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是一家让上亿人改善生活的公司,这可能是一个事实。
最近不同的场合,有时候大家会不约而同聊起拼多多。
容易听到的一种观点是:拼多多是垃圾,纵容了很多的假货在上面横行,价格那么低,肯定是假冒伪劣。
然后,在大家都在提倡消费升级的时候,拼多多促成了消费降级。
这种观点听起来很爽,也很容易大家都伟大、光荣、正确起来。只不过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描述一下我理解的拼多多。
我身边有一个案例:有一位连支付宝都不会用,网上买火车票都让人帮忙的大妈级人物,最近几个月在拼多多上平均一个月要下50个单。
她有时候会调侃:拼多多好像你们这些年轻人不会用啊,我儿子也很鄙视。但是她就是用的乐此不疲。
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批判她作为一个消费者不该用拼多多吗?还是说,能否思考,拼多多为什么能够获得某些用户的喜欢?
1、极致简单
在拼多多上购物,其实是所有网上购物里最简单的。因为它没有购物车,你看中了,就买。不存在我先放在购物车,再去挑挑其他产品的行为。
2、提升了部分人群的福利
我们要承认,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其实收入水平是不高的。也就是说,他们还要思考如何用有限的收入,买到尽可能多的商品。
(以下数据部分未经核实,仅供参考)
比如四、五、六线城市以及农村。他们的购物场所,来自于一些小超市、路边摊等等,买到的很多产品,其实就是拼多多品质。而他们花的价格,却可能会超出拼多多一倍。
所以,拼多多也许可以帮全中国3亿人,节约1/4的生活开销,而生活水平不下降。
这时,如果作为旁观者去批评它:为什么那些用户不去买更好品质的产品,而去买拼多多的假劣产品?
不觉得有些可笑吗?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拼多多上假冒伪劣可以横行?比如小米新品、SHAASUIVG电视等等。
其实这种操作,在中国目前是不违法、违规的。也就是:销售「小米新品」的企业能够提供在商标局注册的证明给销售平台,证明这个品牌我们已经开始在注册并且尝试拥有。
商标从开始注册,到最后最终下来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企业是可以用这个商标进行经营活动的。
不仅在拼多多,在天猫、京东等之类平台,你只要有商标注册申请书,理论上就可以在平台上销售。
与其指责拼多多,不如指责国内整体对品牌保护的力度不够,以及绝大多数人缺失的品牌保护意识。
说完拼多多,说回定制行业。
与指责拼多多的逻辑类似,行业里会有一部分从业者,去评论另一部分从业者在给行业捣乱,让这个行业越来越难做。而理由是部分店/品牌的衣服都是在工厂加工,而不是自己做,然后号称自己也是做定制的,误导了消费者。
这些理由听起来没错,但也不对。因为行业本身是多元化的,就好像餐饮有商务宴请餐厅,也有平民餐厅、快餐一样。定制的从业形态也是必然如此。
总不能说:允许中国大饭店、大董叫餐馆,而其他的街边小店就不能叫餐馆,而只能叫小吃、小铺了吧。
更重要的是:行业是发展的。没有一个行业不发生改变和进步,创新时时刻刻在每个行业在发生。出租车司机永远没想到,有一个滴滴这样的公司出来。而家乐福等超市,也很难想到,会有京东到家这样的服务产生。
所以,承认和理解多样化,并且保持宽容,才是更理性的态度。至于别人的生活和事业,只要不违法,请为ta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