Fabrics-Using-an-Inexpensive-Unmodified-Printer?utm_source=core77&utm_medium=from_title
播报员:嘉彧
用韦斯·安德森的手法拍摄
《辛普森一家》的
经典场景会是什么样?
一个来自HomeAdvisor的设计师团队决定为《辛普森一家》里一些最具标志性的地点进行韦斯·安德森风格的改造。如今,同时考量色彩和对称性,对这些在过去三十年间始终保持一致的空间重新设计,从而“通过引入新的思考方式来启发房主”,从辛普森一家的房间到Burns的办公室,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空间的样子。
位于Evergreen terrace 742号的汉莫和玛吉家,数十年来一直保持不变。为了进行这次韦斯·安德森改造,HomeAdvisor的团队从起居室开始,在那里他们将辛普森墙上那艘著名的船换成了普通的蒙塔古·道森复制品,当缝隙中充满艺术品,让人想起了媚俗的Tenenbaum住宅。全新的真皮沙发以及老式的灯具营造出复古的外观。
对于Springfield核电厂7-G来说,水上生活是灵感的引子,其外观类似于史蒂夫·齐苏的船Belafonte。被《布达佩斯大饭店》中Jeff Goldbulm办公室的大胆的色彩、对称性和辐射主题的编织地毯激发灵感,从而完成了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