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丨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丨看展览

这座家喻户晓的千年古桥,居然藏着这么多秘密……

博物馆丨看展览  · 公众号  ·  · 2025-03-10 13: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章撰写: 河明威

整理修改:禹涵


本文总字数约12000+
阅读完成时间约22min

一、赵州桥修造史料整理
二、赵州桥结构细节特征
三、中国石拱桥发展演变
四、赵州桥修缮保护记录


中国古 代建筑涉及的类 型有很 多, 相较于建筑遗存,桥要更为特殊。桥既是建筑,也是道路 最早的桥其实是道路节点,是横跨于江河之上的建筑样式,与水伴 生, 为了“跨越阻隔”而存在。

宁波老外滩桥群

南京长江大桥


在文明发展中,桥的形式多变,但无疑都在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更大的跨度。 越宽的河,对跨度的要求越高,越能检验技术发展。

邯郸明代弘济桥 摄影: 莎萝蔓蛇

从最初跨过溪水的树干,逐渐演变为如今的斜拉索大桥,桥的演变史也是建筑技术发展史的直观体现。

中国古桥繁多,但这一系列的开篇,我们始终绕不过那座华夏家喻户晓的石拱桥。

赵州桥

赵州桥,通常认为是隋代匠人李春主持修建,迄今已历 1 400 余年。它不仅是中国早期拱桥的 代表,更是 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它修建于何处?
桥身有何形态特征?
石拱有着怎样的设计逻辑?
石桥于后世修缮中有何变化?

古桥系列开篇,让我们前往赵州,一探究竟。



隋工津梁


沧州狮子定州塔 正定 菩萨赵州桥 一句谚语道出了河北地区四处古物。

沧州铁狮子 王明立

定州开元寺塔


这“四宝” 分别 四种 工艺的代表作 沧州狮子为五代铁铸,定州塔为北宋砖砌,正定菩萨为北宋铜作,赵州桥为隋代石造。

正定隆兴寺菩萨

赵县赵州桥


它们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河北地区砖石技术和铜铁铸造技术水平高超的象征。 而这其中又以赵州桥为 古。

- 赵州桥所在地 -

赵州桥即安济桥,处赵县城南, 为南城门外延主干道路桥, 今城墙城门不存,仅 西 城墙 段留有夯土包砖片段,向东延伸即为南城门。

赵州古城墙遗址

赵州城门有 四, 东为升华门,南称临洨门,西名澄波门,北曰拱辰门。 城垣为不规则土城,缺少西北一角,状如靴,又名“靴头城”。


赵州古城古迹遗存不多,基本分布在古城内外道路节点处, 有三处第一批国保,即南门外隋代大石桥(赵州桥)、西门外金代小石桥(永通桥)、以及古城中心的北宋陀罗尼经幢, 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这几处文物点。

北宋陀罗尼经幢 黑敀

永通桥(小石桥)


除此之外, 古城内今尚可见北宋大观圣作之碑(文庙所在地)以及元代柏林寺塔(柏林寺), 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北宋碑刻和元代八面砖塔。

北宋大观圣作之碑

元代柏林寺塔


相比集中在老城周边的古迹, 赵州桥距离城区相对较远,位于南郊。

南宋周辉《北辕录》载: “六十里至赵州...... 未至城,五里,渡河石桥......”

大石桥南北向,横跨东西向洨河而立, 向北至赵州城, 自古以来便是华北重要通衢之一。

赵州古城向南远眺

洨河则发源于太行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流向, 是华北平原上一 条水量比较大的河流。

赵州桥段洨河

洨河属于山区径流性河, 受季风降雨量影响较大,夏季满溢,冬季则水位较低, 水位落差较大 记载中水面高差可至七八 米。


故而除了赵州桥本身有一定防洪措施设计外,如今赵州桥景区 绕赵州桥本体外新开掘了水道, 以保证桥体在洪涝来临时不受河流影响。

- 赵州桥修造年代 -

明正德 《赵 》记 赵州桥建于 隋大业间 ”。 这则记载援引自 北宋元祐四年九月 1089 刻石: 桥作于隋大业年间

隋文帝像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卷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赵县古称平棘县 北宋 太平寰宇記 》载: 平棘县 赵县 南有石桥 ”、“桥东 有两碑 ”, 这两块碑刻应当就有 记载竣工 时间的隋唐石碑。

虽然隋碑已失,但宋代 陈思《宝刻丛编》中有 这块隋碑的记载:

