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是清华大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大学

山川同途!清华同门师兄弟一起选择……

清华大学  · 公众号  ·  · 2024-09-24 09: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他们曾是同门师兄弟

毕业后走上不同工作岗位



他是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1999级本科

2003级博士校友何泓材

博士毕业7年后

便评上985高校教授

实力过硬,未来可期



他是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03级本科

2007级硕士

2018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校友冯玉川

硕士毕业后曾在

一家 汽车集团新能源部门工作

深耕行业,稳扎稳打



他是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03级本科

2007级博士校友李峥

毕业后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专注学术,不断钻研


原本大家将沿各自轨道平稳前行

“为国家重大需求做点实事”

探索科研成果从实验室

走向产业化有效路径 的想法

始终萦绕在心头


他们最终选择 辞去原有工作

放弃已有的安稳生活

重新走到一起

迈上创新创业之路

投身新能源领域前沿

推动固态锂电池技术产业化



不到10年的时间里

从白手起家做到行业领先

成为 全球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领跑者


“在国家需要的领域

作出我们的贡献”

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



从“同门”到“同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新能源汽车

是我国从汽车大国

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要加大研发力度

认真研究市场

用好用活政策

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

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彼时, 中国动力电池

不少关键材料和技术 仍依赖进口

电池上车的安全性、成本、技术等

痛难点亟待解决



“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市场经验

当时的我们深刻意识到

要做好新能源

电池是非常核心的一类产品

能够影响整个产业格局”

冯玉川说


其中, 固态锂电池 具有

高安全、长续航、低成本 等核心优势

被认为是 下一代锂电池技术的必由之路

中、美、日、韩以及欧盟等

都将其列入发展战略

行业内竞相争夺的关键制高点



在校时

冯玉川、李峥、何泓材三人

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南策文

固态电解质及正极材料

正是课题组一大研究方向


“我们判断相关领域的创新

既是 国家和时代所需

也是 应用前景广阔的市场

同时能够 将我们所学的

材料科学相关知识

应用于科技和产业前沿

就有了 创业 的念头”

冯玉川说


冯玉川在生产车间


了解到冯玉川的创业设想后

李峥深感

“这既是 一个技术的机会

也是 一个时代的机会


二人一拍即合

于2014年成立清陶能源

持续推动 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清陶的迅速成长 让我很受触动”

作为 同门师兄

同时也是 冯玉川、李峥二人

带班辅导员 的何泓材

十分关注清陶的发展动态

“同时 我一直想做产业化的探索

读书时,南院士也常告诉我们

如果一个材料、一项研究成果

能被应用、能让日常生活产生改变

是更有意义的事


2016年,何泓材 已经是

一所985高校的教授

综合考虑后

最终决定

辞去教职,转向创业


何泓材在公司作主题分享


公司的发展也不负众望

这支 平均年龄只有30岁 的创业团队

率先实现了 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

成功在 新能源汽车

新型储能等领域 实现应用

还建成了 全球领先的 固态锂电池生产线

构建了 完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

如今已是 估值超200亿的独角兽企业


“敢于好高骛远

善于实事求是”


在公司的生产车间

一条标语格外引人注意

“敢于好高骛远

善于实事求是”


“第一句话中

我们 刻意选用 了‘好高骛远’

这一传统上大家认为的贬义词

来增强冲突感和记忆点”

冯玉川解释道

“要 敢于制定足够远大目标

将其转化为向上的重要动力

也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总基调

脚踏实地认识并解决遇到的挑战”



而这两种风格

互补般体现在冯玉川和李峥身上

“玉川 擅长宏观方向把控

很有战略眼光

李峥 执行力非常强

任何事情钻得进去、学得过来

他们两个人一起创业

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何泓材如此评价道


冯玉川、李峥合影


固态锂电池技术的

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

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李峥认为

“其实现不仅需要有 坚定的信心

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

也需要 独立自主的创新 作为核心支撑”


对此,冯玉川也反复强调

“固态电池赛道竞争激烈

技术迭代十分迅速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而言

只有在不断自我革命式创新的前提下

才可能保有持续领先地位

才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

占有一席之地


李峥在生产车间


从籍籍无名到行业领先

公司也在

“好高骛远” 与“实事求是”的平衡中

行稳致远

对于全固态电池实现的时间点

冯、李、何都抱有乐观态度


“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说

全固态电池的实现

还有不少关键材料的研发有待突破

但是 我们现在有明确的方向

也有充足的准备

相信距离实现的那天

已经不远了”


“清华人要作出

无负时代的选择”


2024年,是清陶能源成立10周年

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由弱渐强迅速发展的10年


“公司之所以能实现快速成长

是因为我们关注到国家发展需求

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

时代需求相结合

既为国家作了贡献

也成就了个人的一番事业”

回望过去,李峥感慨

清华人

就是要在时代浪潮中

作出无负时代的选择



“创业过程中

我们遇到过很多风险挑战

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或中途改变目标

冯玉川认为,多年来

整个团队的初衷从未发生变化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在国家需要的领域作出我们的贡献

和我们在清华受到的教育

内核上是一致的


在何泓材看来

“做实事”

是清华给自己最深刻的引导

“清华人在不同的岗位上

为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

能让人实实在在 看得见、摸得着

这是我作为清华人很自豪的一点


公司内部每个厂区,都安放了清华日晷模型,时刻提醒大家践行“行胜于言”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这些来自清华的教导

被三人反复提起


“作为创业团队能一起走下去

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观

清华精神 就是我们

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已有不少清华人加入清陶

在冯玉川、李峥和何泓材看来

“大家愿意加入

不仅是出于对我们个人的认可

更是出于对这份事业和责任的认可”



当前, 这支清华团队正向着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目标冲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

形成 技术、时间 上的领先

保持 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优势

并为 未来人类在能源领域的发展进步

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



更多 报国清华人 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 | 苑洁

文&排版 | 赵佳

视频 | 视频中心

资料提供 | 受访者

视觉设计 | 贺茂藤

视频审核 | 戚天雷

编辑 | 苑洁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选




揭晓!最高奖1+一等奖2!三大奖共9项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再捐400万!清华老教授夫妇毕生节俭,持续捐赠60年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当83岁清华爷爷走进大山,带孩子们“造火箭”......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