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由吴国盛、田松两位学者联合主编,旨在让科技工作者关注文化,让文化工作者理解科技,引导公众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文化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集思录  ·  RMB的购买力为什么被如此低估? ·  4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我比奉先差远了2Q49 ... ·  1 周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蒙山茶水 ... ·  1 周前  
秦朔朋友圈  ·  你过得还好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的历程

胡翌霖 | 皇家天文学

科学的历程  · 公众号  ·  · 2017-10-05 17:06

正文



作者 胡翌霖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中国古人没有希腊人那样相信天界永恒不变的信念,相反,天界当然是富有变化的,因而才与人间气运的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非常重视观测,皇家一般会设置多个观星台(图1),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每天不间断地观察天空,一个人专门看北边,一个人负责南边,一个人负责天顶等等。一些天象记录需要两个天文台之间互相核对后才会上报,非常严谨。

因此中国古代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最全的天象记录,特别是日、月食和新星、彗星、流星、太阳黑子等记录。对商朝甲骨文的研究确认了当时的多次月食记录和一次日食记录,最早的在公元前1361年。一块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甲骨上记录了一颗新星,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新星记录。公元1054年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创造了现在的蟹状星云,而这次超新星几乎只有中国的文献中找得到,而且对其方位、亮度和持续时间都有准确的记录。

根据现代天文学家的反推,发现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彗星等天象的记录是非常准确的,不过也有许多漏报,这些缺漏未必是因为观星者的疏忽造成的,因为许多天象意味着“天戒”,是天给予皇室的警示或训诫,因此皇室需要作出反应,及时进行相应的祈禳仪式,皇帝下达罪己诏或者罢免大臣等等,但如果太史官认为此时皇帝不需要训诫,就可以不上报,皇帝没有采取相应的仪式,这一天象可能就不被记录到史书中去了。

1 欧洲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观象台(1737年)

 

▲图2 周公测影台,位于河南告成,由郭守敬于1276年建造,明代重修。4丈高的表直立在壁龛中,由带有刻度的水平石圭测出影长。台顶上放有水钟、浑仪等器具。

图3 中国北京观象台的浑仪(1871或1872年拍摄)

 中国的天文观测仪器非常发达,比如至少从汉代的张衡那里就比较完善的“浑仪”(图3),它由标示赤道、黄道等圆圈组成,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浑仪加上演示天体方位的浑象合称浑天仪。浑天仪的制造在宋代达到高峰,苏颂在1086开始建造的“水运仪象台”(图6.3.4)就是一大标志,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记时、报时为一体,其中的擒纵装置是机械钟的关键部件。

水运仪象台在北宋灭亡之后被金人搬到了燕京,最后被废弃,而南宋时期人们试图根据苏颂的手稿还原仪器,但由于手稿的描述不够详细而无法成功,从此失传。直到建国后王振铎根据手稿和脑补复原了机器。但这一复原是否成功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如果真的按照原始大小复原的话,仪器是很难持续运转的,因此有些现代的复原版本直接用电动机驱动来作演示。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文献描述不精确,现代人还没有找到最好的还原方式;二是苏颂的仪器在当时就不是长期运转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活动在许多时候其实是祭祀和仪式活动,一些大型的演示性器具往往只需要在重要的仪式中运转一下,在平时并不是实用的。

后来一些西方传来的机械器物其实也大多被中国皇家当作观赏品,而并不注重其实用价值。

▲图4  苏颂绘制的水运仪象台

 顺便提一下王振铎(19111992)这个人,其实中国古代的几大奇器都是由他复原的,除了水运仪象台之外,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地动仪和司南。

其中记里鼓车的复原是相对可信的,指南车已经有多套方案,但我们不清楚古人到底用的是哪种机制。至于地动仪(图5)和司南(图6)就相对可疑了。地动仪的情况可能与水运仪象台相似,那就是在当时它也不是真正实用的,可能只是作为某种礼器。而司南更可能是完全无中生有的想象,现代的复原版本中,如果使用天然磁石,无论如何打磨青铜平台,都无法让磁勺克服摩擦力自动旋转。在古代文本中的“司南”很可能指的只是指南车,而根本不是一个磁铁勺。

这里我并不是专门针对王振铎的工作,事实上类似的误会在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复原中经常出现,因为古人的记述往往模棱两可,特别是对技术器物的记载往往只有只言片语,现代人必须借助脑补去复原,这往往就会加入过多的想象。

图5 

图6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和司南

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可能受到过巴比伦天文学的影响,但与西方以黄道为主的定位系统不同,中国古代采取的是以北天极为中心的赤道体系。我们知道在北纬地区,北天极周围的恒星是永不落山的,这些星就叫做拱极星(图7),整个星空看起来就像是围绕北极星在旋转。理所当然地,北极星就对应皇帝,由于观星就是关注帝王的气运,以北极星为中心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古人也正是如此给星空定位的。即从拱极星的方位出发延伸到赤道的二十八宿来建立星空的坐标。

一种古老的玉器“璇玑玉衡”(图8)似乎就是通过拱极星来确定方位的一种仪器,当然玉璧已经发展为一种象征性多于实用性的礼器了。

 

图7 延迟曝光拍摄的拱极星

图8 璇玑玉衡:把中间的孔对准北极星,微调位置,当相应恒星的恰好从外围锯齿处透光时,璇玑中心就是北天极的位置(北极星的位置与北天极略有偏离)。


【本文摘自《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第六讲 独树一帜:中国科学史专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



延伸阅读

胡翌霖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胡翌霖 | 互联网+房地产=免费?

胡翌霖 |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胡翌霖 |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胡翌霖 | 由史入思——吴国盛教授访谈

胡翌霖 | 技术的起源

胡翌霖 | 读李约瑟莫要“买椟还珠”——《文明的滴定》书评

胡翌霖 | 现代垃圾的形而上学基础

胡翌霖 | “学会”比特币的门槛更高吗?——兼谈技术知识的不同层面

胡翌霖 | 我所理解的现象学

胡翌霖 | 黑暗森林与进化法则,思维与表达——《三体》吐槽

胡翌霖 | 菜谱与科技史

胡翌霖 | “适者生存”的同义反复

胡翌霖 | 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or送走了上帝

胡翌霖 | 科学普及应该站在“创新”的对立面

胡翌霖 | 为什么害怕人工智能?——关于AlphaGo的杂谈

胡翌霖 | “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漫谈

胡翌霖 | 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

胡翌霖 | 蒸汽机的发明

胡翌霖 | 科学与工业的结盟

胡翌霖 | 培根科学的理论化

胡翌霖 | 法拉第——实验传统的巅峰

胡翌霖 | 达尔文与进化论

胡翌霖 | 工业革命——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胡翌霖 | 养生骗局的“锅”不该让观众背

胡翌霖 | 比特币:通俗介绍

胡翌霖 | 古老的希腊文明

胡翌霖 | 独特的城邦文化

胡翌霖 | 比特币:通俗介绍

胡翌霖 | 古老的希腊文明

胡翌霖 | 独特的城邦文化

胡翌霖 | 好斗的希腊人

胡翌霖 | 从体育馆到学园

胡翌霖 | 无用的学问

胡翌霖 | “自然”的发现

胡翌霖 | 自由的悖谬

胡翌霖 | 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胡翌霖 | 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胡翌霖 | 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胡翌霖 | 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胡翌霖 | 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胡翌霖 | 托勒密天文学

胡翌霖 | 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胡翌霖 | 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胡翌霖 | 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胡翌霖 | 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胡翌霖 | 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胡翌霖 | 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胡翌霖 | 李约瑟问题

胡翌霖 | 独特的史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