“栾 州使君江夏徐公碑,郝士威撰,侯彦直分书, 大业二年,丙寅七月十 五日,立在 洨川 石桥前 ”。

碑文描述了 大业二年七月十五日 颂扬‘使君’徐公功绩, 石碑立在栾州平棘县洨川石桥头, 那这个功绩就是修造了这座大石桥。


就像我们现在造房子放竣工牌一样,这块碑的作用应当就是“落成纪念 而古今同理,碑刻记载的年代,大多数时候就是 竣工之时。

那么赵州桥何时始建? 唐代張彧 赵郡南石桥铭并序 中记载: 窮琛莫筭盈紀方就 ”。 意思就是(大石桥)这座建筑耗了许多钱财物力,用了一个纪(岁星一周为一纪,泛指十二年)才完成。

旧碑无存,今赵州桥桥头补立有文保碑

据此大概可以推断 赵州桥为民间集资修 造,始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历12年至606年落成。

- 传说典故 -

河北地区传唱最广的一首歌舞小戏 《小放牛》 中,有描述赵州桥的唱段:

赵州桥 (来)什么人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麻咿呀嘿,~。
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 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麻咿呀嘿,~。

隋代石桥由 战国时期 鲁国人公输班修造,且歌曲中还涉及有八仙张果老这一神话人物, 不切实际, 显然是以民间传说为底色的。

张果老幻驴图 殷奇

旧石桥上确有类似“驴蹄印”一样的石块凹陷处与车辙印压出的沟壑。 由于修缮石料更换,如今的“驴蹄印”是新石料补换的,旧石则陈列于库房中,也算是典故的注脚。

新石料所做“驴蹄印”

当然这首歌谣侧面 反应了历代古人也对赵州桥修造有着极高的评价, 甚至把修造者安在工匠祖师爷头上。

- 赵州桥修造者与命名 -

在小学课本中我们知道, 赵州桥名为安济桥,为隋代工匠李春所建, 然而信息 源自何处?

赵州桥景区内的李春塑像

史料记载中,大多有关于张果老的典故出现, 但部分则更为明确出现了李春的名字:

光绪版《赵州志》载: “安济桥在州南五里洨水上,一名大石桥, 乃隋匠李春所造, 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上有兽迹, 相传是张果老倒骑驴处。”

南宋周辉《北辕录》载: “石桥从空架起,工极坚致,南北长十三丈,阔四之一, 实隋人李春所造。元祐年间赐名安济,有张果老驴迹”。

除了关于李春的记载,还记载有 北宋时期哲宗皇帝北巡时,赐桥名“安济”。

宋哲宗赵煦坐像轴

可见至北宋时石桥已声名远扬,那么在此之前是否有石桥的记载? 唐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并序》中提及:

赵州洨 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碪斫,方板促郁, 缄穹隆崇,豁然无楹, 吁可怪也!

楞平碪斫,方板促郁

又详乎义插骈坒,磨砻致密,瓷百像一,仍糊灰璺 腰铁拴蹙,两涯嵌四 穴, 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怀山而固护焉。非夫深智远虑,莫能创是。

其栏槛华柱,锤斫龙兽之状,蟠绕拿踞,眭盱 翕欻 若飞若动,又足畏乎! ...... 目所睹者,工所难者,比于是者,莫之与京。

缄穹隆崇,豁然无楹

可见, 在初唐时,安济桥便已声名远播, “天下之雄盛”了, 造桥工匠是李春也没有争议。 但在宋哲宗赐名之前应该还叫 “赵州洨河石桥”。

古时“士农工商”地位有别, 匠人在 史中留名者寥寥。 李春则因赵州桥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留名的建筑师,二者绑定在一起。

特50,1962发行 赵州桥邮票


在此后的1 400 余年中,其名愈盛,形制相仿的桥也不断涌现。但归根结底,赵州桥还是胜在了它结构上的特殊性。


缄穹隆崇


我们最早了解赵州桥几乎都 小学课文中。 茅以升先生《赵州桥》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 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 全部用 石头 砌成 下面没有桥墩, 只有一个 拱形的大桥洞, 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 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 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减轻 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节省了石料。”


三年级语文下册 赵州桥课文

茅以升先生


这篇文章节选自 《中国石拱桥》, 通俗易懂地道出了赵州桥在结构上的巧思。如今解构赵州桥,可以从小学课本中继续出发:

- 主跨径测算 -

对于拱桥而言, 主拱净跨径非常重要。 净跨径即拱券券脚内缘点水平距离, 可以形象称之为半圆的端 点, 端点距离决定了拱券尺度大小。

券脚伸入水面以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赵州桥主拱净跨径稳定于37米以上, 但历次测值均不同:

梁思成1934年
《赵县大石 桥即安济桥》 37.47米:
“现在水的河床无疑的比石桥初建的时候高得多。 大券的两端都已被千余年的淤泥掩埋, 券的长度是无由得知。我们实测的数目,南北较大的小券的壁间之距离为 37.47米, 由四十三块大小不同的楔石砌成 但自墩壁以外的大券还继续的向下去, 其净跨长度当然在这数目以上。”


