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里单刀
奥可奥,自然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乌里单刀

经济政策造福了谁?损害了谁?

乌里单刀  · 公众号  ·  · 2022-12-11 22: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仅仅告诉人们经济干预不利于人们的福祉,是不够的,这并不足以让人们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反对干预政策。因为干预主义政策之所以能出台,就是因为有人的确能从中受益,所以才能赢得支持。

所以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告诉人们这些经济政策到底造福了谁、损害了谁。不要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例如国企改革。
大部分普通民众都会认为这是好事。
因为国企的病根在于产权不清,当前掌控它的人,只是这些公共财产的临时代管人,财产并不是他的,盈亏跟他关系不大,他必然在掌控它的这段时期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服从于消费者的偏好,只用听从上级的指令,永远有税金支持,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实际上就是用所有人的财富补贴它。如果它还是行政垄断的(一般情况下均如此),那么必然质次价高,让消费者别无选择。
那么任何增加市场机制的改革,例如产权明晰化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利润机制约束、裁撤冗员等等,都是在边际上的改善。
比如把过去的邮电局改成邮政移动电信联通,就是一种边际上的改善,尽管远远不够,但是比过去装一部固定电话要几千块、还要请他们吃饭,还是要好很多。
但这是从消费者角度看的,你要是从国企从业者角度看,就不是这么回事。
国企想在市场机制中跟私企干,是必败无疑的。私企的价格、效率、质量、消费者体验,是它做梦都跟不上的。所以一旦改革了,他们会下岗,没有了过去的分房子、超级福利、铁饭碗、在社会上高人一等的地位。吃惯这种超级福利的从业者,必然强烈反对,因为这触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尽管他们在整个市场中的人数占比并不大,但是正因为人数少,才容易抱团,利益触犯得越严重,反对的声音和动作就越激烈。于是他们开始卖惨、要挟国家,甚至会炮制出他们在为民众服务、为国家奉献了几十年、而私企全是些唯利是图的小人这样的公众舆论,极力地控诉:这不公平!
他们的公平观就是,让自己一直享受特权就是公平;民众断了他们的奶,就是不公平。
于是,刘欢都会跑出来给他们唱一首歌《从头再来》。
问题在于,在市场中搏击风浪的自由企业,哪里有这些矫情?他们一直在“从头再来”,消费者不满意了,他们就得破产,要么坦然接受失败真的从头再来,要么跳楼也是默默地跳楼。那些在市场中辛勤打拼服务消费者的私企和诚实劳动者,也无暇关注寄生虫们的叽叽歪歪,只想着怎么搞钱——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增加自己财富——所以也不会发出什么声音。
那些无聊的知识分子,喜欢被豢养的优渥生活,期盼指点江山争夺话语权,进而规划所有人的生活,因此也会希望更多的国企。因此也会站在他们一边。例如司马南郎咸平林毅夫。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国家推动国企改革——甩包袱——是正确的,然而舆论场上全是反对的声音。就是因为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他们人少声大。
任何正面意义的改革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这时候应不应该改,判断标准就是是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不是在消除特权,回归到人人权利平等的轨道上。
再举两个反面的例子。
例如信用扩张,大众化通俗的说法就是,印钞。
这显然对普通人是不好的。
稀释人们手中的财富,导致人们辛苦积攒的储蓄缩水甚至归零,因此是一种隐秘的税收;打击生产、打击目光长远的储蓄行为,使时间偏好提高,鼓励欺诈和投机取巧,最终败坏社会道德;生产没有增加票子却增加了,必然导致物价高企,增加人们生活负担;真实储蓄没有增加,却不断增发信贷,诱使企业家发生普遍判断错误进行错误的投资,导致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和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若不加节制,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但是你要从银行、大型承包商、军火商、房地产商、受照顾的特殊产业集团等裙带企业角度看,这就是天大的好事。这不就是从空里抓了一堆钱吗。
因为货币信贷扩张有“坎蒂隆效应”,谁最靠近新增信贷的源头,通俗地说就是谁先拿到新钱,谁就受益。因为他们拿到新钱后可以在物价尚未上涨之前购买商品,增加自己的财富和购买力,而那些后拿到新钱的人,则由于他们的购买行为,必须承受被推高了的物价。因此这是一种财富转移。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纷纷买房的原因所在。因为房地产行业就是比较靠近新增信贷的行业,那么买到就是赚到,能够跑赢通胀,使自己的资产保值。所以房地产价格不是别人炒高的,而是信贷扩张和其他管制措施的结果。
同时信用扩张还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因为债务人可以用缩水了的货币,偿还以往的债务了。除非债权人提前预见到通胀率进行约定,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事,约定太低他吃亏,约定太高他又会被视为高利贷放贷者被打击和鄙视。
跟国企改革中的舆论氛围一样,扩张信贷这种明明不利于大部分人的措施,在舆论场上却是大家都支持的。
