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15-十分缺钱的哈尔滨
文字:好奇的树厨子 养猫的毛女士
制图:板栗 /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
写在开头:
近期,我们的
团队
将在我们的
“知识星球”
分享不同领域的知识、个人体验、行业信息
①
本期
▶主题:
亲历者与旁观者:互联网浪潮怎样改变我的人生
分享人:
朝乾
1. 从学术民工到互联网民工————我的网媒实习经历
2. 入职互联网大厂S——起伏跌宕的打怪升级之路
3. 就职互联网大厂S——王朝余晖中的小确幸
4. 跳槽互联网大厂N——跳槽一时爽,误入斗兽场
5. 转行教培行业——清晰的职业规划,混沌的工作经历
6. 入职创业团队——新的赛道,新的机遇,新的困惑
加入地球知识局的知识星球,长按下方二维码,登录并点击
“立即加99星钻”
即可付费加入,这里支付的“99钻”就是
99元
。加入后,在知识星球的
小程序和app
,都可以看到我们的付费内容。
扫描二维码,订阅我们的
知识星球!
刚刚过去的冬天,哈尔滨的
旅游业可谓“名声响亮”
。但最近,
哈尔滨的基础设施建设却遇冷
。2024年2月,由于
债务率超标
,哈尔滨地铁二期的建设计划不得不被搁置。
计划18年就被驳回了,
但哈尔滨债务率一直居高不下
拖到现在二期建设还是遥遥无期
(图: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既然哈尔滨的旅游业那么繁荣,为什么地铁建设会遭遇搁置?
这个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在中国,任何正常的大中城市,旅游业在当地经济的占比都是较低的,同时也对当地的财政收入贡献不大。换一个说法,也就是可有可无,
旅游业不具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撼动作用
。
哈尔滨的爆火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泼天的富贵”也还不起“尔滨”这些年的负债
(哈尔滨火车站航拍 图:图虫创意)▼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
让一部分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自然也是好事。毕竟一些地方,可能除了旅游业能发展,真的也没其他产业发展了。总不能说是让人家啥都不干吧,向上的心态总是没错的。
媒体多做做宣传也是好事,旅游的人多来一些,毕竟“蚊子肉也是肉”。另一方面,或许大力发展旅游业,名声上来了,继而
引来其他大规模产业落地
,相当于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敲门砖”。但也只是“或许”,这种情况能发生的概率是少之又少。
挣不挣钱的咱另说,至少先把名声打出去
(
索菲亚大教堂
图:图虫创意)▼
此外,所谓哈尔滨旅游业繁荣也是一个“伪命题”。少量短时性峰值数据没有太大意义的,要看整体数据。东三省中的黑龙江与吉林的旅游业加起来,都不如广东一省,广东一省更是能顶4个黑龙江。这是因为决定旅游业体量的,从来不是旅游业自身,而是
当地的整体经济情况
。
广东有什么景点呢?或许你一下子都想不出来。广东什么都不用做,旅游业直接“躺赢”。哈尔滨“一顿操作猛如虎”,所谓的旅游业繁荣,大概也
只是“新闻学”层面的繁荣
罢了。
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从北境冰城一夜成为网上
国内旅游的顶流
,八方游客热烈奔赴,开启一段冰雪奇缘。
童话般的冰雪大世界、千里冰封的松花江、音乐广场大雪人,这些
冰雪世界
独特产物使“南方小金豆”争相体验。
南方人对北方雪国的浪漫想象
在哈尔滨都能得到满足
(图:壹图网&图虫创意)▼
而国宝级鄂伦春族的驯鹿巡游、极地馆的“逃学企鹅”活动、多种热议吃法的冻梨,这些“尔滨”花式整活的热情回应,体现了哈尔滨这片土地和人民对留住
这波流量带来的“泼天富贵”的热切渴望
。
要不是“小金豆”们来了
本地人都不知道“尔滨”还能玩这么花
(图:ins&小红书)▼
这种火热,反映在数据上便现了原型。哈尔滨的旅游业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量1.35亿人次,比2019年
增长41.4%
。然而,旅游总收入为1692.45亿元,仅比2019年
增长7.4%
。
这个数据,纵向对比,确实是哈尔滨的历史最佳数据,但是横向对比,就不够看了。如果再对数据具体拆分,就更好玩了:人次的增长率是“41.4%”,收入的增长率仅为“7.4%”。也就是说,来哈旅游的人士,实际的消费结果很差,这里面或许有“东北币”的原因。一个词概括,就是“
增长有限
”!
