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此重要时刻,我们该如何理解国家的大数据战略?如何发展大数据产业?如何解决当前遇到的大数据建设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中国信息界》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中数盟数据中心总经理俱乐部主席张念录。
《中国信息界》: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都多次提到了大数据,可见对发展大数据的重视。对于此次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数据的表述,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念录:
观察每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大数据”连续5年出现在报告中。其中,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并在同年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
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对本次报告中关于大数据的理解有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赋予大数据更高的历史使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成为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变革的新动力,可以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科技革命的计算机、信息革命的互联网相提并论。各国政府先后将大数据确定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的历史使命。
第二,大数据解放了传统产业生产力。大数据以全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对落后的技术、粗放的管理模式、模糊的市场定位进行了全面提升,让传统产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营销等环节更加理性,更具前瞻性。
第三,大数据将带来治理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在政府治理过程中,越来越强调科学决策,用数据说话,实现精准治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来越强调思维模式的创新,用大数据指导生产和经营,实现智能生产和精准营销。大数据在实践中的应用恰恰解决了政府治理和企业经营中的科学决策问题,为治理理念和思维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中国信息界》:正如您所说,大数据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信息惠民…… 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大数据。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在大数据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发展?主要面临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念录:
从目前大数据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大数据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大数据市场高速发展,应用规模不断提高。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168亿元, 2017年- 2020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与企业、与高校在大数据方面的合作不断开展,我国大数据在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涌现。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数据产业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挖掘利用仍步履维艰。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但时至今日,政府部门之间共享数据仍然较为困难,企业要想获得政府的脱敏数据仍面临诸多障碍。
第二,大数据技术有待提高。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海量数据,大数据采集与处理不够及时,大数据建模过度依赖定制,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还不够成熟,大数据展现不够直观。诸多因素制约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第三,海量数据的长期存储问题有待解决。数据成为一项重要资产已经形成共识,但有些单位却因为海量数据存储成本过高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历史数据。例如在卫生医疗领域,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病例管理规定(2013年版)》,医疗机构的门诊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15年,住院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30年,但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无法按要求保存病人的病历,或者即使保存了也常常因为存储方式和技术问题无法调用;在交通和公共安全领域,路面交通监控数据和公共安全监控数据通常仅保留一至三个月。这些重要数据不能长期保存,主要原因是数据存储的成本过高。
第四,大数据信息泄露时有发生,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有待加强。从2017年公布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来看,美国老牌征信企业Equifax遭黑客攻击,1.43亿用户信息泄露;印度全国人口生物数据或已被CIA掌握;浙江判决特大侵犯公民信息案,7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由此可见,大数据信息泄露在全球范围内经常发生,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有待加强。
第五,大数据人才稀缺,跟不上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大数据专业刚开始设立,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面对庞大的社会需求,大数据领域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的这些问题。
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解决数据开放共享。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政府掌控了70%以上的数据,数据的开放共享,应从政府部门做起。首先是政府部门之间开放共享数据,审批事项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其次是政府向社会有诚信的企业开放脱敏的、不涉及国家安全和隐私的数据,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提升数据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鼓励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近3年来,国家建立了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在多家高校设立了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这些举措对我国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成效还不够明显,还需再接再厉,把大数据产业做大做强。
再次,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模式,以解决海量数据的长期存储问题。基于传统的电、磁存储技术在解决海量数据存储时存在着成本高、无法长期保存等问题。目前国内知名的蓝光存储厂商北京易华录公司已成功开发出光磁融合存储系统和数据湖平台,单个存储机柜(42U标准机柜)可存储1.64PB数据,待机状态耗电仅为7W,工作状态耗电仅为200W,存储周期长达100年,存储成本大幅降低。这种大容量、低成本、低功耗、长周期的存储系统特别适合解决海量数据长期存储问题。
第四,对大数据安全需防患于未然。大数据时代,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的同时,应制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避免国家和企业数据泄密、个人隐私泄露。
第五,加强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力度。高等院校和社会办学力量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
《中国信息界》:在大数据建设中,数据中心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您在建设数据中心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那么,您认为,建设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现在我国各地的数据中心建设进展得如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念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提高政府执政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数据中心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像现代城市的水、电、气、道路等一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数据中心是政府信息化应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政府利用大数据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二,对于行业应用来说,数据中心是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没有数据中心,全球的互联网将无法运行,没有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是空中楼阁。
第三,对于企业应用来说,数据中心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尤其是金融、互联网等高度依赖信息化的企业,数据中心是它们开展业务的核心命脉。
从我国数据中心的规模来看,数据中心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 2013年全国的数据中心数量约54万个,绝大部分属于规模较小的数据机房。截至2017年,全国超过3000个机柜的大型数据中心约300个。我国大型数据中心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Synergy Research 研究数据统计,在全球大规模数据中心中,美国占比 44% ,中国占比8% ,日本和英国占比6%。由此可见,我国数据中心与美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数据中心仍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从数据中心的供给来看,运营商和第三方数据中心是供给的主力。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在资源、资金、人力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也在建设数据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自行建设了大型数据中心,用于部署自己的业务。
总体而言,我国数据中心分布不平均,在东部地区需求较大,供给不足;在中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供给却相对过剩。
具体来讲,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中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数据中心建设处于无序发展阶段,需要完善布局规划。当前,全国多地大力开展数据中心建设,在缺乏应用需求的条件下盲目追求建设和投资规模,许多建成的数据中心资源闲置。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布局规划,合理引导企业的投资布局。
二是数据中心能耗较高,需要广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中50%以上是能源消耗,在当前追求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的前提下,节能降耗迫在眉睫,应鼓励数据中心采用绿色节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北京易华录公司数据湖平台就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数据中心应用案例。
三是数据中心的网络资费需要降低,促进互联互通。目前数据中心的网络资费成本仍然较高。降低网络资费,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数据容灾备份,有利于提高访问速度。
《中国信息界》:那么,您认为2018年我国大数据的工作重点将是什么?要如何实现?
张念录: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了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应用为抓手,以数据开放共享为途径,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