一来美联储(以及各国央行)雇佣的经济学家会“论证”其“必要性”,把扩张信贷当成刺激经济增长的法宝,把物价下降视为洪水猛兽(明明对广大消费者是好事),并炮制出一大堆“三驾马车”、“ MV = PT 方程式”、“增加流动性”、“价格指数”等等“理论”, 那样他们就能就政策发声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拿诺贝尔奖,然后还能拿 一大笔课题经费。
二来享受到利益的裙带集团会很高兴,调动他们的强大资源在媒体上鼓吹这些措施的合理性。
三来债务人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实际债务变少了。而债务人总让人想起可怜的穷人形象,由此赢得人们无原则的同情和支持。殊不知许多情况下债务人恰恰是有钱的,普通公众才是债权人。
四来那些工薪阶层,在信贷扩张之下可能名义工资提高了,只要不至于大幅削减他们的购买力,他们也不会反对。
真正受损的是底层,一分新钱都没拿到,然后商品涨价了生活水平降低了,他们必须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长的工作时间,才能保证原有的生活水平。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上网,或者忙得像个鬼,没思考过这些事情,所以即使上网了也骂不到点子上。
再如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当然是对老百姓最好的。
作为消费者,你买东西的时候看的是谁家物美价廉性价比高;作为供给者,你卖东西的时候看的是谁出价高或者带来的综合收益大。 你才不管对方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也不会管他是信奉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更不管他是黑人白人黄种人。 谁吃鸡蛋还看它是哪只母鸡下的啊; 你向一个越南人买阿迪达斯,跟向一个福建人买没有啥不同。 胡建人也不会因为你跟他是一个国籍而少收你一分钱。
所以最好的贸易政策,就是没有贸易政策。即黄奇帆讲的“单方面三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这种政策是不需要任何谈判协商就可以立即单方面实施的政策。对他国开放贸易,并不是对他国的恩惠,而是出于本国利益的理性考量。
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人们生活水平高的地方,都是贸易管制政策少的地方。美国现在有很多贸易保护政策,却仍然很发达,原因是过去积累了雄厚的基础。但是若一直这样乱搞,必然会走向衰退。
道理很简单嘛,如果关税和壁垒好,为什么不直接闭关锁国呢,为什么不在州与州、县与县之间设置海关呢?
关税就是对国内消费者征税,贸易壁垒就是阻碍自由交换、限制人的财产权,补贴就是用大家的钱去补贴出口商和国外消费者。保护国内特定产业或者幼稚产业,更是一个萝卜几头切:用你的钱补贴这些产业、不让你买你喜欢的国外商品、然后让你付出更高的代价购买国内商品,一切只因为,那些生产商跟你同属一个国籍。
但是你从那些受保护的产业集团和出口商的立场上,就完全相反了。
他们拿到了补贴,受到了保护,免于国外商品的竞争,让消费者别无选择地购买他们的商品,自己的工资提高了,却以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为代价。他们的行业壮大了,却以其他行业萎缩、生产结构扭曲、最终减少社会总产出为代价。当然,事实上他们也壮大不了,一个断不了奶的企业,怎么可能壮大呢?真正能壮大的企业,并不是因为补贴和保护,而是因为产品有竞争力。
当然,同样地,他们会在舆论场上占据一定优势,并且炮制出一套重商主义哲学、“国家利益”等等那样的陈词滥调。
这些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详细分析每一种干预主义政策的受益方和受损方。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干预主义的世界。
事实上,干预政策总是有清晰的指向的,为了造福谁,最终损害谁,只要稍加分析就很清楚。只是一旦包装上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等等大词以后,人们就失去了判断力,沉迷于集体的概念中,并自作多情地把自己划入其中。
要知道,这些集体概念,是没有具体的利益的,享有利益、遭受损失的总是个人。一国之内的人,利益并不是一致,否则哪里还有矛盾和冲突?所以当有人说“民众的利益”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这个民众,包括不包括自己?当有人说为了实现某个大目标,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你要问一问,你是那个目标,还是那个代价?
说真的,你要是真的利益增加了,然后去支持,至少还显得坦率;你要是本来就是受损方,然后还支持,那就是傻到家。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哪种干预主义政策,从长远看,最终受损的是所有普通人。因为干预政策必然阻碍自由交换,有损人的福利;必然扭曲生产结构,造成产出下降;当一波人从干预中受益,其他人也会纷纷效仿,于是你在这里的所得,必然在那里加倍偿还,你作为生产者的利益,必然作为消费者而受损。因为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但是有一个势力,在任何干预中都是受益的。它越来越强大了,可以让所有人臣服于自己,对所有人的生活制定规则了。

关注小号防失联: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强烈推荐经济学科普作家亮叔的《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童话故事里的经济学》。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系统讲解经济学知识,通俗易懂又有趣。课程适合10岁以上孩子,亦适合成年人学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