进入2024年元旦假期,本是避寒胜地的三亚接待客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亿元,而哈尔滨三天累计接待游客305万人次,收入达59亿元的历史新高,哈尔滨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相当于三亚的五倍多。
这个冬天,越是冰天雪地的地方
反而热气腾腾、人气十足
(图:壹图网)▼
但短时间的绝对值的可观,掩盖不了
相对比较下的颓势
。经济数据说明一切,2023年哈尔滨GDP及同比增长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
双双垫底
。
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
旅游收入并不代表着当地财政收入
。简单来说,旅游总收入其实是汇总了游客花的钱,“泼天富贵”能流进哈尔滨政府的钱,可谓少之又少。
哈尔滨旅游业的
小幅度增长
与经济总量
增长动力不足
,形成巨大反差。
这意味着
哈尔滨其他主导产业增长较慢
,或者由于旅游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或其他非生产性的领域,还未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等可以
持续促进经济增长
的领域。
况且东北物价咱都知道,主打一个良心
冰雪大世界甚至还年年亏钱,光靠旅游真挣不了太多钱
(图:图虫创意)▼
哈尔滨的旅游业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冬季的冰雪节等季节性活动,这种季节性可能导致
经济增长出现波动
,
而非持续稳定的增长
。
冰雪季热度还未完全消逝时,哈尔滨又因为
二期地铁叫停
引发热议。
提到地铁建设,就不得不提到GDP等国家规定的硬性指标。从明面上看,2023年哈尔滨GDP为5576.3亿元,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13亿元,其中城区人口(住建部版)也有502万,这些硬性指标上
似乎已经满足
了发展新基础设施的条件。
然而,除了这些数字之外,还有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指标——
债务率
。
债务率是评估一个
城市经济健康状况
的关键指标
,直接关系到一个
城市未来的发展能力
。
哈尔滨的负债率达到了
惊人的893%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地铁建设有关政策文件中规定的300%的警戒线,
哈尔滨的财政状况紧张
。
地方财政长期以来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地铁建设更为倚重。有关政策规定,地铁40%的项目资本金必须来自政府财政,基本意味着一条地铁线的政府财政的直接支出可能
逼近百亿
,一条线就能对哈尔滨的财政造成
海量伤害
。
同时,在
TOD模式
的加持下,不少地方政府将地铁建设所需要的资本金寄希望于沿线未出让
土地的出让金
,通过让工程建设单位参与土地竞拍,从而尽可能压缩直接的财政支出。
这种模式在过去的土地市场繁荣时期或许可行,但在当前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背景下,这一策略的
可持续性
受到了质疑。
很难说是哈尔滨的冰更冷还是哈尔滨的房地产更冷
有人愿意买地都谢天谢地了
(哈尔滨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 图:壹图网)▼
哈尔滨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反映在开发投资增长率接近腰斩,同时
土地出让市场也十分低迷
。2023年上半年,哈尔滨只成交了7宗商住用地,总成交面积和金额都大幅下降。
哈尔滨房地产和土地市场不仅面临“没人买”,更面临着“货物多”的尴尬情况,
新房库存量
高达803万平方米。
按照现有速度,在不新增任何商品房的情况下,需要三年半才能把所有的存货都卖出去,这
远超
过了
房地产市场正常水平,也超过了国家规定的36月停止供地线。
哈尔滨面临的困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摆脱的
(图:图虫创意)▼
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的
土地经济显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不仅影响到城市的财政状况,也让基础设施资金短缺,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同为“东北F4”的老工业城市,哈尔滨面对的是比其他三市
更艰巨的挑战
。
2000年初,“东北F4”的GDP均在千亿上下,沈阳和大连20年间显示出
较为稳定和强劲的增长趋势
,长春在2010年之后
甩开
哈尔滨加速增长。
哈尔滨的增长较为缓慢,特别是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GDP增长速度
放缓
甚至出现了小幅
回落
。
“东北F4”现在呈现一种纬度越靠北GDP越低的局面▼
大连和沈阳工业领域增速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均高于
GDP增速,说明大连及沈阳在工业结构较为先进、工业产品需求旺盛,并且工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并且两市已经做好
冲刺万亿GDP
的准备。
大连高歌猛进,沈阳稳中有进
长春大起大落,哈尔滨一言难尽▼
哈尔滨第二产业出现了
负增长
的现象,规模以上工业亦在萎缩,哈尔滨工业经济以“重型”模式为主,大型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产业占比偏低,结构单一,
缺乏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足。
大家印象中的哈尔滨应该是个工业城市
可实际上哈尔滨的第二产业仅是第三产业的1/3▼
尽管哈尔滨的服务业仍在增长,但它的增长速度
不足以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提速
。
从
人口
角度来看,“东北F4”的城区常住人口近20多年来一直在提高,但上升幅度不大,
远低于
其他重要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其中的哈尔滨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