安济桥修缮委员会1955年
《赵县安济桥修缮计划》 37.02米:
《光明日报》1955年5月11 日报道:“测量工作已于四月中旬开始,预计在雨季前完成测量和河底发 掘。” 测量只发掘河底而没有发掘桥台, 测定的数字为 37.02米。

罗英 《中国石桥》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37.4米:
1955-1956年期间测定, 桥台顶端起拱线处的高程。

吴晗先生1962年《赵州桥》
《中国历史小丛书》37.37 米:
20世纪50年代后期测定, 修缮时在两桥头加筑驳岸,测量时未见拱脚。

- 拱桥尺度 -

赵州桥桥面为平 缓圆弧形, 桥梁总 64.4 米,最 宽拱 脚处宽为 9.6 米。


若将主拱看做圆形的一段“弧线”,找到主拱的“圆心” ,则弧长约为 41.5 米,拱 腹线半径 27.31 米,拱中心夹角 85 ° 20 33 ″,不足90°


内缘点尚不清晰, 若取可 见拱脚测量,拱矢高约 7.28 米;若取净跨径37.37米,矢跨比为 1:5.12。


描述完以上数据,我们可知赵州桥无疑是中国古代石拱桥中体量极大的一座,跨度越大,意味着工程难度越大。

- 主拱券 -

主拱拱顶宽 9 米,拱脚宽 9.6 米, 如果从空中俯瞰桥面, 由两端向桥中心拱顶处内收。这与木构建筑中角柱两端“生起”和“侧脚”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称之为“收分”, 均为了向内挤压形成向心力以保持稳定。


主拱券由 28 道并列拱券组成,所用石材最大的重约 1 吨。拱券每排石料厚约1.03 米、长约 1 米,宽 25 厘米到 40 厘米上下,不规则。

券石对称刻有斜纹以增大摩擦,石料之间又用白灰和泥浆进行加固。

主券券石

28道拱券之间彼此独立, 砌券前搭好“鹰架”,每道券合拢后,移动“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券, 砌券之间独立,便于抽换 料维修。


拱券均为纵向, 为保证横向拉结,在主拱券上空腹处叠有横向护拱石, 实腹处则只镶外侧,厚度由 24 厘米到 16 厘米变化。


护拱石南北两边在衔接敞肩拱的关键节点和靠近中央处, 设置有长1.8米 的钩石 ,每侧共六块, 顾名思义,其为末端向下延伸以勾住主拱券的横向石料。


值得注意的是东西最外侧两组拱券基本为大小一致的券石组成, 一般认为共有43块, 但券脚位置有争议,不排除驳岸内藏有2-4块拱石。

- 敞肩拱券 -

主拱拱背南北设计有两个半径为 2.3m 1.5m 的腹拱,敞肩拱 拱脚清 晰。


可测得净跨径分别为 3.8 米和 2.85 米, 由南北向中部分列大小两券。

2.85m 敞肩拱

3.8m 敞肩拱


敞肩拱同样采用并列砌筑的方法,同为28道券。 券石厚约 0.65 米, 宽与主券一致。

并列砌筑28道券

腹拱上层同样 设计有护拱石,但均为实腹,厚度约 16 厘米, 护拱石向外伸出约4厘米。


敞肩拱,与之相对应的为实肩拱, 即拱顶两端的三角地带为实心砌筑。敞肩较之实肩,节省材料的同时更加优美。

敞肩拱侧面

我们在课文中便知这四个券, 实际上四券设计可以节省约180立方米的石料, 从而减轻了对桥面和地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

石券内部空间

敞肩造型优美


其次是两小拱 增加了排水面积,增加过水面积约16%,减少洨河过水断面损失, 保证洪水畅通,更利于应对洪涝灾害。

《安济桥铭》记载:“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南侧敞肩拱洪水情况

北侧敞肩拱洪水情况

主券过水情况

洪峰抵近小券顶部

2023.8 赵州桥面临强降雨洪水带来的影响
微博@军武季

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到1986年,这1435年中被记录于各类史册的水灾有68次,其中有11次较大的洪水,如1956年大水,洪峰与拱顶相距仅1.77米,然而赵州桥依然“坚挺”。

