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初高中数学
关注【上海初高中数学】,第一时间掌握上海初高中数学考试动态及上海初高中数学资源,这是一个上海中高考命题者重点关注的上海初高中数学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初高中数学

曾国藩: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子孙读书人

上海初高中数学  · 公众号  · 初高中  · 2017-12-02 23:53

正文

之所以很喜欢曾国藩,并不是因为他一手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湘军,也不是因为他领导了家喻户晓的洋务运动,更不是因为他是深受帝王器重的晚清名臣,而是因为他虽站在权利的顶端,不追求富贵,而醉心读书,且要求子女也要读书。


曾国藩画像


☆ 不愿代代得富贵


他说过: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并不是说曾国藩希望他的子孙后代都走上科举之路,而是希望他们都能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成为明白事理,才德双修的君子。


因父亲是一位学管的教书先生,耳濡目染,曾国藩从小便喜爱读书。然而年少的曾国藩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有点愚钝,这点可以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故事得知。


一个冬天的晚上,14岁的曾国藩坐在书桌挑灯夜读,读的内容就一篇文章,具体是什么文章后世没有记载,但据说篇幅长度就相当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翻来覆去地读了数十遍,试图背诵下来,但却背得吭坑哧哧,有了上句忘了下句。这时,趴在他家房梁上的小偷看不下去了,本来准备等曾国藩背完书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没想到蹲了大半夜,曾国藩还没背出来,而小偷听他读了这么久都差不多会背了,心里那个气啊,眼看天都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他蹭的从房梁上跳下来,抢过曾国藩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大骂道:瞧你那笨样,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一张口,一口气把文章背了下来,而且还特顺溜。


看到这,许多人都会感叹,原来曾国藩也不是什么奇才,十分普通而已,但是聪明的人看到的却是曾国藩读书时的那种韧劲。


☆ 读书要“有恒”


这种韧劲便是曾国藩后来所说的读书三道之一——“有恒”。 曾国藩把读书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生常用“恒”字激励自己。在他看来,要实现理想,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 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


作为大清王朝最为倚重的守护者,曾国藩一生虽政务、军务繁忙,但无一日不读书。对于读书,他制定了三则条例: 一是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二是 每日读书 ,记录心得语; 三是读史 :二十三史(当时还未有《清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为什么曾国藩特地提出读史书呢,这跟他年少考科举的事有关。当时会试两次落榜后,曾国藩决定出游散心,到达睢宁县已身无分文,恰好睢宁县令易作梅与曾国藩的父亲有些交情,看出他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然而这一百两很快就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儒生都爱书,正好曾国藩在书肆看到二十三史,还是精刻本,非常喜欢,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回到家门口,便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就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曾国藩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然而他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曾国藩感动地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这就是他读史书的起点。


曾国藩书法


☆ 读书须“有志”


再回到读书之道,曾国藩还谈到读书须有志。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学而优则仕,许多人将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当成是读书的目标,比如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一个醉心功名的读书人,43岁考上秀才方作罢。曾国藩虽自幼从父学,对为何读书却与其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 ,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 ,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在他看来,读书一为养德,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二为修业,拥有记、诵、读、写、辩之能。这样的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朴实、平淡而有深度,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明确了读书的核心—— 立德修身


既要立德,也要戒凶德。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 长傲 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大凶德和弱点: 傲慢和话多


其中,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 读书需“有识”


同时,学习还需有识,“识”即为见识,曾国藩认为学问无尽,如果只是一味满足于自身所得,那么就会像河伯之观海,井蛙窥天一样没有见识。学识大小影响一个人的视野,影响一个人的气度,曾国藩认为“所谓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而读书多的人,“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履;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心宽不怍。”也就是说,爱读书的人能经常做到反省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 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就会心胸宽弘,无畏无惧,心存正气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 “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着了吗? 赶快挪开!”

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 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 曾国藩又只好低声默诵。

但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 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就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曾某呢?” 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

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替曾国藩抱不平,但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无事一般。

先人后己谓之让 ”。人的气度涵养高低,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而在于你是否容得下他人,并能冷静审视他人,又用胸怀包容他人。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做得了多大的事。


曾国藩手札


☆ 但愿子孙读书人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因此他不仅仅对自己读书要求严格,同时也激励并指导自己的子孙后代去读书。


在教导子孙读书这方面,我认为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就是培养个人读书的兴趣和方向。很多人读书没有什么目标,有些人看到别人读什么,自己也去读,有些人一本书没读完又去读另外一本,泛泛浏览,其实意义不大。而曾国藩作为一名从科举选拔出来的仕人,却不拘泥于让子孙读四书五经。正是因为他的开明,才能使得他的两个儿子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各展所长。


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于是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曾国藩居然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纪泽喜欢西方语言写和社会学,曾国藩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努力地去看了不少西学书,同时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导。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老二曾纪鸿在数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这与曾国藩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光如此,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子孙后代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这都因归功于曾国藩这位热爱读书,深得读书之法的读书人。也从一方面反映了父母的为人品行习惯对后代子女的影响很重要


☆ 读书,要去浮躁之心


现在的年轻人,读书都抱着功利之心,希望读书有用,因为他们关于未来与梦想,想的太多,想的迷茫了,然后开始矛盾痛苦,陷入一种迷失。而读书本身,是与功利无关的,略略翻阅,用心沉浸,心就会逐渐宁静,如曾国藩所言“ 寸心若有怡悦之境


在道光二十七年曾公致澄温沅季弟家书片段中,有一段话““譬如人欲之京师, 一步不动而长吁短叹 ,但曰:”京师之远,岂我所能到乎?“ 则旁观者必笑之矣。吾愿吾弟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 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一步不动而长吁短叹”的人。读书就好比有的人要去远方的京城,一步都不动,就感叹“京城那么远,哪里是我能到达的?“,这种人真是可笑,曾国藩希望他的弟弟, 读书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步步前进,每天不停止,自然有到达的日期 ,不要因为浮躁而认为没有用,裹足不前


读书是一个休心养性的过程,很多人本来是应该明白这些道理的,只不过现实的喧嚣浮躁让心性蒙上了麻木的灰尘。 人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要静下心多读书,去想明白,看明白,否则就失去了一种灵性与慧根 。所以读书很有必要,尤其是读好书,所谓好书,字字珠玑,随便一句就指出你的病症,道出社会的通病,欲罢不能。


如今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绑架精神创造物质的非正常社会,更多的人疲于奔波,灵魂却干枯了,而读书,正是可以灌溉灵魂,也是这个干枯的社会急需的一场及时雨。


最后,用《曾国藩文集》中一句话总结读书这件事,“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读书也许短时间觉得没什么用,也许坚持下来看起来很难,但就像种树一样,每天都在成长,却不容易感觉到。 读书和成长一样,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往期内容】

当孩子说我不想学习时,请这样回答!

上海市近五年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2018高考考试大纲即将公布…

近三年高三一模试卷免费下载地址

近三年初三一模试卷免费下载地址

【高考复习必备】07数列

【高考复习必备】06三角函数

【高考复习必备】05三角比

【高考复习必备】04幂指对函数

【高考复习必备】03函数基本性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