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东生态环境
环境工作交流新平台,环境政务服务新窗口,环境文化传播新渠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东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创新案例】广东率先推动实现碳标签粤港互认,绿色低碳产品获得身份证有迹可循

广东生态环境  · 公众号  ·  · 2025-01-26 17: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


为创新推进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开展“苦干实干、争先创优”活动。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社会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企业,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东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拓展路径。


《环境》杂志、“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继续开展 【生态环境创新案例】 宣传,集中报道各地各单位的好个案好做法,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模式,不断塑造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敬请读者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20-85516996、85517020;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东率先推动实现碳标签粤港互认

绿色低碳产品获得身份证有迹可循


近日,广新控股集团所属佛山金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万达”)生产的“WPD-1膜”成为首款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证书和香港产品碳足迹标签证书的产品。


什么是碳标签?广东碳标签专委会秘书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的魏爱斌解释道,碳标签是将产品从原料获取、产品生产、使用、分销到废弃等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在产品或者包装上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


据悉,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在2025年基本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广东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发布首个省级碳标签并积极推动大湾区碳标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功实现首批产品碳标签的粤港互认。








降低碳排放,一瓶蚝油如何实现?







在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天味业”)的现代化工厂里,阳光照耀下,占地60万平方米的大型发酵罐和玻璃晒池熠熠生辉,微风吹过,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


去年12月,海天味业生产的蚝油获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广东碳标签”证书。


“该证书显示了1公斤装上等蚝油挤挤瓶从原物料获取、蚝油生产、分销、使用到废弃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海天高明公司代表李阳介绍,公司设有专业的碳足迹评价部门,会对产品的全周期碳排放情况进行精细化核算。


从工厂到舌尖,海天味业进行了严格的全周期“碳足迹管理”,让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在技术创新方面,海天味业扩展光伏发电规模、推行AI节电技术、进行锅炉节能改造、实施余热回收等项目。“2021年至2023年,海天通过光伏发电减碳排放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1%,沼气回收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李阳介绍道。


在生产环节方面,海天味业减少了87%的包装原材料使用,并实现了99%以上的包装材料回收率。“通过这项措施,海天每年减少了超18万个纸箱和8万个小包装袋的使用”,李阳表示,海天还创新性地对玻璃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仅过去一年就减少了7000吨玻璃瓶的使用量。


在物流运输方面,海天采取了邀请供应商驻厂的“厂中厂”模式,消除了中间运输环节,减少了物料的运输车次和运输距离。仅2023年,海天通过这一优化措施,减少了超5万次物料运送车次,缩短的物流运输距离“相当于绕地球4圈”。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味业依托长期持续的菌种研究,通过提高酿造过程中的黄豆原材料转化效率,节省了大量原料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海天味业玻璃晒池








“一张膜”助力减碳,提高市场认可度







看着街上人们穿着的时尚冲锋衣、医院里医生防护服等,或许大家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衣服能挡住雨水的冲击,又不会闷热呢?


“这是因为衣服的‘防水透湿’面料决定的,原理很好理解,你可以把这样的材料看作一张由许多极细的纤维和孔隙构成的‘膜’。”金万达公司董事长林裕卫介绍,因为孔隙足够小,且材料是拒水的,大的水滴即使有强风加持也难以打穿。


据介绍,要拉出这样一张“膜”非常不简单。想象一下,一个拉面师傅要把一根直径一厘米的“面条”不断拉长、拉宽,直到拉成数十米长、两米宽的“膜”。这张“膜”不能破,还要保持均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金万达的生产车间里,这样的一张膜被命名为“WPD-1膜”,也是首款获得粤港互认的产品。


生产过程中要反复调整材料拉伸过程中的速率、幅度、温度等变量,后续材料和服装的贴合也有极高的工艺门槛。整个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温室气体,那它又是怎么获得粤港碳标签互认的呢?


林裕卫给出答案:“本次选定WPD-1膜为粤港碳标签互认对象,公司对其原辅材料采购及运输、产品生产过程的原物料和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并由粤港碳标签机构进行现场核查与审核。”


在生产车间里,一匹匹透明的薄膜正在源源不断输出中。“这些设备我们进行了优化,一些可以不用的滚轮停掉,减少能耗。通过工艺改造之后,生产线也缩短了,效率还提升。”林裕卫介绍说,设备的加热线还从原来三条变一条,能耗跟排放大大减少。


在余热回收方面,金万达用特殊材料将一条条管道包裹起来,充分回收热能以减少碳排放。“此外,我们也会把生产中边角料收集起来重新造粒,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林裕卫告诉笔者,通过多项举措使产品增加了绿色低碳属性,还曾有欧美顾客一天往返厂内确认其碳减排成效。

金万达减排生产车间








碳标签互认助力产品“走出去”







“推动粤港产品碳标签实现互认案例成功入选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气候与交流处处长洪建武介绍道,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广东省作为对外贸易大省,进出口总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一。但随着国际气候谈判格局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加快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政策。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广东出口型企业较早受到来自于国际客户提出的碳排放管理相关要求。”魏爱斌告诉笔者,关注到企业面临的问题,广东省及时组织省内有关技术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制度,积极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助力企业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国际规则,提升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实现“内外畅通”。


积极发挥广东临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通过在广东选择典型出口企业和产品开展互认示范,实现产品通过一次核查可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和香港碳标签两张证书,顺利实现大湾区碳标签互认,这也是粤港两地探索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粤港澳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互认试点建设,从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国际衔接与互认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开展碳标签互认工作贡献广东经验。”洪建武表示。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碳标签已覆盖24类产品,包括电子信息、石化、家电、电气、机械、家具、陶瓷、化工、电池、铝型材、钢铁、其他金属、纸、纺织、铝棒、特种空调、通讯、食品、电力设备、印刷、摩托车制造、农产品、香料和水泥等,共有104家企业获得117张碳标签证书。其中,大湾区内企业获得62张证书。


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闫怀强、冯瑞杰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点击 在看 ,一起助力生态环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热门视频集汇  ·  傻娘,看哭了多少儿女
7 年前
北京东书房  ·  绝 对 权 力 的 下 场 方 式
7 年前
曹作兰艺术行走  ·  街拍:懂得个性化穿衣的美女是最美的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