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轻松读书人
让我们用轻松、简单的方式,一起共读好书,共同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春晚收视出炉!排名第一节目太意外 ·  9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对谈梁宁:结婚,找能给你兜底的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轻松读书人

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4个迹象

轻松读书人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10-18 18:24

正文


来源: 富书

ID:kolfrc



拿走诱惑,选择断舍离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写作班。


群里有一位小姐姐,很少发言,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我以为就是普通的素人。

几天后,看到一篇文章,被很多平台转载,发到群里,才知道是小姐姐所写。


文章很有深度,有读者评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看文章,就知道饱读诗书”。

再深扒之后,才知道小姐姐本身就是“爆文选手”,文章经常被各大平台转载。

大家让小姐姐聊一下“爆文”经验。小姐姐说了三个字: 多读书

很多人说,读不进去怎么办?好玩的事儿太多,上网有微信,微博,抖音,刷起来完全停不下来。


放下手机,还有电视,放下电视,又有各种各样的聚会。




小姐姐谈了自己的经验。

她每天会看电视的时间是固定的,手机里除了必要的信息工具和学习软件,没有那些特别吃时间的软件。


聚会之类的活动,她也会提前告诉同事或者同学,自己有哪些时间段可以参加。除了固定的时段,小姐姐统一设定“婉拒”。

正是这样看起来“死板”的安排,让她能够一年读上百本书。


高强度的输入,确保她能够输出高质量的文字。

生活中,有很多充满诱惑力的选择,就像一个个黑洞一样,深不见底,很容易就让我们深陷其中


而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你选择了聚会,就放弃了沉思,你选择了抖音,就放弃了书本。


如果你想成为交际场上的达人,那你就该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提高沟通能力上;反之,如果你想成为知名写手,那孤独的阅读和高强度的练习,就是你的必备曲目。

最可怕的是,你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高度自律,不能形成有效闭环,而是不断在细碎与自我焦虑中耗散时间。

《选择的悖论》里提到一个理论:


如果一个人选择过多,你在做某个选择,而放弃另一个选择时,你内心会感到不舍和痛苦。这是因为机会成本的影响。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做一个选择,你需要放弃另一个带选项以及待选项可能带来的利益。机会成本会让你目前的选择,看起来缺乏魅力。


当你既可以看书,也可以玩一把游戏时,玩游戏的机会,显然能带来的即时利益更大。

放弃另一个选择,比如刷不了电视剧,带来的损失,也会让你耿耿于怀。


人天生就是损失的厌恶者。这样的消极情绪,对我们要积极做事,有很大的危害。

所以, 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1个迹象是:能够把那些琳琅满目的诱惑,毫不犹豫的拿开;拿不走的,可以直接限定使用时间。

和选择断舍离之后,机会成本面前的利益和损失,才不会成为困住自己的绊脚石。



分解任务,累加够得着的小目标


朋友小源,生完孩子以后,体型一直未恢复,体重居高不下。她下了无数次决心,要开始练瑜伽,跑步,都以失败告终。

小源每次立的Flag都特别宏大。比如明天要练1个小时瑜伽,以及跑步1个小时。

小源说第二天的时候,就开始想:既然达不到,今天就干脆放弃吧,明天再开始好了。或者找很多借口,今天比较特别,上班已经很累了,所以算了吧,明天一定开始。

《自律力》里提到:人们难以自律,其实往往是陷入一种“今天很特别”的误区。

而今天很特别的借口,大部分时候产生于过于宏大的目标。

一旦目标立得太大,就很容易让人执行的时候望而生畏。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直接放弃


情况好一点的时候,可能鼓起劲儿跑了1小时,累成一滩泥。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呢?