- 铁榫及铁梁 -

除了石料外, 赵州桥上也有金属构件,称之为“铁榫”。


为了增加拱券稳定性,28道券中 无论内券外券, 券石之间均由上下两块 双银锭形 ”铁榫 链接

券石铁榫

石桥中央的券石两侧则设置有三块铁榫, 也因由其中央设计有兽面石雕塑。

中央券石铁榫

仅有纵向拱券是不够的, 主拱券拱背之上又用两端带帽头的铁梁从中横穿,锁住所有的拱。


其中大拱五根,两侧敞肩小拱各一根。 今石桥侧面尚可见修缮后保留在外面的铁梁帽头。

大券北侧铁梁

大券中央铁梁

小券上部铁梁


但这种设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金属制件年代久远难免会锈蚀而影响强度,这也说明了在上世纪修缮时为何外侧券石会有大面积脱落。

- 桥台(桥墩) -

赵州桥探明桥台宽 9.6 米,长 5.80 米,基础厚1.57 米,由石料 拼砌。河床下约70-81厘米, 券下有平置的石料,共五层,逐层外探。


1979年5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主持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过一次勘探考察, 提出赵州桥基础建在轻亚粘土层上,并非粗沙层。

这说明赵州桥两岸地基并非建设于河岸粗沙上,而是下掘地 基,持力层稳于轻亚黏土, 这保证了桥梁地基荷载受力均匀。


据测算,其基础底压应力σ min =0.31N/mm²,σ max =0.44N/mm²,或每平方厘米最小3.1公斤,最大4.4公斤,与桥址处轻亚黏土的容许压力相近, 千余年间桥基仅下沉了约5厘米。

今南北桥台左右两侧 均加筑有驳岸, 紧靠桥台,由石料堆砌,设计为四分之一圆形。


除了驳岸外,也设计有下行石阶由地面下至河面以观察赵州桥左右两侧立面。

后期加筑的南北驳岸

临河阶梯


- 桥面铺设 -

赵州桥 巧妙地采用圆弧坦拱结构, 也称作坦拱,其坡度较小且平坦,更方便车辆通行。

赵州桥桥面

但即使圆弧拱设计依然有着起伏,故而赵州桥桥面 从拱脚至拱顶的填石逐渐变薄。

添石中部变薄

填石南北较厚


这使得拱桥两岸高度与桥面最高处相差仅三米多,近乎平面的设计极大地减小了通行阻力。

近平面的桥面设计

桥面设计不仅提升了观感上的美,也增加了整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桥面两侧设计有仰天石,即桥面探出券身的石料,一般上侧安装勾栏。

仰天石

特殊形状乳钉


在仰天石上面和侧面均有 存在类似 仿木结构一样的一排乳钉装饰。

乳钉装饰

赵州桥的“乳钉”有类似莲瓣装饰物,这或许是早期桥梁留下的砖仿木结构固定物特征。

- 石栏板 -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所述: “赵州石桥甚工,磨礲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 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子。 龙朔年中, 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 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石桥,马跪地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

赵州桥旧石栏板 中国营造学社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藏旧照

龙朔为唐高宗年号(661-663年), 记载中桥望柱上石狮子应该有部分已经被高丽盗了,虽然后代工匠曾有补修,但难现昔日石功神采。

原安济桥西侧石栏为清代补配,雕刻粗陋,东侧为砖砌栏杆,因两侧券石不断坍塌, 原有历代栏板大多遗失被盗或落入河中。

二龙

二龙

饕餮

望柱


1953 - 1957 年,赵州桥修缮时,河床也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整理, 挖掘打捞出大量隋代、唐代、宋代和清代不同时期的石栏板和石望柱,共计 1200 多块,大多支离破碎,经数年才大致拼凑完整。

1956年绘制 挖掘出的栏板、望柱和帽石大样图

有雕刻的栏板17件,分属于隋代原物、唐至宋金时期。 隋代的各式饕 餮、二龙交颈、二龙戏珠栏 板、斗子卷叶计7块, 均为青白石质。

隋代旧石栏板图

宋代含人物故事、麒麟、凤凰、人物生活栏板,金代含布施栏板,明代含人物故事栏板,清代含深山猛虎、龙凤栏板等。

陈列在桥南侧,后世替换的栏杆

此外还有唐朝修桥记铭1块、明朝修桥记碑2块、仙迹、崔恂刻石、驴蹄印、题刻残石9 块。

但打捞的栏板旧 石仍不足以补全两侧勾栏, 且原位置难以考证,历代 石栏风格较为混乱, 故而所有栏板、望柱全部使用新石料制作安装。

南北望柱样式

中央望柱样式


《赵县安济桥栏板方案的说明》中记录:“掘出的栏板无论是刻龙或斗子卷叶都 碎裂为3块或5块, 如果把这些残块用钢楔连结安装在桥两侧,技术上是可能的, 但原有数量不能满足现有桥长的要求, 势必要新配一部。

赵州桥新栏板安装

况且各栏板的原有位置也难于肯定, 更考虑到桥身部分大多是新配材料或新加工的石面,为了上下配合仍以全部换用新料为宜。”

