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药魔方
记录行业发展,揭示产业趋势!医药魔方持续输出具有行业理解和深刻洞见的内容,包括药品市场格局变化、医药行业趋势演变、政策解读、代表性公司业务分析、医药行业标杆人物专访、重磅事件解读等,帮助用户理解医药行业生态和演变,辅助行业用户决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药魔方

中国创新药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CRO引擎?

医药魔方  · 公众号  ·  · 2024-12-13 08:00

正文

中国本土创新崛起逐渐被国际主流认可,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越来越往临床前阶段上移。

医药魔方NextPharma创新药交易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2日,2024年中国临床前创新药出海BD交易达48起,总交易金额达295.29亿美元,交易首付款达18.74亿美元,已经远超此前数年,NewCo等新的BD出海方式也正风起云涌。

中国临床前创新药项目出海BD交易趋势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12日
热潮背后,机会也伴随着挑战。相比临床阶段,要想达到国际化水准,临床前创新药更强调First-in-class、Best-in-class,更需要有高质量的临床前数据及证据支持相关创新靶点在疾病领域的临床转化潜力。

这不止对中国的Biotech,更对整个临床前创新药研发产业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有全球化经验和创新性的CRO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临床前的创新概念突破临床转化的难题,打磨出落地产业的价值

冠科生物深耕国际质量的临床前CRO服务多年,拥有丰富的肿瘤模型,在全球临床前CRO公司中,公开提供服务的PDX模型种类最多,多达3400余种,并为HUB独家授权的肿瘤类器官CRO服务提供商,拥有丰富的肿瘤类器官模型,能够通过PDX模型大大提高创新药的临床转化效率,规避临床失败风险,同时通过丰富的基因组、蛋白组、类器官等数据库,帮助创新药选对靶点和适应症,确保临床前项目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达成的高质量创新药项目不断。

近日冠科生物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顾延及高级副总裁庾照学博士接受了医药魔方专访,借助冠科生物18年国际化临床前CRO服务的经验视角,探讨当前中国创新药要更早走向国际化,整个临床前创新药研发产业链需要做足哪些准备。


从Me-Too到FIC、BIC, 要的不止是速度
“国内市场变化很大很快,过去更多是Me-Too、Fast-Follow,快速跟进国外已经上市的同靶点、同类型药物,不太重视创新性,一味追求速度,也就比较忽视临床前研究数据及证据的质量。”冠科生物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顾延坦言,“但现在大家看到, 这种‘短平快’的方式不可持续,尤其创新药要国际化,就需要创新药在推进临床前就明确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

过去数年,随着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中国创新药与国际水平差距大大缩小,叠加资本寒冬,能够挺过寒冬并获得专业产业资本或国际大厂青睐的中国Biotech,都拥有First-in-class、Best-in-class项目,并且能够在临床阶段顺利推进。

这样创新的临床前项目并不是靠卷速度、卷成本,临床前开拓创新的风险更大,更需要高质量的临床前数据作为支撑,这给了冠科生物这样一直专注于临床前打磨创新和质量的CRO相当的机会。

顾延向医药魔方透露, 尽管处于行业整体调整期,冠科生物今年上半年在国内仍然取得了不错的增长,靠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前CRO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发掘靶点创新、药物类型创新及疾病类型创新机会,并解决临床前创新药开发的痛点问题

具体而言,冠科生物建立了大量的PDX模型,并沉淀成了丰富的模型数据库,包括可检索的在线人源肿瘤异体移植模型 (PDX)数据库HuBase™,全球首个细胞系及细胞系来源异体移植模型数据库XenoBase®,可以在线浏览和查询模型基因组、蛋白组以及药理学数据的工具MuBase®,在线可搜索类器官数据库OrganoidBase™,能够快速准确地为药物开发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模型。

以知名的双抗、三抗Biotech公司Merus为例,Merus使用冠科生物的肿瘤类器官平台进行了靶点验证,抗体筛选,机理研究,成功发现了双特异性抗体Petosemtamab。

