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酷玩实验室
理工男神聚集的神秘所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铜山  ·  “换燃气表后跑得飞快”,官方回应! ·  4 天前  
掌上铜山  ·  “换燃气表后跑得飞快”,官方回应! ·  4 天前  
奔腾融媒 新闻天天看  ·  戴口罩!戴口罩!呼和浩特市流感已进入高发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酷玩实验室

喝最烈的酒,造最屌的车!这农民为了1天喝1瓶茅台,辞掉公务员创业成首富

酷玩实验室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01-09 22:14

正文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很多人都知道

蛋蛋姐我一直是

特斯拉创始人

埃隆·马斯克的小迷妹


他的电动汽车版图之宏大

让人们一度认为

他是继乔布斯之后

唯一能改变世界的人


然而

早在30年前

就有一个中国人

已经开始构筑电动汽车的版图

他几乎改变世界


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

一路奋斗成为千万富翁的时候

日后的中国首富

宗庆后还在绍兴乡下种茶

马云正因为

高考数学只考了一分

而哭着离开考场


当他投入千万资产

造出自己的电动汽车

开着上路的时候

马斯克也不过才18岁

8年后

丰田才把第一辆

混合动力汽车推向日本市场


这个牛逼的中国人叫叶文贵


1950年

叶文贵出生在

温州金乡的一个小山村

初中刚毕业就辍了学


恰巧赶上文化大革命

叶文贵就到黑龙江

七台河的一个小山村

做了个小知青


在七台河矿务局

他每天跟几万工人一起

背着铁锹去挖煤


有一天

他向矿务局打听

用的锹柄都是从哪儿来的

有人告诉他

全都是从外地买的


叶文贵觉得

这是个赚钱的机会啊

于是

他拉来八个知青

买来锯和木旋床

就办起了锹柄厂


那生产队的劳动怎么办呢?

叶文贵有办法

他带着人说服生产队

每个人每天给生产队交2元钱

劳动就免了

要知道

生产队每天工资才2毛钱


锹柄厂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刚开始每天产100根

就这么个小地方

居然供不应求


于是

叶文贵根据卷笔刀的原理

改进了一下

日产量一下子飙升到1000根

一天就能卖800块

产量越来越高

他甚至还把锹柄

卖到了其他省份


在这个穷乡僻壤

别人一年能吃两三顿肉

他们居然每天吃一只鸡

叶文贵还盖了四间瓦房

戴着全市只有两块的

二十五钻梅花表

价格是别人一年的工资


赚够钱的叶文贵

花钱给这个小村

修了一条6公里的盘山公路

命名“小金乡站”


慢慢地

这条路的车辆越来越多

在当地越来越重要

政府干村把叶文贵所在的小村

改名为“金乡村”

于是

浙江温州的一个小村

就这样在黑龙江七台河出了名


1978年

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

这时的叶文贵

已经是七台河市首富

他背着六七万现金

就回到了温州老家


在县民政局

干了不到一年

叶文贵直接把民政局

给炒了鱿鱼

他说:

民政局的工资就够抽个烟的

可是我每天

还要喝一瓶茅台

得花十一块七呢


然后叶文贵就乐呵呵

回到金乡开工厂去了

那时的金乡

主要生产徽章铭牌

生产这些东西

自然就需要轧铝啊


但是叶文贵发现

金乡这地方

居然连个轧铝厂都没有

人们都是拉到外地轧了

再拉回来

这多不方便啊


于是叶文贵说干就干

自己跑去开了个轧铝厂

结果来加工铝的人

在他门前排起了长队


叶文贵4个月就收回成本

还攒了近20万现金

看到赚了这么多钱

一起干的股东们

都要求把这笔钱分掉

如果那样

还怎么扩大规模呢


万般无奈之下

叶文贵决定放弃这个工厂

另起炉灶


他看到大家生产

文件夹、证件壳什么的

用的热合机功率太小了

大尺寸的产品

根本就做不了


这个自小就爱摆弄

收音机等电器的孩子

再也坐不住了

他自己去研制高频热合机去了

还真给他搞出来了


物以稀为贵

他收的费用是小热合机的50倍

结果还是供不应求

人们甚至得给班组长行贿

才能排到前面

叶文贵干脆开始卖机器

又狠狠赚了一笔


接着

他看到大家生产饭菜票

需要PVC薄膜

他又去搞了个塑料薄膜厂

买来的旧机器

经他一改装

产能一跃超过国际水平

每分钟出产170米

薄膜厚度0.025毫米

在那时

德国的生产线

每分钟也才出产150米

中国的更是只有34米

薄膜的厚度也是叶文贵的3倍


他卓越的产能

甚至把国营企业

都给挤了出去

整个温州市场上

叶文贵一家独大


两年间

他的产值达到400万

每年但是税都要给国家交18万

叶文贵说:

