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华西医院多个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关注微光精神、展现师生员工的人文情怀,以及提高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的微创新、微改变。具体案例包括财务部成功申请到应急救助金、第三综合病房制作尿管固定四角内裤助力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康复、放射科提高诊断工作效率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华西医院各科室的创新实践
文章展示了华西医院多个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这些实践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效率。
关键观点2: 具体的创新成果案例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创新成果案例,包括财务部成功申请到应急救助金、第三综合病房制作尿管固定四角内裤、放射科提高诊断工作效率等。
关键观点3: 患者受益和满意度
通过创新实践,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举措如简化流程、优化服务等,使得患者体验更加良好。
关键观点4: 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
医院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优化流程、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正文
各位亲,我们华西医院坚持针对院内员工设立的特别奖项——
华萤奖
,从开设至今已经是第五期了。
“华萤奖”,旨在关注微光精神,展现师生员工的人文情怀,体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中的微创新、微改变!
这次,共有25个团队参加评选,这次推送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文章,将简单展示他们做出的小努力和小改变。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继续给我们投票。
通过多部门共通共融,在2014-2017年期间,财务部成功申请到应急救助金,保证了医院资金流动的顺利和稳定。
我院申请救助金额总额名列全市第一,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成功的经验在同行中得到广泛应用,所申请的金额在我市众多医院中名列第一,成为该项工作的标杆,其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同行中得到广泛借鉴。
肾移植患者术后如果穿着普通内裤,会因为不便于固定尿管影响康复进程。在发现该问题后,第三综合病房在2017年3月联系缝纫厂家,对普通内裤进行修改裁剪,成功制作出物美价廉,美观实用的尿管固定四角内裤实物。
2017年3月-5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20例患者进行使用效果验证,采用患者自评问卷评价,以及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留置尿管不适感评分明显降低。患者反馈该内裤方便舒适,提高了患者对尿管的耐受度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该设计便于尿管护理,节约了护士操作时间。
针对患者以往取放射报告需多次往返,增加诊疗成本、满意度不高的情况,放射科积极改善流程:
1、利用RIS系统主动筛查有此类要求的病例;2、
确认诊断医生在班时间;
3、电话通知患者需携带的资料,协调到院时间;4、诊断医生及时补充临床资料并出具诊断报告;5、及时打印报告。
自流程改善后,此类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仅去年1月至今,已联系2271人次,对应报告签发时间平均提前1.5天。
创新管道胶带固定方式
带给患者
安全、舒适、
有效的引流
腹部手术后常留置腹腔引流管及鼻胃管,导管牵拉导致患者疼痛不适、活动不便、局部皮肤黏膜受压,甚至有非计划导管滑脱的风险。
肝脏外科护理团队率先在全院创新启用“工”型棉性胶布鼻胃管固定贴,该鼻胃管固定贴,采用低过敏、高l粘附性、弹性好、顺应性强的棉性胶布。
经近2000例患者临床应用,
“工”型裁剪
无非计划意外拔管发生,无鼻粘膜压疮发生;同时经”人”字型棉性胶布进行对照观察,具有局部鼻腔易观察,不压伤鼻粘膜,胶布易更换,病人舒适度较良好等优点。
经医院管道固定小组评估、试用后,制定标准化载剪流程,目前已向全院推广使用。2018年3月2日获新型实用专利证书。
ACE技术是华西医院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专项技术之一,以老年综合评估为基础,由老年医学中心医生带领多学科团队
(老年病医生、老年护理专家、康复师、营养师和临床药师)
共同查房的衰弱老年住院照护模式,是老年住院患者管理的创新。
在2017年度,ACE单元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5天,出院人数同比增加182人,药占比由36.98%降至29.6%,床位周转次由1.75增加到2.0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学小组提出“教学三变”:1、目标变,由“让学生学会”向“让学生会学”转变;2、方式变,由“知识灌输”型学习向“能力培养”型课堂转变;3、方法变,由“空洞说教”向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转变。经过3个季度教学模式的改变实践,共培训规范化培训学员16人、进修学员12人、实习生20人次,满意度调查均为100%,指导多名学员申报新型实用专利,得到学员广泛好评。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研发编排并拍摄了一组适用于呼吸慢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操。患者可依照编排完善的康复操自行学习,减少对于专业人员的依赖。同时,康复操包含多个环节和动作,配合设定的呼吸节奏,能够有效锻炼身体的多个肌群,避免单一康复方式的缺陷。
科室每天在呼吸康复室开展呼吸康复操锻炼活动,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此外,有十余家医院的呼吸科或社区医院也在应用该呼吸操进行呼吸康复训练。目前惠及患者人数已有千余人。
基于TDM构建MDT团队
创新万古霉素精准用药模式
为保障患者利益,提高血药浓度达标率,我院2016年开展了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TDM),随后感染性疾病中心、临床药学部(药剂科)、TDM室负责人牵头成立多学科协作团队(MDT),在感染病房建立医—药—护—技协作模式:
医疗组长把握用药指征,临床药师计算给药剂量、频次,护士优化输液与采血时间,TDM室准确测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从33.9%提升至73.6%,且达标时间提前,肾毒性发生率从6.97%降至1.89%。
随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深入,门诊四护理单元结合科室的特殊性,先后实施了多项新举措。
一、简化流程:1、优化小儿眼科看诊流程,改善就诊区环境,使患儿进入诊区后一次性完成检查、指导和诊治,就诊环境明显改善,患者医生均反映良好。2、有效分流测视力患者,减少排队。
二、从细节入手,关注患者就诊安全,营造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2017年9月科室统一在诊断室三个方位墙面都安装固定电源插座,做成管状电路,避免了电路故障和隐患发生。
三、专科便民新举措。2018年9月将专科的所有检查项目与报告单汇总做成对应表,既方便病员查询也便于工作人员指导,避免了术前检查项目遗漏。
四、借助信息平台,优化科内转诊。2018年8月借助信息平台为需要进行科内转诊的病员预约号源,满足了病员的需求。
华西医院与成都市成华区11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华西成华医疗服务联盟”,通过华西检验专家下沉、检验项目对比校准、检验质量有效控制、检验人才重点培养、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综合措施,
实现98%标本在社区检测并得到华西医院认可,2%标本社区采血后送到华西检测,患者通过网络直接在社区打印华西检验报告。减少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二次检查,既节约患者诊疗时间,又节约医疗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