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举家南下,无奈逃离
真情“告白”:生于斯,长于斯。我爱东北这片黑土地,也爱黑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待到东北振兴,可以让我回到牵挂的家乡,追求广阔的个人发展。
先介绍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姑娘,我的家乡长春是汽车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我爱这片黑土地,也爱黑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可是我还是出走了,成为据说流失的四百万人口中的一员,原因就是收入问题,目前供职于南方的一家合资企业,待遇是以前在东北的2倍,忘了说,我已经结婚生子,与我同来的还有我先生,以及我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举家南下出走的艰难决定,应该能说明东北的经济问题已经有多严重。
我先生先我一步出逃南下,就读吉林大学工科王牌专业并在国企供职十年的他,最终放弃了铁饭碗。
当时与他在机场送别,我们心情都无比沉重,因为夫妻的分离也因为中年闯荡的不确定性。临走之前,在机场的红旗车展位前,他主动向有意向购车的人进行技术讲解,当时帮他拍了张照片,并在朋友圈写下:最后的操守,致敬十年!愿爱不被辜负!一个刚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怀揣理想包含激情的十年青春,他都交付给了国企,做出决定离开,我知他的无奈与心痛。
当他跟我说离职手续办完时,我深感悲凉。5个月后,我随夫南下,正式出逃。所以,作为一个无奈出走的工薪阶层,东北经济的衰退,我深感切肤之痛。
聊东北经济,先说说东北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工业摇篮
有一汽汽车,有长春客车厂,有哈飞,沈阳机床厂,中国一重,鞍钢,哈尔滨汽轮机,丰满水电站等建国初期响当当老牌的工业企业,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东北农业资源丰富, 黑土地富饶辽阔,人均分配土地份额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大型农工机械得以运用,东北几乎没发生过大的地质和自然灾害,农民得以温饱。在上个世纪中期,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时,东北也支撑着农业经济相当大的份额。
物流发达并且有口岸
东北地处平原,陆运物流速度快,东三省连接北京可以实现2日内到达。东北紧邻俄罗斯,日本、蒙古国、朝鲜、韩国,有得天独厚的边贸优势,陆路、水路口岸数十个。但是由于国家战略发展,对邻邦政策以及商业氛围不浓等种种原因,所以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
较好的教育基础
吉林大学曾经排名全国大学前十,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办校,属工业部直属大学。长春光机所,中国第一台电视诞生的地方,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曾经是部署直属。这些老牌工业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彰显着东北工业雄厚的底蕴。
东北重视教育,教育氛围浓厚,所以之前看到有文章称出走的东北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学历素质俱佳的高素质人才,并且近年东北移民也越来越多,同样是技术移民居多,可以说东北流失的都是人才,是东北的精华,是本该成为东北发展的中坚力量。
东北医疗设施完善
东北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儿科,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妇产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神经外科等科室全国排名靠前,吉林大学的医学院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建国之初,也是很牛的医科大学。
以上所述都彰显着东北曾经的繁荣。可以说东北的城市基础配套都是非常健全的,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偏远落后。在东北生活,民计民生是完全有保障的。
可是为什么仍然遭遇了经济“断崖式”下降?
接下来我想谈谈东北经济话题的关键词:
“人文环境 ”
谈人文环境,就要谈谈“人”。我之所以不愿意离开东北,就是因为东北人乐观爽朗,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在长春生活,可以时刻体会人与人之间浓厚的温情。长春曾经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负责任地说,在长春生活,幸福指数是非常高的。
幸福感跟物质收入不是成线性关系,在东北我没有听过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状态,也没听过老人倒地会讹上扶人的好心人。
在东北,你买不买瓜,都会敲开半个给你尝尝。你打车没带钱,你就先走,加个微信你转过来就行。你吃饭钱包落在店里,回去找基本都能找到。
当然也有很多外地朋友说东北人脾气火爆,都跟混黑社会一样,能动手的尽量不吵吵,其实东北人只是性格急,吵过了说开了还可以亲热的喝上一口。
在街上看到身材高挑,苗条的东北美女,在不说话时真的是一道风景。但是一开口,“唉呀妈呀”、“嘎哈”的东北口音一出来,确实违和,但是适应后就觉得无比过瘾,女人不造作,男人直肠子,与东北人打交道跟喝东北的高粱小烧一样,火辣辣的入喉,有点呛,但是暖胃暖肠。
