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残唐演义》之自称儿皇帝,倪春培(绘)
历朝历代,均不乏汉奸。越是在乱世,这种背叛中华民族、出卖中华利益的败类就越多。五代十国时期的赵延寿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辞海》中,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或引诱外国入侵中国,出卖祖国利益的人。赵延寿,不仅投靠契丹,还充当契丹铁骑南下侵略的先锋和向导,在汉奸领域可谓臭名昭著。
赵延寿,河北人,生于唐朝末年,本姓刘,其父刘邟是蓨县(今河北景县)县令。后梁初年,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陷蓨县,刘延寿被其稗将赵德钧俘获。赵德钧见刘延寿长得很秀气,且识文断字,便将其收为养子,改姓赵。后来,赵德钧归附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时为晋王),并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交好。
后唐建立后,赵德钧任幽州节度使,赵延寿也一天天长大,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全才,后娶了李嗣源第十三女为妻。李嗣源称帝后,封此女为兴平公主,赵延寿拜驸马都尉,此后官运亨通,历任汝州刺史、枢密使、宣武军节度使。早先,李嗣源将第三女永宁公主嫁给石敬瑭,石敬瑭官至河东节度使。
李嗣源死后,儿子李从厚即位,后唐政局开始混乱。以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李嗣源女婿石敬瑭为代表的两支军事势力开始暗暗较劲,二人都觊觎皇权。最终,李从珂如愿以偿,登基称帝,但对坐镇太原的石敬瑭越来越猜忌。为了除掉石敬瑭,李从珂下诏削夺石敬瑭的一切官爵,并派遣大将张敬达率兵讨伐。
为求自保,石敬瑭勾结契丹,许诺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支持。清泰三年(936年)九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大军自雁门关进入中原,与张敬达率领的唐军展开激战,张敬达大败,退守晋安寨。李从珂闻讯后,派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前往救援,但半路上遭到耶律德光的伏击,赵氏父子被俘。
当年十一月,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登基称帝,以晋代唐,但他不过是契丹人扶植的用以统治中原的“儿皇帝”。石敬瑭执政时,对契丹人百般奉承,耶律德光很满意;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却不买契丹人的帐,企图脱离对契丹的依附,故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耶律德光决定灭掉后晋。
(图)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耶律德光亲征后晋,担任向导和先锋官的就是七年前被俘的赵延寿。被俘后,赵延寿随即投降了耶律德光,七年来,赵延寿在契丹混得很不错,不仅封了燕王,而且出任幽州节度使。期间,耶律德光还把赵延寿的老婆接到契丹,这让赵延寿感激涕零,表示以死效忠契丹皇帝。
石重贵跟耶律德光叫板,让赵延寿看到了新的政治机遇。赵延寿认为,当年石敬瑭能做儿皇帝,他如何做不得呢?为此,赵延寿极力鼓动耶律德光灭晋。灭掉一个王朝,谈何容易,耶律德光也想借助赵延寿,毕竟他在中原多年。为此,耶律德光向赵延寿许诺,“若得之,当立汝为帝”(《资治通鉴》)。
皇帝金口玉言,听了耶律德光这话,赵延寿如同打了鸡血,“以故摧坚破敌,延寿常以身先”(《辽史·赵延寿传》),因功改封魏王。在契丹对后晋发动的数次战争中,赵延寿表现得极为抢眼,并“为契丹尽力,画取中国之策”(《资治通鉴》)。可以说,契丹能够攻灭后晋,赵延寿是第一功臣。
后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被攻破后,石重贵投降,后晋覆亡。按说,接下来耶律德光应该履行承诺,立赵延寿为中原之主,但耶律德光没那么做。耶律德光好大喜功,不满足于只做契丹皇帝,如今占据了中原,他也想过一把中原皇帝的瘾。天福十二年(947年)正月,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大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