最终,《安济桥栏杆恢复第五方案》中确定新造 每边 25 块栏板,中间 13 块为雕龙栏板,以饕餮栏板坐中,其余两边各用斗子卷叶栏板 6 块。

斗子卷叶栏板复原

石栏板复原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北京李广桥办事处模型工厂支援修复,对发掘出的残缺栏板、望柱进行翻制雕刻,1958年安装完成。

西侧饕餮纹 栏板复原

东侧饕餮纹 栏板复原

二龙戏兽 栏板复原

二龙绞缠 栏板复原

二龙戏水 栏板复原

二龙 栏板复原


除了赵州桥建国后复刻的栏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有一块赵州桥原石栏板真品, 长212厘米,高84. 5厘米。


两面雕龙,正面双龙两龙前爪互推,各自回首望尾;背面两龙四爪撑地,相互绞缠,竞相背驰。 此栏板为隋代原物,可谓雕刻“神品”。


只可惜其它原址保存的栏板在早期库房中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造成文物表层脱落、残缺, 发掘后部分石件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火灾,造成断裂、缺失和表面粉化, 至今都在持续修复。

- 桥头关帝庙 -

在梁思成先生的旧测绘资料中,赵州桥南侧原建有 明代关帝庙一座。

明隆庆元年(1572年),赵州桥南端建三义庙,崇祯二年(1629年)增建关帝阁前殿。后清代改名关帝阁,道光元年在关帝阁东西两侧建柴 王庙和鲁班庙。

赵州桥关帝阁旧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日军飞机炸毁阁楼,后
1946年下层砖台毁没。

关帝阁与赵州桥并不相对,其轴线偏移约4°,抵赵州桥南基。 下为 墩台,宽14.8米,深8.5米,炸毁后残高约6米, 条石基,砖砌面,台基在桥面下3米。


墩台中部设置宽3.8米弧形券洞与桥联 通, 做地面通 行用, 上嵌石匾“辑宁”, 取来往车马安定之意。

其上层则为 面扩 三开 间的 单檐 歇山顶殿 堂,南侧接卷棚顶类抱厦样式前殿。 1934年梁思成《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指出 阁面南,卷棚为前殿,后为正殿,在其前檐下 有匾。


据留传记载,关帝阁上置四块牌匾 ,中为 “关 帝阁” 东为 “文武圣神”, 西为 “浩 然正气”, 背面中为 “古桥仙迹”, 落款 “严嵩题”。

1933年梁思成考察安济桥时拍摄关帝阁

相传乾隆南巡经过 时, 见阁楼上匾额为奸臣题写,大怒,便命人把匾摘了下来,自己题写。

清  乾隆朝服像

但他写好后发现自己的字竟不如严嵩, 故而让人把旧匾落款“严嵩题”都挖掉,再以木料补平,还是把严嵩的匾挂上去。

解放前曹澍宪先生亲眼见过四块大匾,落款处确实都是被挖掉再补的。

如今阁楼已无存,仅稍远处复建有一座,但形貌样式均与旧貌不 同。

景区内复建的关帝阁

至于为何桥头立有形似城门的阁楼庙宇,猜测宋明时期可能因疆域变化导致赵州所在地或位于疆域边界, 城址变动使得 赵州桥南 北防御重点在长期变更。

至此,我们已将赵州桥及其附属建筑进行了盘点,既然远在一千四百年前 的石拱桥可达如此造诣, 那么拱桥技术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千载飞虹


桥的来源很早,木石皆可为桥, 但有起券的建筑记载才是“拱”的来源。

东汉画像砖中“起券”的拱桥形象

- 拱券早期形象 -

春秋《礼记 儒性篇 记载: “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这或许是拱券的早期记载, 形容贫苦 百姓 蓬草做门, 破瓮做窗 拱券 “发券”或“券瓮”

目前发现最早 拱券实例是在 周汉陵墓, 例如定州汉中山王墓道,则有明显的起券结构

汉代陵墓券石

东汉画像砖中也有拱桥形象, 如单孔圆弧拱桥下有行船, 上有行人。 常见题材如泗水捞鼎, 均刻画有拱桥形象。

东汉泗水捞鼎画像砖

- 北魏“旅人桥” -

有关拱桥的 早记载则可至北魏旅人桥, 梁思成先生推断为单券石拱桥,就记载中反应,此桥规模很大。

郦道元《水经注 ·谷水》载: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 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 《搜神记》曰:凡是数桥, 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 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

画像砖中的拱桥形象

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 洛阳宫 六七里, 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奇制作。 题其上云: 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 人, 至四月末止。 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

