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淘房志
深圳最具思想力和预见性的地产新媒体。助您预判楼市大势走向,成功实现财务自由。房产咨询可私信:moonstone198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淘房志

钱都去了哪些城市?未来,这6个城市最可能成“新一线”!

深圳淘房志  · 公众号  · 深圳 房地产  · 2017-09-20 08: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周六(9月23日)上午10点

淘房志创始人顾洪波将举办一场精彩讲座

全面解析深圳楼市的未来走势

感兴趣的朋友可立即扫码报名抢票!


来源:城市数据团 作者:数据团、启信宝


中国哪些城市更有发展前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某些省会城市?某些三四线城市?


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机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但我们也可以抽象简化为两个核心问题:


1. 人有没有来?

2. 钱有没有来?


一、人有没有来?


关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城市间人口迁徙问题。今天我们换个角度, 从钱的视角再来盘点一下全国城市的发展机遇。


钱是什么?资本。

资本的主体是什么?企业。


因此,如果要研究城市之间钱的流动,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企业间的跨城市资本流动。我们使用了启信宝提供的全国1.1亿家企业的全样本数据库,搜索了全国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业间的投融资信息,做了一个有关全国城市发展机会的小小的研究。


(说明:由于数据量巨大,我们本次研究只识别了城际控股型(含全资)的企业间投资,使得本次研究更聚焦在跨城市的重大企业投资关系,以求更好地表征城市对外来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更精准的体现城市在区域层面的吸引力和控制力。)


通过建立城际投资的全国城市拓扑关系网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城际产业资本的控制中枢, 那就是以“北上深”为中心的城市网络,请看下图:



如果把这些城市落在地图上, 我们就可以构建出全国跨城市资本流动地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识别出三个亮点密集的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北京-天津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与成都-重庆西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钻石形状。


在钻石之外,仅有星星点点的东北和西部的几个亮点游离;而 这颗大钻石内的资本流动,占据了全国资本流动的90%以上。



二、钱从哪些城市来?


我们接下来看,钱是从哪些城市流出来的?


近五年对外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10个城市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榜单上, 北京、上海、深圳毫无悬念地包揽了前三名, 且在量级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可以说,北上深通过一笔笔对外投资,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全国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命脉。


更有趣的是前三名之后的排序:


  • 第四名,杭州。 表现最为亮眼的省会城市,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给马省长深深鞠躬);


  • 第五名,广州。 江湖人称“北上广”三兄弟的广州,在对外投资的控制力上已经与另两位兄弟渐行渐远了;


  • 在以上前10名中(接下来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宁波、苏州、成都),有5名都是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资本的活跃程度。


三、这些钱流向了哪里?


那么,这些钱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可以看到,吸引外来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上深。


相比投资排名,宁波跃迁至第四名,超过了杭州。而广州则再下降了两个名次。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来资本流入城市的榜单中,嘉兴挤掉了南京,进入前十名。很明显,相比资本对外输出,嘉兴是一个更受资本青睐的城市。


四、其他城市资本流动情况如何?


那么,除了前十名的头部城市之外,全国其他城市的资本流动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如果以投资笔数作为衡量指标, 一个城市最大的投资方绝大部分来自以下四个来源:


  • 北京

  • 上海

  • 深圳

  • 该省省会


可见, 中国的资本流动基本处于北上深势力与本地势力的激烈争夺中。


据此,我们可以把全国三百余个地级市(含直辖市)划分为两个阵营: 若某城市最大的外来投资方为北上深之一,该城市划入“北上深阵营”;否则,划入“本地化阵营”(有极少数城市的最大外来投资方既不是北上深也不是本省省会,但为了简化计算,我们仍然将之划入本地化阵营)。


我们先来看看趋势吧,见下图:



在2013年,北上深阵营和本地化阵营的城市比为2:8,而到了2016年,已经接近4:6。


“北上深阵营”高歌猛进,“本地化阵营”节节败退。


我们把这一趋势变化逐年落在地图上,用红色标识北上深阵营,用蓝色标识本地化阵营。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动图:



可以看到:


2013年,“北上深阵营”的地盘仅仅局限于国内少数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各省省会城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上深阵营”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大,东北和内蒙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北上深阵营”;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城市也逐渐成为“北上深阵营”的一员。


“北上深”越来越强大的资本力量,正在逐步地穿透中国经济的底层——三四线城市。



五、资本越来越挑食:

90%的城际资本,集中在26%的城市


那么,随着资本输出力量的极化(北上深的资本影响力越来越大),资本输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数据显示:2014年,90%的控股型城际投资去向了99个城市, 而到了2017年,90%的城际投资只去向了60个城市。


