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号码查入口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 ... ·  12 小时前  
单号码查入口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 ... ·  12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历史与AI的距离|看·见——图像、AI与人文 ·  3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王笛:为什么说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 ·  4 天前  
朝文社  ·  英国开征“富人税”,中国富豪套现跑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备课札记 | 黄牧航:此壶非彼壶,备课须分清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教育 历史  · 2024-09-18 00: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战国铜壶这一经典史料展开,介绍了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在图片上的不同以及战国铜壶的相关背景和争议。文章还提到了其他相关书籍和观点,强调了图片分析的重要性,并提醒读者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图片的出处和含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战国铜壶在新旧版教材中图片有所不同。

具体区别为一件有壶盖,一件没有壶盖。新版教材提供了更多关于铜壶的信息,如名称、用途等。

关键观点2: 新版教材描述的战国铜壶与旧版教材描述的同一文物的不同之处。

新版教材描述的战国铜壶是出土青铜器,而旧版教材的描述则表明其为传世青铜器。

关键观点3: 战国铜壶的纹饰和含意存在争议。

关于铜壶的功能和纹饰的含意,考古报告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讲授这些争议,并引导学生对纹饰做细致的分析。

关键观点4: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以提高读图能力。

如《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研究》和《画像铜器:列国时代的战争与生活》等书籍对深入研究战国铜壶和提读图能力有所帮助。


正文

翻阅最新版的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发现战国铜壶这一经典的史料被继续保留下来了。



多年以来,中学历史教材都持续使用战国铜壶及纹饰作为配图,但今年新版教材的图片与旧版教材似有不同。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发现两件文物并不一样。明显的区别是——一件有壶盖,一件没有壶盖。



再查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版的表述为:“这是一件盛水器,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107页)新版的表述为:“四川博物院提供……名为‘水陆攻战纹铜壶’,是盛酒器”。(74页)

翻阅《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研究》(卢忠敏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得知,相同或相似的青铜器国内外收藏有多件。作者把它们分成“出土青铜器”和“传世青铜器”两类。“出土青铜器”容易理解。“传世青铜器”包括两种:一种是指已在历史上流传很久的青铜器,如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宫旧藏;一种是指20世纪随着西方考古发掘方法的传入,因盗掘等原因而流散于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的青铜器。(第23页)新版教材的战国铜壶于1965年出土于四川百花潭,属于出土青铜器;而2016年版教材的战国铜壶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旧藏,属于传世青铜器。

这两件战国铜壶的区别在哪里呢?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战国铜壶“原出土时间、地点不详,20世纪40年代曾为德国人杨宁史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收归国有,五十年代初拨交故宫收藏。故宫博物院所编《故宫青铜器图典》中将其断代为战国中期。此器的器型与百花潭铜壶相似,唯口径、腹径和通高皆较后者小,故而纹饰上由四层减为三层,图象的细节上也稍有变化:上层颈部为采桑和射侯母题,中层上腹部为宴乐和弋射母题,下层下腹部为水陆攻战主题。这个比百花潭壶略小尺寸的壶,与大张壶(指山西襄汾大张墓出土的铜壶)的尺寸更为接近”。(第25页)

由此可见,两件铜壶的纹饰只有细微的区别,并无太大的差异,但在教学中讲授图片的出处时就需要注意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四川。

战国铜壶纹饰作为教材的图片虽然非常重要,但在教学中要讲授好却并不容易。铜壶的功能和纹饰的含意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2016年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称之为盛水器,而新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称之为盛酒器。考古报告多称之为礼器,亦有学者认为只是用作观赏的艺术品。至于纹饰的含意,争议则更大。教学上要用好这幅图片,就需要对纹饰做细致的分析。

《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画像研究》是一本很优秀的研究著作,遗憾的是该书仅仅是重点分析了铜壶的一像部分纹饰——采桑,对我们最关注的反映战国时期战争风貌的战斗场面没有详细分析。此书宜与《画像铜器:列国时代的战争与生活》(刘敦愿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对比着阅读。单就采桑的画面而言,两书的观点就针锋相对。



可能大多数师生都和我一样,认为战国铜壶采桑的画面描绘的就是一群劳动妇女在工作,但刘敦愿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发现“采桑图像中的人物,无论男女少长,都是长服曳地,腰间束有环带,裳下还有皱璧之类的缘饰,与其他题材中从事劳动与战斗的人物有别,应该都是贵族而非一般平民与奴婢。‘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如今为什么既是罗绮者,而同时又是养蚕人了呢?”通过各方面的论证,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图像的题材虽是采桑,而主题思想却在于表现春游与歌舞场面,描写青年男女间的情爱”。(113页)卢忠敏不认可情爱说,认为画面反映的是“躬桑仪式”。(103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