南北朝后至隋唐时期,赵州桥便是实例了,但就其高超的工艺而言, 技术积累非一蹴而就,应当也是经历了此前数千年的发展进化。

- 现存古桥样式 -

中国古代拱桥呈现形式主要分 为两种, 一为砖石拱桥, 多见于江南水网,园林,河流沿线。

南浔石拱桥

苏州盘门石拱桥


二是编木拱桥, 多存于浙闽地区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清明上河图》中州桥也为编木拱桥的早期形态之一。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石拱与木拱技术在发展演变中应当互为参考,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会安排详细介绍编木拱 桥。

编木拱

石折拱


石材 硬度高,但 自重大 韧性 较差,取材、运输 均较为 困难 故而大桥多缩短跨径,设置 桥墩 以完成架设 但这一做法不能保证大船通航,只能 加高两岸桥台,或设计 “拱券”完成大跨度。

绍兴八字桥

杭州玉带桥


- 三折边石拱桥 -

随着技术发展 桥梁两端 采用并列长条石斜向支撑, 形成 三折边拱桥 也有推测是仿效木编栱 三节苗 设计折边石拱,殊途同归。

三折边石拱桥

三折边石拱桥多 位于浙江, 跨越溪流或 山涧 ,跨径不大,但 防水、 结实、耐用 便于取材。

- 五折边、七折边石拱桥 -

有了三折边以后, 加多折边数量,便有了 五折边拱桥、七折边拱桥。


义乌古月桥为五折边石拱桥, 建于南宋嘉定六年 31.2m ,净 15 米,矢高 4.15 米。全桥共用三十根条石、四根横锁石。

义乌古月桥

绍兴谢公桥则为七折边石拱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方法,全长 30.6 米,净跨 7.4 米,矢高 4.65 米。

绍兴谢公桥

多边形边数增加,直到最终 我们熟悉的半圆、圆弧形 拱券出现。


- 圆弧石拱桥 -

圆弧拱桥可分圆弧拱桥、半圆拱、马蹄拱等,由此衍生的变体 又有锅底拱、蛋形拱、抛物线拱和悬链线拱等。


圆弧拱桥, 主券 圆心角小于 180 °, 如杭州忠义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

杭州留下忠义桥

半圆拱最为常见, 即主券圆心角为近180°半圆, 多见于江南水乡桥梁,如绍兴光相桥。

绍兴光相桥

马蹄拱, 即主券圆心角大于 180 °, 清代 绍兴东湖秦桥,拱券饱满圆润。

东湖秦桥@贺秋帆

锅底 拱, 即主券由两段圆弧组成,左右两弧心相错,拱顶为尖形, 若锅 底形状。

在锅底拱基础上,顶端加一小段圆弧, 形成三个圆 心, 称为蛋形拱, 如北京颐和 园绣漪桥,建于清 乾隆 年间


颐和园绣漪桥

抛物线拱和悬链线拱桥则为现代桥梁设计中, 根据拱顶荷载确定设计的样式。

- 联拱石拱 桥( 多孔石桥) -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拱券并列相连的石拱桥, 如杭州拱 宸桥、湖州潮音桥、 塘栖 广济桥, 苏州 宝带桥,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等等。

颐和园十七孔桥

湖州潮音桥


有的中央券高,两边券低,有的则拱券大小一致,排列相连。

杭州拱宸桥

苏州宝带桥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变体”, 如扬州瘦西湖 五亭桥, 全长57.99米,宽6.16至18.77米,桥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

瘦西湖五亭桥

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样式繁多,且于历代发展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做法形态。

多数拱桥与木构建筑一样, 因时代发展或河道改道失去了功用, 但依然 反映着中式美学。

温州池上楼桥

杭州六部桥


华夏古桥之美,既在于形制, 也内生于千年时光沉淀下的历史容貌。

那么对于跨越千年至今的赵州桥而言,从交通干道变为文物后, 其修缮与保护又有着怎样的争论?


与古为新


从公元 321年到1986年,波及赵州的较大规模地震就达到了25次之多,而每一次的化险为夷,除了建设时的智慧,后世修缮至关重要。

- 古代石桥部分修缮记录 -

自隋代建成后,一千多年间赵州桥历经风霜雨雪,天灾兵燹无数,已知的记录就有不少:

刘超然《新修石桥记》 载:唐贞元八年( 792 年)修缮, 北面金刚墙为洪水冲,桥台及小 拱受损。

《宋史》僧怀丙记载,宋治平三年 1066 年)修 缮, 因铁榫被凿取盗掘,拱券出现了倾斜现象 “计千夫不能正 ”,真定僧人怀丙不役众工 “以术治 之”,使倾斜复原。