这是一个东北人对家乡最醇厚的热爱。
但是,我仍然出逃了,比较讽刺。出逃原因是钱,是收入,也是个人职业发展,从做了出逃的决定开始,我就一直反思并关注着东北经济问题。
现在谈谈我作为一个东北人,是怎样反省东北经济衰退问题的:
首先,阐述下东北主导的两种经济形态:
一是农业经济
这个经济形态始于上世纪初,闯关东开始,由于生存淘汰机制,一部分鲁冀灾民逃荒到东北,并且在这片黑土地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我的祖先就来自河北热河,先生祖籍山东。东北的黑土地富饶,少有荒年,朴实醇厚地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东北人,在东北有一种共识,就是种地不会大富大贵,但生活是不成问题的。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有十几亩地,这在南方或者西北耕地稀缺同学的概念里,几乎要成为地主了,可在我们那里简直是毛毛雨。这十亩地虽没有让爸妈变得富裕,但足以养育我们姐妹长大并供我们念完大学,可见东北人是有退路的,最起码还有可以糊口的黑土地。没有淘汰机制,没有激烈的生存竞争,所以出去闯是有野心,不出去闯是安分守己。
二是计划工业经济
这个经济形态始于建国初期,由于苏联老大哥的帮忙,也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优先享受了苏联在工业上的扶持。这个计划工业经济在建国初期,曾经是共和国发展的发动机。
在东北人的认知里,国企是铁饭碗,当年爸爸妈妈因为我能端上国企的饭碗而无限荣耀,如今也因为我放弃铁饭碗而忧心忡忡。可见,国企的优越感根深蒂固存在大部分东北人的意识里。
这两种经济形态,在东北是独立存在的,相互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拉动扶持。
其次,谈下我所认知的问题症结。(我没有学过经济学,对经济常识也知之甚少,仅凭对家乡的热爱和牵挂,自己思索出的想法,请勿见笑)
先讲讲小农经济,如我上文所述,没有淘汰竞争机制,导致农民进取意愿低,农业经济形态扁平,也没有市场刺激,导致农业经济没有纵深和立体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当然也是因为靠天可以吃饱饭,没有穷则思变的刺激,所以一直停留在农耕经济,几十年如一日。
我回到我曾经成长的农村,真的是几乎没有变化。劳动力作为经济形态的最基本单元,缺乏活力。
(图左摄于1996年,图中的老人为笔者奶奶 ,图右摄于2016年由老家的姑姑提供)
把“计划”跟“工业”拆开,工业经济是典型的实体经济,市场被大型国企垄断,本土中小型投资者无法涉足,更加使市场缺乏竞争,从而无法刺激国企主动谋求发展。
可以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大家所谈到的“人文环境”所在。
计划经济曾经让东北大踏步发展,但计划经济留下的思想余毒也导致“来东北,脑进水”。没有人打算为企业的发展或者经济的走势买单,无论为国企服务还是找政府办事,都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想过手捞油,或者想设置障碍刷存在感,而忘了初衷是为民服务,合作共赢。
案例一
我妹妹经营一家物流公司,前两天因为黄标车违规进入市区被罚扣,妹妹打电话问我在交警部门有没有认识的人(在东北基本上是托熟人,靠关系解决问题),我回答说没有,并告诉她一定走正规程序,不需要找关系送礼。
问她交警部门的处理意见,她说交警部门只是扣了车收了证,没有告诉怎么处理,下一步的通知是什么时候,到哪解决都不知道,我很匪夷所思,无论是扣分罚款还是强制报废,应该有个说法啊,否则执法依据是什么?
妹妹说不敢这样直白问,怕被穿小鞋,就这样她每天不停地跑交警大队问处理意见,僵持了一周后终于告之罚200扣3分的处罚方式,我真不知道这个处罚是他们扣车后讨论出来的,还是先让车蹲个一周的拘留才能接受处理?
案例二
曾经有过办工商执照的经历,首先无法在网站或者电话中获得关于要提交哪些资料的有效信息,到工商部门也不能在办理前得知,只有在不停的排队中,在各个窗口的办理流程中得知仍然缺失哪些资料。
在经历了3次往返及超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交齐所有资料,但被告知要5个工作日内下证,后被主动偷偷告知只要给相关办事人员“表示”一下,当天就可以下证。
“走后门”和低效率充斥着政府与群众对接的基层窗口,老百姓想创业,干点啥,一是要等,二是要送礼。
案例三
在与企业合作时,也不完全按照合同办事,增加额外要求,克扣回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项目开始,首先要贿标,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甲方有疏忽失误,乙方(外来投资者)要无偿免费给甲方买单善后,否则就不会顺利地验收得到回款。
企业内部各种势力内耗的结果是乙方最受伤。每个与甲方合作的乙方都要有一笔风险费用的预算,这笔风险费用就是用来打点各路关卡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外来经济投资意愿低。
试想,没有透明的竞争环境,谁还愿意来?
我曾经在朋友圈写下一段话大意是:
东北是冷兵器时代的一把宝刀,只是武器革命,冷兵器时代过去,它被使用者遗忘而导致锈迹斑斑,至于它能否再次寒光凛凛,要看使用者是否想拿出来重新打磨。
最后,我要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感谢陆昊省长,让我感受到混沌中有雷鸣。希望众志成城,真正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回到让我牵挂的家乡,追求广阔的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