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劳动美,致敬奋斗者
4月29日
武汉地铁2号线
“中国梦·劳动美——劳动者号”
主题列车正式上线
10位“最美职工”
及其他劳模代表的海报、故事
亮相地铁车厢
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写下生动注解
活动现场,多位“最美职工”和市民们一同登上“劳动者号”,率先打卡体验。车门、挡板等处,以劳动者们的海报、故事、和金句作为装饰,配上橘红色的设计基调,满满的正能量令人倍感温暖。行走在车厢内,“最美职工”们欣喜又惊讶,忍不住和车门上的自己同框合影。
“妈妈,‘最美职工’是什么?”列车上的文字引起了座位上邓女士女儿的注意,识字不多,她便向妈妈求助,邓女士也耐心解答:“他们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把工作做得出色,要向叔叔阿姨学习哦”。不少乘客发现车厢故事里的“本尊”现身,不禁与他们聊天、合影,感叹“好了不起”。
在和乘客的交流中,多位“最美职工”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适当地抓大放小,找准工作重点,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工作做好。”尹利是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部班组长,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一丝不苟地为列车做探伤检测,成了践行“国之大者”的“高铁工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职工”胡惊雷则始终把不服输的精神放在心上。身为中国宝武武汉总部武钢有限硅钢部热处理首席操作,他深知关乎国计民生的技术工艺需牢牢掌握手中,经过自己与团队夜以继日的冲锋,才终于掌握代表钢铁业顶级制造能力的工艺技术,为大国重器装上了“中国芯”。
“最美职工”学习宣传活动,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联合开展。“五一”假期期间,“最美职工”们参与拍摄的短片《奋斗》还将亮相武汉多处户外大屏,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助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贡献力量。
尹利,女,中共党员,现任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班组长,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楚天名匠”等荣誉称号。
作为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首位无损检测女高级技师,尹利秉持最美”匠心”,深耕一线、传业授道,关键时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力企业克难攻坚,是广大员工的榜样。
提起对她的“委以重任”,大伙清晰地记得当时公司因探伤工艺瓶颈,造成生产停滞,尹利颇有一息豪气地站了出来,对领导说:“让我试试吧”。就这样,在尹利带领下,探伤组和工艺技术部门通力协作,成功地攻克了探伤工艺难题。自2009年以来,所在班组完成了12万多件列车走行部的重大配件、5000多辆车/年的探伤检查,无一起漏检错检,实现班组探伤质量“零事故”,安全质量“零缺陷”5000天。
“天衣无缝”的焊接技师
罗贤,男,中共党员,现任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电焊工,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荆楚工匠”等荣誉。
从学徒工到技能带头人,罗贤把技术磨练到极致。2014年,罗贤经层层选拔成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焊接集训队的一员,除日常工作以外,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坚持每天利用数小时的业余时间进行焊接技能训练和焊接理论学习。从首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湖北省第五名,到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大赛铜奖、湖北省第七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一等奖……罗贤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为全国顶级的焊接大师。
杨保凤,女,中共党员,现任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六营运公司215路驾驶员,曾获“武汉楷模”,武汉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杨保凤是同事公认的暖心“凤姐”,永远微笑着面对每一位乘客,不厌其烦地提醒乘客坐稳扶好;她是乘客心目中的“最美”女司机,为腿脚不便的乘客当“垫脚石”,为盲人乘客当“拐杖”;她是家中的“顶梁柱”,17年来坚守如初,照顾几近失明的丈夫,照顾一家老小,承担家庭的重担。
22年来,杨保凤连续安全行驶了76.3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9圈,一直保持着“三零”(零事故、零投诉、零违章)记录。乘客们称赞:“每次坐她的车,我们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倍感舒心与安心。”
罗善善,男,现任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服投集团市政环卫有限公司大件废弃物处理厂负责人,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
每天穿梭在气味浓烈的垃圾转运设备间,罗善善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机械钻研的精神,从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垃圾设备与垃圾转运车辆的技改专家。
以前,由于车辆制造出厂技术的缺陷,加上南方地区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垃圾转运车辆使用过程中滴漏问题严重,令人头疼不已。罗善善作为技改专班的骨干,不断钻研摸索,对车辆垃圾排水管进行改造,更换改装车厢后斗密封条,将滴漏的污水用软管引进新增的储水箱。这一小举措,有效地解决了车辆“边走边漏”的大问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
胡钢亮,男,中共党员,现任武汉建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胡钢亮注重工程质量,致力于打造精品项目。由其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完成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大楼、巢·上城一组团、武汉新世界中心配套工程等多个项目荣获湖北省、武汉地区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
他曾参与《民用建筑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实践》《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工程技术规程》《建筑用热流计标准》等省市绿色建筑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引领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胡惊雷,男,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宝武武汉总部武钢有限硅钢部硅钢热处理首席操作,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带徒名师”“武汉市首席技师”等荣誉。
进厂以来,胡惊雷刻苦钻研,勤奋敬业,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逐步成长为中国新型钢铁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为武钢在硅钢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龙头地位、不断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硅钢制造水平的差距作出了突出贡献。
机组在他带领下,首次为世界最大的三峡电站特大型变压器装上“武钢芯”,开创了国产HiB钢制造超高压变压器的先河,彻底打破了我国高端硅钢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格局,迫使进口HIB钢的价格降低了50%以上。他被称为“武钢创新达人”,对设备、工艺、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创新60余项,其中“控制涂层机氧化镁结垢装置”荣获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特等奖。十五年来,为武钢降本创效9700余万元,为公司降本创效作出巨大贡献。他先后培养出6名机长、32名班长、7名技师、2名技术状元,为硅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扎根汽车研发一线近30载,打造中国汽车民族自主品牌名片
杨军,男,中共党员,现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工种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荆楚工匠”“湖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
扎根汽车试验研发一线,杨军从事动力总成试验近30年,精通发动机装配工艺、擅于解决发动机拉缸、异响、漏油等疑难杂症,习得“听声识故障”之绝技。作为东风公司首个乘用车自主研发发动机A16项目以及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动机综合试验能力建设项目的核心成员,杨军参与创建乘用车发动机试验开发体系,节约试验成本3708万元,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东风自主品牌e-TEco-A16汽油发动机开发项目投放市场后,有效降低了发动机成本,贡献利润2310.8万元,十三年的匠心打造,助力“马赫动力”成为中国汽车民族自主品牌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