今年,Merus公布了正在进行的,双特异性抗体Petosemtamab联合Pembrolizumab的1/2期临床试验的,截至2024年3月6日的中期临床数据:一线治疗头颈癌,不论肿瘤PD-L1表达水平和HPV状况如何,总缓解率为67%。Merus宣布计划2024年底启动3期临床试验,用于评估Petosemtamab联合Pembrolizumab进行一线治疗PD-L1表达的头颈癌。2024年5月14日,该双抗已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创新药到临床阶段最大的痛点在于找到合适的疾病类型合适的患者入组,我们丰富的来源于病人的体内、体外及生物标志物的平台相结合,能够找到靶点与疾病之间的强关联关系,不是只卖模型给客户,而是解决真正的转化问题,为客户找到合适的创新靶点及适合的疾病领域。”冠科生物高级副总裁庾照学博士分析说。

在此基础上,冠科生物利用小鼠临床试验,进一步帮助客户提升创新药的临床转化率。

相关研究显示,由于药效不佳和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超过95%的新药未能通过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冠科生物提供的小鼠临床试验(HuTrial)服务可为患者提供临床实验分层,利用规模最大的PDX模型库(HuPrime®和HuKemia®), 帮助药物开发者识别和了解哪类患者将从治疗中受益。

在HuTrial中,每个PDX受试小鼠反映其原始患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患者化身),患者替身队列代表人类患者群体的多样性,前瞻性选择未来临床试验合适的入组患者,降低临床阶段的耗损率及开发成本。

“创新药进入到临床阶段所花的时间和成本,所冒的风险都很大,借助我们小鼠临床试验,能够最大程度预测客户创新靶点在所选疾病领域中的人体临床表现,在小鼠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支持下,创新药在人体临床试验推进上会更加理性,成功率也会提高很多。”庾照学博士进一步说到。


更新迭代, 为临床前痛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既有的模型和数据之外,冠科生物还不断投入研发更新迭代技术和应用,为临床前创新药研发的痛点问题提供一站式、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ADC及双抗领域成为研发及BD出海热门领域。医药魔方NextPharma医药交易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中国ADC出海BD交易达13起,总交易金额达61.34亿美元,交易首付款达1.68亿美元,中国双抗出海BD交易达14起,总金额达50.72亿美元,交易首付款达8.23亿美元。

而随着ADC、双抗及联合用药等创新的不断涌现,创新药物联用后互相的作用及耐药问题,成为了这类创新在临行前推进的痛点问题,基于这些痛点问题场景,冠科生物提供了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耐药性问题,庾照学博士分析说, 无论是小分子化学药还是生物抗体药都存在耐药的问题,尤其ADC几乎80%都存在耐药的问题,冠科生物建立了丰富的耐药性模型,满足了客户痛点需求,这也成为了冠科生物竞争力优势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冠科生物独家的Pretreated PDX模型库包含大量经过了不同临床治疗(如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的模型,目前,冠科生物拥有包含25个癌种的超过300个 Pretreated PDX 模型,如来自于KRAS抑制剂治疗后复发/耐药病人的携带特定KRAS突变的模型以及PD-1/PD-L1治疗后耐药模型。这些模型来自于复发或对当前治疗方法产生耐药性而治疗失败的患者,反映了当下最高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状态。

此外,冠科生物提供通过药物诱导的获得性耐药PDX模型,可用以评估下一代药物药效及应用基因组学和其他组学技术确定获得性耐药机制。

并且针对药物联用作用,冠科生物还基于AI技术充分利用自身模型和数据优势,独立开发出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药物协同效应预测平台SynAI。

SynAI使用了包含NCI 提供的60株癌细胞系对超过100多种FDA批准的小分子药物的100多万对联合给药的体外协同效应数据进行训练,并不需要进行实际的药物合成以及对药物结构的分析,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候选化合物筛选的命中率。

而冠科生物在AI应用方面的潜力不止如此,有着丰富AI及数字化工作背景曾经在百度等互联网AI大厂有过丰富工作经验的顾延,对于冠科生物进一步利用AI结合冠科生物自身优势更好服务客户的未来尤其看好。

“最近很多AI领域的专家预测,AI下一个最大的突破点在生命健康领域,对此我很认同。”顾延说到,“冠科生物在临床前领域有十几年的积累,拥有全球最大的PDX模型库,拥有丰富的疾病、靶点等数据,还能用AI做更多事情,更好服务于客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