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遭刻字,有大量英文”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并引发网友热议。八达岭景区回应称,目前景区拥有自己的执勤队伍,文管科人员也会每天上城巡视,监督并制止游客乱涂乱画。
这起事件不同以往之处在于,刻字地点在八达岭长城,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象征,在长城上刻字,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此前,舆论场上热议的多起游人刻字事件,也都与长城有关。
比如,今年7月初,有人发现一对母女不听大家的劝阻,执意在城砖上刻字。在发现母女俩的行为后,很多游人上前制止。但这位母亲非但不顾劝说,还用身体护住女儿,帮助女儿把字刻完。而刻字内容令人大跌眼镜,竟然女儿想读的大学名字,以至于不少网友吐槽“这么渣的素质上了大学又怎样”。
不仅是普通游客,一些名人也在长城上乱写乱画。去年,前来北京参加NBA中国赛的火箭队、鹈鹕队两支球队的球员到慕田峪长城游览。球员鲍比•布朗在游览后于微博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他展示了自己在长城砖上刻下的名字和自己的球衣号码。此行为立刻引其网上轩然大波,鲍比•布朗只好公开道歉。
此事件中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刻字里“有大量英文”,让不少网友颇为敏感——过去一些言论将游客刻字现象归咎为国人素质低,这自然是偏激之词,从规范游客行为角度出发,而非偏移到对国族、地域话题的争执里,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规范游客行为问题上,中外游客被“一视同仁”,同理,中国人在国外古迹上刻字,照样会被批评。笔者注意到,目前对此现象的约束,有法规处罚和舆论批评两种情况。前者被一些人认为“力度不够”,后者虽然能引发舆论关注,但也会带来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问题。
《文物保护法》有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也早在2003年8月1日开始实行,其中明确写到,“禁止刻划、涂污、损坏长城”,若违反此规定,可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不过,相比法律规定,更多人熟悉的路径是“网络曝光-批评”的模式。2013年的“丁锦昊事件”让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网友爆出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有“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字迹,引发网友激烈谴责之声,只在消息爆出一两天后,丁锦昊的父母便主动站出来,在为孩子的行为道歉的同时,也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或许,将批评全部倒向一个初中生是不合适的,家人在里面当然也有责任,但个人行为一旦酿成公共舆论事件,当事人会受到的伤害最大。
不只是“丁锦昊事件”,近年多起被曝光的游客刻字事件,都由网友曝光,以前是网友在论坛发帖子,现在是微博、微信公号发声。自媒体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强,这固然可以被看作网络监督功效的正面效果,但一旦升级为公共事件,舆论场上许多言论是难以控制的,或许会对当事人造成额外的困扰,甚至一些“人肉”行为会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网友的本意是监督和批评,但不至于上升到“伤害”的地步,至于如何惩罚刻字者,不应由网民进行“道德审判”,而应遵循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
撰文/ 黄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