畅销书《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最开始按计划做30分钟俯卧撑,发现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盖斯心想,管它呢,随便做一个也好啊。当他开始只做一个俯卧撑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


做完第一个,盖斯觉得状态还不错,就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


结果是,每次做起来自然不只一个。因为没有心理负担,盖斯发现做俯卧撑的习惯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而且,只想着做一个,就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有时候睡不着,爬起来到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

后来,盖斯如法炮制,在阅读和写作领域,也同样使用这个方法。盖斯在每天写50个字的小目标推动下,写出了畅销书《微习惯》。

事实上,盖斯曾经也是一枚普通大众,挣扎在及时享乐和想要努力的泥潭里。


从2012年的每天至少做一个俯卧撑开始,两年后,他拥有了理想的体型,创作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过的书是过去的10倍,还出了超级畅销书。

目标越大,越容易让人找到各种各样的客观借口。


把目标范围缩小,从只做一个俯卧撑开始,你会发现,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消失了。你实现目标所受到的客观限制也很少,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

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2个迹象是:从最微小的目标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习惯,让自律渐渐成为一种本能。


增强时间颗粒度,优化节奏感

知名企业战略顾问刘润,在专栏里提到一个概念“ 时间颗粒感 ”,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刘润说:“ 越是那些自律的牛人,时间颗粒感越细 。”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大约是15分钟。


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感,大约是5分钟,而一些简短的会议,或者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去安排。

之前看综艺节目《女人有话说》,奚梦瑶和谢依霖担任“生活体验官”,陆续前往五位女明星的家中,节目的第一期她们来到了韩雪家。



两位生活体验官看到韩雪的作息时间表后,彻底惊呆了。


时间表上,某个时间点具体要做的事情,写得很清楚。不止如此,一件事情要多长时间完成,也有确定的时间。


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 。”韩雪的作息安排,精确到分钟,时间颗粒度非常强。

越是牛逼的人,时间颗粒感越细。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一种很强的掌控感。

如何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刘润说:


你约人开会,一般约多长时间。如果一约就是半天的会,那你颗粒度是半天。


你的会都是以小时为单位,那你颗粒度是1小时。

先找到自己目前的颗粒度,然后开始逐渐切割,让颗粒度变细再变细。

有这么一个的哥,用时间颗粒度的概念管理自己的出车行为。


的哥根据每天的份子钱,邮费,出车时间,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是34.5元/小时。于是他在每次出车时都会判断,走哪条路或者提供怎么样的服务能让时间成本降低。


比如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宁可走高架桥而绕远烧油,不过依然只收乘客不绕路的车钱,省出来的时间能接上新的乘客,新的收入远大于浪费的那点油钱。


他通过这种方式,让每天出车的收入水平最大化,很快超越了一般的的哥们。


一个人把时间切割的越来越细,时间就会越来越值钱,自己也会越来越成功


随着自己越来越成功,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值钱,时间颗粒度也会变得更细。这两者形成一种正循环。

时间颗粒度,不是让我们紧锣密鼓,除了工作学习,没有休息和运动。


而是提升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效率,加强对时间的掌控力。


最终,每个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节奏。

所以, 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3个迹象是:不断优化你的时间颗粒度,掌控持续精进的节奏感



让自己被绑架,借他力设定保险栓

朋友大锤,是一个知名说书人和知识博主,他开发了多套在各大平台备受欢迎的课程。

其中的“多元思维课”,我听完后受益匪浅,推荐给很多朋友,他们都和我反馈,这样的课程质量真的很罕见。


我问大锤:“这么优质的课程,是不是需要提前一年开始看书,学习,高密度的输入,才能做到。”

他的回答,刷新了我的认知。


大锤说:


开始卖课程的时候,只是有一个雏形。


在做完20节课的多半年时间里,他阅读了100多本书,每天八个小时左右的高强度输入加输出。


自己做另外几套课程,也用的是同样的原理,先让自己“被绑架”,否则很可能发生无限期的拖延。

很少有成功者是一开始就能设想道路上的每个步骤,并且不折不扣地实行的

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因为石头深藏在水里,而且因为湍急的水流,让你不得不凝神静心,全力以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