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Baim Hanif
这是一篇网易云课堂的约稿,但观点和推荐都是真诚的。
以前招聘面试的时候,常被问到「公司入职后提供培训吗?」,那时我供职的团队规模不大,最多也就组织搞一下企业文化和制度培训,或去找一些朋友来简短地讲讲故事,不太可能提供系统性的岗位培训。我一般会如实回答,还会解释一下小团队的实际情况,最后还要追加一个「在战斗中学习射击,更要在战斗中学习设计」的美好畅想。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如此看重在职培训这件事情,究竟培训对大家意味着什么?
(注:只讨论互联网行业偏向脑力劳动的技能培训,学挖掘机、理发之类的我不熟悉,不瞎写)
培训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并不觉得参加培训或分享是最高效的职业技能学习方式,不论是长达一两周的脱产培训还是短到一两小时的分享演讲。和读书类似,听再多的道理始终不如自己动手做事情学得快。可是大家还是喜欢培训,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培训是被动的,你几乎不用付出努力,坐那儿听就行了,间或还可以刷一下朋友圈,基本没什么负担。
二是培训的仪式感能带来误以为自己「get 了」的假象。为了足够吸引人,培训通常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保证」,比如起一个像《三个秘诀做好 PPT——升职加薪的法宝》这样的名字,让你产生真的只要三个秘诀就能做好 PPT,然后真的就可以升职加薪的幻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喜欢的不是培训,而是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能有所收获的过程。
怎样能逃出假象,不荒废时间和精力,利用好每次培训的机会,为自己创造价值呢?下面有我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有备而去
我入行没多久的时候参加过一场非常系统的 UML 培训,内容基本全忘记了,只记得当时在课堂上我还带着电脑边听课边处理线上故障,错过了好多内容,但那次课程对我的改变非常大。
在那之前我已经看过很多 UML 的书、文档和标准,也在项目里面装模作样地用 UML 做描述,可总是不得法。而那次培训把我脑子里堆积的模糊的概念都串了起来,不少困扰多时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培训结束以后我忍不住又重读了相关的书,甚至去翻新自己写过的文档,心里觉得酣畅。这次培训激活了我脑子里堆积的信息,就像火柴点着了已经在那儿的草垛。
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量在参加培训之前先自己积累一些东西,可以是经历、思考或阅读,然后再去参加培训。
就如同没做过逻辑稍微复杂一点的系统,看 UML 书里一本正经地讲「一辆汽车和四个轮子的关系」,觉得又呆萌又枯燥,等到自己的项目不得不拆表重构了,工程师愤怒的刀架在在脖子上,盯着概念模型心中暗自一紧,啊,这特么不就是轮子么?
把培训作为索引
如果参加的培训实在是你毫无经验的领域,也没有时间提前了解和思考,那就要摆正心态,别想着在培训中学会,而是把培训当做索引。
大部分的职业培训都是经验提炼,讲师把自己实践中有效的部分抽离出来,当你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时,这些内容对你的价值非常有限。你需要过后做些功课才能把这些信息的价值真正最大化。
尤其在技术行业,对待某个领域的问题通常会有不同流派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又会有不同的工具和框架,如果你没上手研究过,你听到的只能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缩写和框架名字,毫无价值,但如果结束后做一点延伸搜索和阅读,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比如我每年都会坚持参加 QCon 会议
(今年 4 月会在北京召开)
听技术专题,然后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很多听不懂专业术语,回去以后在搜索引擎上一个个查,按图索骥,把相关文章串读一下,这些知识储备,基本就够跟身边的工程师谈笑风生大半年。
立刻实践
有一些培训讲的是纯粹的可操作性技巧,比如怎样发邮件。我曾经在一个教人怎么发工作邮件的培训上学会了如何利用密送功能防止大范围群发邮件被一两个倾诉欲特别强的笨蛋用「回复全部」变成灾难
(嘀嗒嘀嗒上周末的一篇《职场邮件的基本礼仪》里也提到了这个方法)
。
这样的培训内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立刻实践,如果你正好有一封邮件要群发,就马上用这个方式去操作,如果没有这样的邮件,就尽快想办法创造一个这样的机会
(比如给组内的小伙伴群发一封周末请客吃饭的邮件)
。
培训被广为诟病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大量的人学完就学完了,从来不曾真的用过,这主要是因为培训距离应用相差的时间总是太久。既然如此,不如创造机会立刻用上一次,加深印象。
就像我刚才说的 UML 培训,结束以后我恰好没有新需求要做,为了趁热打铁,我就把以前的做过的项目文档找出来一篇一篇重写翻新,效果拔群。
当心光环效应
尽信书不如无书,培训也一样。人只要一站在台上,再煞有介事地介绍一堆有的没的头衔,就会自然地带上光环,而且通常培训的仪式感越强,光环效应也就越强
(规模越大的场合、越正式的着装、越不对等的场地设计等等)
。你根本不了解 TA,但就会在潜意识里朦胧地意识到,这个人很厉害。
你会因为这个光环的存在而倾向于认同 TA,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一场培训或分享中不太可能所有的观点都是对的
(文章也一样)
,你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全盘接受他的观点,也不能因为恨一个人就否定他的话。
我有个常用的办法,还起了个名字叫「张冠李戴」,也就是当我听到一个特别有道理的观点时,我会假设它是我讨厌的某个人说的,如果我脑海中浮现这个画面,而依然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那它应该就是真的有道理。
(相反,如果我听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说话,我本能反感的时候,也会设想如果这是一个我敬重的人说的呢?会不会我就会觉得好像很对。)
当然了,这个光环也不是神功护体,如果讲师发挥得实在不灵,就会有反作用,比如听说之前百度有个用户体验总监……
选择更好的培训方式
接下来我要推荐网易云课堂了,硬推,看我的眼睛。
我是网易云课堂孙志岗老师的粉丝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迷弟)
,之前因为也需要规划教育产品,辗转通过同事介绍约他聊天请教,他毫无保留地给我讲了很多做互联网教育过程里踩过的坑,他告诉我网易云课堂要找每个领域做得好而且会教的人来做教研,「有的人自己能力强,但他不会教,不会搞教研,不行;有的人能教,自己没什么实践,也不行;还有的人就是大忽悠……」。
后来我才知道,孙老师是绝对有资格说这话的,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曾经就是孙老师的学生,他们说他当年是哈工大最有魅力的计算机老师,学生们都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