挣钱就像印钞票一样


接着

微机仪器厂

包装材料厂

铅泊厂

。。。

不管什么厂

叶文贵办一个火一个

温州人骨子里的经商气质

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八十年代初期

当“万元户”戴着大红花

在台上接受表彰的时候


叶文贵已经经营着

好几家大工厂

坐拥千万资产


这位农民企业家

不爱用支票

每次去银行

无论取多少钱

他都要提现金


拎着个大麻袋

里面装着的是一摞摞的钞票

那时他一手打拼下来的

沉甸甸的商业帝国


叶文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984年5月

他直接被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既不是党员

还是个开工厂的个体户

让这样的人当官

在全国都是没有先例的事


然而

人民日报却在头版

刊登了这一重大新闻


如果是一般人

肯定就高兴坏了

然而当官却成为了

叶文贵的一大烦恼

因为他觉得:

开会作报告=浪费时间


去了两三次后

每次都让人把材料送过来

人就不去了

再后来

叶文贵干脆直接不干了


他照旧在他的商业帝国里

混的风生水起

甚至成了温州首富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跑到他的厂子里转了3圈

说他是“新型的企业家”

加拿大一个机电教授

不远万里跑到中国

忍不住赞叹:

在中国农村

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在市委书记的亲自劝说下

他才勉强去中央党校

给各省领导们上了节课

最后

他上万字的演讲稿

被当作教材在全国发行


后来,浙江省召开

首届家庭工业会议

会长只有一个候选人

就是叶文贵

但是他却死活不干

理由依然是:

开会作报告=浪费时间


1987年

全国评选出了

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

其余99位都去北京领奖了

叶文贵却没去

理由还是:

开会=浪费时间


不过在那会儿

他的确没有时间

因为他正在干一件

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摘取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

——造汽车


因为有一天

叶文贵在电视上看到

台湾和大陆一共16家轿车厂商

居然没有一个

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他说

随便什么高档车

我都买得起

可是我不服

于是他下定决心

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叶文贵的眼光极其超前

就像他住的房子

因为担心污染

四壁和地板都是原木的一样


他觉得

汽油车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于是在他造车的第一天

就决定要造环保节能的电动轿车


从来没有失败过的叶文贵

觉得这一次

也一定能行


初中毕业的他

买来了所有他能找到的

汽车机械相关的书籍

开始研究制作轿车模型


然而

汽车那么大又那么复杂

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事情


于是

 叶文贵极富创造力的

推出了“星期六工程师


1988年夏初

叶文贵在温州最好的华侨饭店

租了一个套房

邀请全国各地

各行各业的人才

到温州跟他一起干

造船、航天、冶金...

各种专业人才

纷纷涌向温州那间酒店


国内的轿车配件紧缺

他们就自己造

蓄电瓶功率不够大

叶文贵干脆自己办了个蓄电瓶厂

就连第一辆轿车的外壳

都是他们用榔头

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短短6个月时间

叶文贵的第一辆

电动汽车就造好了


1989年2月10日

他和三个同事一起

开着他们造的第一辆电动汽车

上了温州最高峰“雪山”

他兴奋地一边喝酒

一边看夜景


充8个小时的电

可以跑200公里

这是在全世界都领先的水平

叶文贵接着又造了十几辆

并将这白色小车

命名为“叶丰”牌


第二年

叶文贵的这辆车

就拿到了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被评为建国四十年来

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


然而

与此同时

叶文贵的叶丰2号

都已经造好了


其实

就在叶丰1号

造出来没多久

叶文贵就跑到美国去考察了 


他发现

电池寿命短

续航能力差

所有厂商都有这问题

肯定会影响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啊

然而

叶文贵有办法

他决定

研究混合动力汽车


说干就干

他买了25亩地

请来清华、复旦、哈工大

等33所高校

还有研究机构的专家们

开始研究中国第一辆

混合动力汽车

同样,没有零件就自己做


钱像流水一样消逝

他们苦心孤诣研究

终于

1990年10月

叶文贵的混合动力汽车

“叶丰2号”诞生了

在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

叶文贵的混合动力汽车

震惊了国内外的专家


此时的叶文贵

已经投入了上千万

他知道

要继续造下去

还要花很多钱


但是他觉得

只要拿到国家专利

就可以得到政府资金扶持

他对自己的技术

信心十足


的确

在深圳研讨会上

叶文贵一炮而红


1992年初

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深圳的一个单位

来找叶文贵谈合作

他们已经计划

先给叶文贵五千万


然而对方要求:

