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傻瓜扯扯淡
以史为鉴,多读少想。——一只金融狗的自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傻瓜扯扯淡

周期框架应用一则——以传媒行业为例

傻瓜扯扯淡  · 公众号  ·  · 2020-01-11 15: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过去几年我在搭建和修正基于价格的统一框架,试图将这个框架推广至各个行业研究。2018年公司安排我接手传媒行业。周期狗对于连续大幅下跌的行业和个股有着本能的好奇和天然的兴趣,另外传媒行业的风格属性也可以拓展视野,所以我欣然接受。事后来看,有收获有反省,总结良多。


均值回归


从2015年开始,传媒行业连续数年跌幅在A股靠前,复盘A股历史从未出现过一个行业连续三年跌幅倒数。均值回归是周期的核心规律,所以2018年初我对于传媒行业的未来没有那么悲观。当我着手整理传媒行业的时候发现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大杂烩,细分领域庞杂彼此之间没有上下游或者竞争关系。游戏、影视剧、电影、出版...等等领域的产业规律和结构完全独立,研究一个传媒行业至少在研究四个行业,有趣的是这几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在过去几年的走势却基本一致,令人感叹传媒行业在A股大概率是一个风险偏好贡献大于基本面贡献的板块。


2018年的游戏行业格局清晰,一个巨无霸腾讯、一个大佬网易和一帮苦苦讨食分流量的小弟们。小弟们大多在A股,获客能力和开发能力平平,想撼动腾讯网易的龙头地位基本没有可能性,从行业格局上看不到均值回归的可能性。


2018年的影院行业也在缓缓下行之中。一方面需求增速放缓,一方面地产老板们转型杀入释放供给,单荧幕产出这个指标下降了两年依然不见均值回归。万达影视横店影视业绩增速不堪重负,三四线参与者盈利下滑甚至破产。


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多,我埋头搬砖东北西跑了一年发现传媒行业根本没有均值回归,某些领域甚至深不见底,年初假设被证伪了。层层乌云背后一道金光,版权这个新兴细分领域出现了一家商业模式颇为独特的公司视觉中国,我把这家放入了考核组合,2018年取得不错的绝对收益和很好的相对收益,后来却爆发了未曾意料的问题。


信号失灵


基于价格的统一框架在周期类行业较为适用,因为价格信号清晰及时。无论是产业供需关系还是金融资金买卖,最终都反应在产品价格和资金利率。这个框架在传媒行业的运用中遇到了问题。很多领域没有价格信号,有的领域有价格却没有信号意义,令人颇为困惑。


游戏行业和影视行业没有类似于周期行业的产品价格,每部游戏的制作都不一样,难以统一衡量。即使有单集采购成本这类指标,你却发现单集价格一路飙升,从制作公司到平台公司却没有匹配的业绩增长,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利润旁落他处。


没有明确的量价指标就意味着牌局完全掌握在上市公司手里,更为头疼的是游戏影视类公司经历了2013-2015年的快速并购形成的商誉在行业承压的时候有可能要减值。一方面研究员依赖于上市公司给出业绩指引,另一方面弹性极大的商誉调节令人猝不及防。虽然我认同toC的终端调研,然而没有统一价格的行业微观调研可靠性令人怀疑,更不用说通过价格判断供需关系。我参加过几次游戏影视公司调研,在一堆传媒研究员诧异的目光下问了一些传媒界认为奇怪的供需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性行业调研普遍正常),结果当然是无法回答。上市公司领导谈的大多是规划和指引,做到了公司优秀,做不到公司忽悠。好在这几年先进的爬虫技术提供了改进的可能性,流量跟踪而非量价跟踪的方法不同 于传统的周期框架,只是获取流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难度和挑战。


令人意外的是视觉中国,2019年上半年的一纸责令猝不及防连续跌停。好在只是考核组合并未重点推荐于公司仓位。原来影响传媒行业的最重要变量是政策而非价格。正是因为政策,所以2013-2015年传媒行业并购不断市值迅速膨胀。正是因为政策,腾讯网易等等游戏商利润增长然而估值暴降。正是因为政策,明星补税影视利润下滑。正是因为政策,版权公司的商业模式崩盘.......


政策变量影响传媒风险偏好。政策友好的时候,业绩增长被认可,故事被炒作,估值被提升;政策打压的时候,一切都无从谈起。


2019年年中由于业务安排,我不再覆盖传媒行业。随后从游戏到影视行业的政策传来了松绑的声音,三季度传媒股价开始复苏,四季度强劲上涨。从AR/VR到主播带货等待那个主题不一而足。没有一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有前提条件。炒股这事遵循贝叶斯概率也就是条件概率,这是覆盖传媒的总结体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