各时期修缮及颂碑-第一组

1563 年,孙大学《重修大石桥记》载: 石桥面不堪日久,车辙深不便行车, 乡绅募资重新铺设桥面。
1564 年,翟汝孝《重修大石仙桥》载: 修缮了栏槛柱脚、雕刻细部, 修缮后 “焕然维新改观矣”。
159 7 年,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载: 因桥下运柴船起火,桥面与腰铁皆受损, 故修复加固。

各时期修缮及颂碑- 第二组

1563 年对拱石和 腰铁进行修缮,至 1597 年才修理完成,历时三十余年。
明末(约 1643 年) 桥西侧外五道拱券坍塌, 乾隆年间( 1736 -1795 年)修复。
石料上的的鑽文显示, 东侧外三道拱券也在乾隆年间坍塌。
清代不只一次修理过,道光元年( 1821 年),由州守和当地士绅王元治合力也曾募资修葺。

各时期修缮及颂碑- 第三组

由此可见赵州桥的修缮原因除了天灾人祸, 主要是使用造成的耗损。

东侧北端修缮前残损情况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建国后的修缮则为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中国政府拨款于 1955 1958 年对赵州桥进行大修

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复修缮赵县石桥案》

这次修缮是问题解决最为彻底的一次,也 是修缮争议最大的一次。

- 修缮前残损情况 -

建国初期修缮前,安济桥桥体扭曲,损毁严重,原 28 道券东侧 3 道坍塌,内侧 2道已开裂外倾,而西侧 5 道券为清代重砌, 仅可能有 20 道券为隋代原物。

主券旧石保留情况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券石多处风化、酥碱, 4 道小券残损风化严重,南桥墩西侧石块挤出,墩石风化更严重。

小券残损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桥面西侧石栏为清代补配,雕刻粗陋,东侧石栏为砖砌外抹水泥砂浆, 桥面为后期为行车而加铺。

赵州桥北桥台东侧残损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1935 年《重修赵县大石桥计划大纲》中,梁思成先生提出: “修补方法,首先须将已崩倒之东面三券,及其次已倾斜之数券,恢复原位, 然后将各券之间加以联络,或用钢铁,或用钢骨水 泥。 石缝之间,全部用水泥灌满,使桥身成为一整体。 桥上所缺石栏等等,亦宜补加,以保障行人安全。”

梁思成先生考察赵州桥

- 1955修缮前论证 -

1952 5 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发了 《批复修缮赵县石桥案》,安济桥修缮工程启动。

1952 11 月《赵县安济桥勘察》提出修缮方针: “以 极力保持桥的外观 为主旨, 风化残毁过甚石块需更换新石, 东侧大券及小券倒塌三道单券须扶起,按原式加铁榫重砌……东侧开裂欲坠之大小券石二道,须重新安砌, 俱按原式用铁活。 大小券石既是用二十八道单券组成, 则在券背上必须加固使成一整体。 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伤大券石的方法即是 在石券背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钢骨水泥的伏券, 不过要多加几道伸缩缝。”

1952年12月安济桥现场勘察人员留影

即确保外貌不变的前提下,补配券石、更换破损石料, 在伏石 补入钢筋混凝土以保证联结。

刘敦桢先生又建议石料需保证质地坚硬无筋纹, 颜色须与原券石 一致,且桥面石缝处浇灌柏油沥青用以添加防水层。

铺沥青和亚麻布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1953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提出的主拱拱石残破不是十分严重, 可采用“压力灌浆”方法注入水泥砂浆 加固。

- “修旧如旧” 逻辑争论 -

1954 6 月,就修缮方案的讨论,却 有不同意见。孔庆普先生《中国古桥结构考察》一书中的回忆主要观点有:

一,“整旧如旧”指添加的新石料需要做旧,使得古桥大修后依然像一座千年古桥。
二, 整旧如旧”是修理过程中要保持古建的原结构、原形式,整旧如旧并非做旧。
三,古代建筑修缮工程,讲究历史的纪实性和可读性,在古代桥梁修理工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个精神。
四,公路专家认为从长远考虑,旧石件尽量更换,新石件不进行作旧处理,但是总体上保持古桥的原样即可

1955 1 月, “全部重新修砌复原”和“现状保存” 两种意见已经成为争论焦点,因为支持“现状保存”的专家认为重新修砌等于重新造桥,违反古建筑保护原则。

1934年10月 安济桥实测

但如何对残损部分修补加固,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难题,且实际施工时, 仍需依靠有经验的公路桥梁施工队去解决。

在争论之后,综合各方观点,确定 “以现状加固为主,予以适当的整理,尽可能地恢复原状,暂不全部重拆重砌”。

赵州桥修缮施工架设木架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 1955-1958年修缮实施 -