我们来比较一下历年的数据,请看下图:



很显然,资本越来越挑食了!虽然钱越来越多,但却集中到越来越少的城市。


如果选择几个重点行业来看呢?对不起,那将是一幅更加惨烈的画面:


最近5年,全行业90%的城际资本集中在26%的城市里;但假如我们只聚焦科技、金融、文化等高端产业的话, 90%的城际资本仅仅投给了9%的城市。


是的,资本挑食,而聚焦高端产业的资本则更加挑食。他们所青睐的城市只有下面区区若干而已:



是的,我们身处一个极化的世界中,并且极化仍在加速进行。但这的确就是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


六、未来,哪些城市更有机会?


那么,在这幅不断极化的画面中,哪些城市还有机会?


据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明显偏低。


重点打造一批新一线城市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城市人口分布结构,还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线城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分为量化的 经济、金融、人口、创新和房价指标及定性的节点指标 两大部分。


我们从这5大指标来看看,哪些城市的表现更加亮眼?未来更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


① 经济指标


三大经济指标: 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吸收就业的能力越强)。



② 金融指标


金融指标,我们选取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来衡量城市的富裕程度, 沪深A股上市公 数量 来衡量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③ 人口指标


我们选取有 常住人口数和常住人口净增量 为人口指标。存量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的总需求, 净增量则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



④ 创新能力指标


我们特别选取 新增专利数 ,作为城市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⑤ 房价指标


我们选取最新 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房价收入比 作为房价指标。


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 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房价收入比反映购房压力, 为住房总价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综上所述, 杭州、天津、南京、苏州、成都、武汉 等城市在经济、金融、人口、创新和房价等五方面的量化指标上表现突出,有成为一线城市的潜质。


七、还有这些,抓住了机会的城市


我们设计了一张表单,从一个小视角看看那些抓住了也许只是转瞬即逝机会的城市。



这张榜单上,北上深杭宁牢牢占据着最靠前的位置。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城市,包括广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西安等,也都是top20的常客。看上去,其他城市似乎没有任何逆袭的机会了。


但我们欣喜地发现: 榜单上也有一些不那么星光闪耀的城市, 比如嘉兴(浙江)、湖州(浙江)、新余(江西),但特别值得一提的则是——伊犁(新疆)。


位处国境边缘,远离发达地区,伊犁为什么能上榜?


这里不展开了,线索其实是一个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的地名:霍尔果斯。但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我们在启信宝里以它为关键词搜索文化业,会跳出5000+的结果,其中不乏明星企业:



一个特殊的机缘,一个特殊的行业,也许就会成就一座城市。


按照这个逻辑,接下来,我们选出了科技、金融、文化、制造、房地产等五个样本行业,汇总了近5年的数据,按照城市吸引外来投资的总笔数做了一个榜单:



同样的,我们以吸引外地投资占全国比重的增速进行城市排名,得到了另一个榜单:



在这两张榜单中,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了许多活跃的耳熟能详的明星城市,也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并不那么出名的城市。无论如何,这些逆袭的城市,它们代表了在资本极化世界里的机遇与希望。


那么,在这些充满希望的榜单里,有你的城市吗?



“城市阶层”日益固化,所谓“新一线城市”是瞎扯!


来源:刘晓博(ID:liuxb929) 作者:刘晓博


对于上海来说,最近又获得了三个大的利好:

1 、虽然从国内、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上看,北京和深圳是中国最活跃的科创中心,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把上海和北京定位为中国两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以来,中央各部委纷纷前来跟上海签署协议,“联合共建”。

2 、国资委跟上海达成协议,共同推进 20 个央企重大项目落户上海,总投资额约为 2200 亿元。

3 、“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在上海成立,将负责对全国 23 万亿的信托产品落实登记制度。由此,上海确立了全国信托中心的地位。

这就是上海。它跟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利好,都是中央送上门来的,基本上不用自己去争取。

享受同样待遇的,还有北京。当然,现在加上了雄安新区。

除此之外,其他城市的发展机遇和利好,都要自己去争取。另外一个例子是自贸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总理亲自送上门的,此后的第二批、第三批等等,都是打破了头争抢来的。

由此可见,中国的城市分为两种:一是北京、上海、雄安新区,二是其他城市。

其他城市如果细分,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深圳、天津、重庆;