要把电动汽车项目

变成温州和深圳

共同开发的项目


此时的叶文贵

是真的很需要这笔钱

因为他已经决定

改良一下性能

就先小批量试生产

这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


然而

这笔投资却吹了

因为温州市领导说:

这是四十年来

我们温州最重大的科技项目

不能这样卖给你

就这样

叶文贵的第一次投资吹了

他只得默默硬扛

坚持研究“叶丰3号”

还真给他做出来了


消息上了报纸后

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专家

罗耶·凯勒

不远万里来到金乡找叶文贵


叶文贵和凯勒

一路从温州开到海口

叶丰3号良好的性能

让凯勒深深地折服了

他立马提出要和叶文贵合作

叶文贵当然也乐意


一切都很顺利

然而凯勒却要求

车必须放弃“叶丰”牌

转而挂他的牌子

不然进不了美国市场


叶文贵辛辛苦苦创办的

中国人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

要是挂了他们的牌子

不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吗

叶文贵自然不干


就这样

第二次投资又没了

政府扶持更是杳无踪影


此时此刻

他开工厂赚的两千多万

已经全部投入电动车的研究

叶文贵就那么

苦苦地支撑着


1994年秋天

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

终于诞生了

最高时速达109公里

充电3小时

就可以续航200公里

左边是车模,车内是叶文贵


红色的外表

流线型的车身

向上翻的车盖

这辆时尚的汽车

一经问世

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然而

为了造汽车

他的资产早已被全部耗尽

工厂、房产、果园

被一个接一个的卖掉

他甚至还负债一千多万


然而

电动汽车的商品化

需要几个亿资金的投入

他一个人怎么可能负担得起


1995年5月

资金链彻底断裂的叶文贵

默默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


他把所有的叶丰车

锁进仓库

把所有的造车资料

存在两台笔记本电脑里


然后把除包装厂之外的

所有工厂卖掉

还了欠下的千万债务

就连最后的包装厂

也交给表弟打理

一年能赚个几十万


媒体采访他的时候

叶文贵说:

到处卖也没关系了

也不是祖先传给我的

我又不是什么败家子


他也说:

我花自己赚的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值了


而在那之后

他拿自己的大哥大

换了一头毛驴

悄悄地淡出人们视线

过起了隐居生活

种花养鱼,研究建筑

学习锡器制作


仿佛曾经的那场造车传奇

和他毫无关系


就连工厂里赚的钱

他也几乎都捐给了

金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修建中小学校舍

重建金乡叶氏宗祠


的确

初中毕业的叶文贵

深深地明白

教育的重要性

他把儿子培养到了清华毕业

两个女儿都曾海外留学


逢年过节的时候

所有乡里刚考上大学的孩子

他都会叫到家里吃饭

问他们有没有啥困难

需不需要帮助


只是

直到1997年

丰田第一款量产

混合动力车普锐斯

才推向日本市场

当年售出18000辆

轰动世界


之后的叶文贵

会偶尔翻看

曾存在电脑里的汽车资料

他熟知国家

关于电动汽车的所有政策


他会忍不住每天关注国际油价

油价上涨的时候

便默默感慨:

电动车的发展时机到了

他也会为20年前

就已经存在的充电桩问题

感到担忧


2017年3月

叶文贵因病去世

这一年他只有67岁

他的妻子陈星初说:

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

相当于别人活了十辈子


然而

这位传奇人物的离世

没有惊起任何波澜

因为除了那一代人

已经很少有人

知道他的故事


更少有人知道

叶文贵要造中国人

自己的汽车品牌的雄心壮志

还有那场轰轰烈烈地

世界闻名的造车传奇


只是几年前

有人找到叶文贵

拍摄纪录片的时候

摆在垃圾堆里的叶丰号汽车

已经锈迹斑斑


叶文贵脸色凝重

轻轻拍去

车顶厚厚的灰尘


他缓缓打开车门

几株绿油油的草

在车座上茁壮生长

有一株甚至还开出了鲜艳的花


那是在他背后

气喘吁吁的时代

留给他的唯一纪念

也是他这位理想主义者的最后光辉


在这个世界上

成功的人千篇一律

失败的人各有不同

只是,历史向来

只会为成功者做传

又有谁会为失败者唱赞歌


这个沉迷茅台

成为首富的疯子

这个疯狂造车

花光积蓄的傻子

他一无所有

却没有人比他更富足


我相信他说的:

再给我一千万

我一定把我的电动汽车

开上高速公路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纪录片 《造车狂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