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萍:
2018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旅游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即推进实现“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
吴必虎:
首先,中国旅游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要从其产生的背景来解读。
从十九大精神来讲,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了,这其实反映了一种质量的价值观的变化。
从产能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家强调产业的质量,包括产业素质和产业结果,还格外重视环境的质量、生态的质量,这些都关乎着旅游的质量,带动着旅游的转型和优质旅游的发展。
第二,旅游从高效到优质的转变,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去分析。
中国已经进入到过剩经济发展时期,过去是强调以生产为中心,十九大第一次提出美好生活、强调生活质量。另外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融合,产业的边缘化逐渐模糊,一模糊、一融合,旅游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第三,是美好生活的问题。十九大提出我们党和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问题。
美好生活需要美好风景,即异地生活方式提供者。
美好的生活有两个:第一个,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是最基本的;第二个,美好生活的第二端,即异地生活。
正是由本地的生活方式和异地的生活方式组成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旅游业刚好承担了异地生活方式构建的社会职责,人们对异地生活旅游风景的需求也促使了优质旅游的孕育发展。
付萍:
谈优质旅游,您认为“优质”更多地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够更好抓住“优质”发展的核心?
吴必虎:
优质旅游这个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举个简单例子,人家说“去雪乡,玩不起,怕被坑,那只好去北海道”,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是说出来两个真理:第一,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很多服务做得确实不行;第二,日本的服务又好性价比又高。
谈优质旅游不要找其他目标,也不要什么国际化,就跟邻居学,邻居好的东西可以拿来借鉴。日本的旅游第一很干净;第二,日本人只要收了你的钱,他是诚心诚意为你服务。
所以提到优质旅游,按照中国目前的消费者来说,
只有
苛刻的消费者才能催生出优质的旅游产品
,中国的各种产品不好是因为顾客太不挑剔了。
比如说我吃东西特别挑剔,你们家烧菜太难吃,我都不去的,那餐馆就关门了,少数做得特别好吃的去的人很多,多了以后他赚钱多、规模扩大了,这就跟达尔文讲的自然淘汰是一模一样的过程。上海的服务比北京好,是因为上海人特别挑剔,上海人很“刁”的,花一点钱期待得到很多回报,所以上海周边的服务做得就好,香港就更厉害了。
而北京的服务意识就差一些,北方市场很普遍的情况是不严格要求自己,
服务意识不强,
也不愿意从事服务业,
为服务业付钱的心愿也不太浓,因此就不会有好的服务。所以我认为,
优质旅游一定要有优质的市场,优质的市场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产品出来。
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心态,或者说一定要做到的就是质量差的我坚决不去,这样优质的就存活下来了,
好的服务是被激励出来的
,千万不要差的也想去。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像北京人多,赚钱的机会也比其他城市多,所以周末北京郊区旅游,有些很差的跟长三角没法比的旅游产品还是有很多人去消费,还挺嗨挺高兴。
除了从市场产品方面提供改变,旅游者们还要提高对产品的期待。
另外,像媒体上经常曝出的零负团费问题也是一样,消费者去消费值得花钱的服务,就把零负团费给干掉了。
零负团费主要责任在市场不在旅行社
,因为游客明明知道双飞、三星级酒店、门票等都是旅行社成本,只交一千块钱,而实际上成本是五千块钱,那么四千块钱一定会被导游赚回来的,不花钱就把你扔在雪地里,就这么来的,市场不优质也是这么来的。
很多中国人对价格敏感,集体意识淡薄,总想我跟着一个一百人团不买或者少买就占便宜了,这也是被长期文化熏陶出来的。
我们应该集体维护服务质量,消费者自己不买是对自己负责,不报零费团,它就没有活路,整个链条就会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