第二类是: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

第三类是: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非计划单列市。

也就是说,深圳、天津和重庆也是可以直接获得中央的政策红利的,只是层级不如北京和上海,但超过了其他城市。至于省会城市,则被所在省市区政府所关照,获得超过其他地级市的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说了半天,只想表达一个意思:由于上述格局多年基本不变,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阶层固化”,城市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弱,能逆袭的城市越来越少。

最近几年,有媒体热炒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又在加快落实中心城市的建设,新增了武汉和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于是,很多人又在做“城市逆袭的大梦”。其实,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我的看法是:未来 10 年,中国城市的“座次”将基本稳定,即便是雄安新区,想在 10 年里杀入“顶级城市”的行列都非常困难,可能需要 20 年到 30 年的努力才行。

考察城市排名,可以搞得非常复杂(比如搞几百个指标),也可以搞得非常简单。说实话,把问题复杂化容易,把问题简单化就需要深刻的洞察力。

我认为,如果用一项指标来观察城市竞争力、发展潜力的变迁,当属“资金总量”莫属。

所谓“资金总量”,学名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统计权限在各地央行。央行系统(有超过12.7万人)是垂直管理,所以这个数字摆脱了地方政府的干预。资金总量是城市竞争的综合结果,也是未来竞争的重要动能,所以极具指标价值。

近年来,我率先提出了用“小学生人数”和“资金总量”的变动,来研究城市竞争力,特别是楼市、房价的变化。 现在,这两个指标的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一些知名专家在谈楼市的时候,已经到了“言必称小学生人数”的程度。但“资金总量”的重要性,似乎仍然没有被充分认识。

下面让我们从资金变化的角度,回顾一下 2000 年到 2016 年中国城市“座次”的变迁。

排名

2000 年末

2016 年末

城市

资金总量

城市

资金总量

1

香港

3.7

北京

13.8

2

北京

0.97

上海

11.1

3

上海

0.78

香港

10.0

4

广州

0.62

深圳

6.44

5

深圳

0.32

广州

4.75

6

天津

0.23

杭州

3.34

7

杭州

0.21

重庆

3.22

8

南京

0.20

成都

3.14

9

佛山

0.19

天津

3.01

10

重庆

0.19

南京

2.84

11

成都

0.19

苏州

2.59

12

沈阳

0.17

武汉

2.22

注:表中资金单位为“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来自各地统计局官网。

可以看出,这 16 年来中国“顶级城市”的最大变化是:

1 2000 年的时候,中国顶级城市是“一超三强”,“超”是香港,其资金总量达到了第二位的北京的将近 4 倍。北上广三个城市比较接近,而广州和深圳之间有一道显著的“坎儿”。 所以,当时内地的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圳只是强二线城市的“老大”。

2 2000 年到 2016 年这 16 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心”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转移,环渤海和成渝地区的崛起,以及东北地区的衰落。从 12 个城市排位的变迁,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但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尤其是前五名城市的变化不大。

3 、前五名里,最大的变化是北京、上海超过了香港,深圳超过了广州。但前五名仍然是这 5 个城市。 而且在第五和第六之间,仍然有显著的鸿沟。 换句话说,虽然广州有“滑出一线城市”的趋势,但杭州、重庆、成都、天津这四大强二线城市,仍然跟广州有显著的距离,想在 10 年里反超仍然困难重重。

4 、杭州是当前最耀眼的“强二线城市”,也是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之首。但通过上述表格可以发现,经过 16 年的努力,杭州的资金总量排名也只前进了一位而已。其上升的力度,甚至不如重庆和成都。

5 、在所谓“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里,把杭州这种拥有 3.34 万亿资金的城市,跟东莞这种只有 1.15 万亿资金的城市兼收并蓄,一头一尾的真正实力差距达到 200% ,就可以看出榜单制定者的粗疏。 当然,“新一线城市”可以看做是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如果这样理解,就不必较真了。

随着高铁网络带来的“内陆枢纽城市的复兴”,中国城市的“阶层固化”将更加严重。 因为“内陆枢纽”就是千百年来行政权力干预出来的,枢纽就是直辖市、省会城市。

展望未来 10 20 年,一线城市仍将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也仍将是二线城市。能逆袭的,永远是个案。

而衰退往往是片区式的,比如东北片区的衰落,带动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四大城市的衰落,这种趋势仍然将维持 N 年。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看懂这种趋势——或者说是巨大的惯性。


本周六(9月23日)上午10点

淘房志创始人顾洪波将举办一场精彩讲座

全面解析深圳楼市的未来走势

感兴趣的朋友可立即扫码报名抢票!


欢迎关注深圳极具思想力地产新媒体 深圳淘房志 ,挖掘深圳楼市机会,分享粤港澳大湾区红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