栏板修缮在上述文章中已提及,不再赘述。我们主要看桥体本身修缮替换补强了什么构件。

一,主券东侧两 道残拱拆除,并连同塌毁的三道由新石料复原五道,西侧保留原貌,主券上用压力灌浆法加固。

主券新拱石安装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二,西侧伏石看残损程度修补拆砌,东侧按西侧伏石复原,伏石之间用 140 号钢筋混凝土浇筑与伏石同厚盖板。

铺设主券上钢筋网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三,小券券石残损严重,无法再用,几乎全部更换,新石料依原做法砌筑,伏石之间同样用 钢筋混凝土浇筑盖板。

盖板浇筑混凝土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四,拆除西面侧墙,以 80 号水泥砂浆砌筑复原,尽量使用旧石,修复已无存的东面侧墙。
五,拱腔部分以 90 号素混凝土加 20% 的块石作为填料,加铺亚麻布及沥青防水层,修复加固金刚墙砌筑雁翅泊岸。
六,仰天石、桥面石、栏杆全部换新石料。

安装仰天石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1956 11 月,安济桥修缮完成。

最终桥体只有 23 道原拱券保留, 18 道为隋代石料,西侧 5 道为清代石料。


修缮工程已过去七十年,但修缮争议仍在。 如今参观时,仍旧会感慨赵州桥“太新了”

新打磨装配的桥面石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但事实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发展和局 限, 今时今日之思想不可用于曾经,故而评价也需客观看待时间节点。

文化部邀请专家检查赵州桥等古建修缮工程并召开座谈会

建国初期经济尚在恢复,有着文物修缮的经济和思想特殊性,且我国在 1950 年代还未广泛使用高分子聚合材料粘接, 不论是用旧石还是贴面,都需要先考虑桥梁构件需要承重的现实。

赵州桥修缮工程竣工
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回顾

只能说万事万物兴衰自有定数, 比起消失在历史中那些宏伟古建而言,赵州桥已然万幸。

- 赵州桥的影响发展 -

后世拱桥受赵州桥影响很大,最近的例子当属赵县西门外清水河上的 永通桥。

赵县西门永通桥

此桥建于中唐以前,仅桥体为金代重修,结构与安济桥很像。不仅也是大拱之上置有四小拱,大拱纵向并联砌筑,而且就连矢跨比也为1:5,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这座同样重要的拱桥。

梁思成绘 赵县永通桥

安国的 伍仁桥, 石质五孔联孔,其铁件联结的设计和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处。

安国伍仁桥@滹沱河畔是故乡

安济桥@小·吉普车


献县 单桥, 五孔四门采用不对称的设计,南侧拱券较北侧为大,以满足河道在此转向之需。

邯郸永年区的明代 弘济桥 横跨于滏阳河,外形极似赵州桥。

邯郸弘济桥 摄影:黑敀

就这样,安济桥如同 一颗石子,建成之时落入湖中,它开创性的技术如涟漪 向四周扩散, 大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受到它启发的桥梁。

有多少光阴刻进了赵州桥的车辙中,曾经如飞虹般横跨于洨河之上的赵州桥 成了一个 古代营造技艺的符号。

梁思成绘 赵县安济桥立面图

很多建筑如今的作用早已不同于建造之初,在最初设计的功能终止之后, 其文物价值和美学意义犹在, 所谓文物保护在于汲古涵今,正是如此。

赵州桥题名

旧券与修缮新石料


- 中西方拱券对比 -

赵州桥的盛名远播,既在于它能代表彼时的营造技艺之巅, 离不开它的美学内核。

赵州桥

在时间上,赵州桥也是名副其实的古代东方石构建筑天花板,其蕴含的营造理念和大陆彼端的万神殿可谓殊途同归。


梁思成先生曾将 赵州桥 万神殿 圣索菲亚大教 作比,二者皆是凭借着巨大穹顶而闻名, 万神殿建于一 世纪初,顶径约 42.5 公尺,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六世纪上半叶,顶径约为 32.6 公尺。

罗马万神殿

圣索菲亚大教堂


赵州桥建于六世纪末,其净跨度虽小于前两者,但其主券为弧券, 倘若将其补整,则跨度会达到 5 5.4 公尺, 当为古代排前列的大券。


且东方建筑多采用木构,强调自然环境之和谐共生,神权至上的高耸“教堂”并不是东方建筑文化核心, 与自然共生之美,才是东方的精神内核。

洨河汤汤,一抹飞虹横跨其上,千年之中,往来的车马行人熙熙攘攘,那抹飞虹渐渐地近了,行至桥上,两侧石板上雕着的游龙饕餮,给观赏的人们带去了别样的视觉体验。


盛景犹在,工学与美学在此邂逅,即使跨越千秋,用今人视角去审视,也依然会被其气度所震撼,那是粗犷与玲珑的绝妙融合。

但正如那艘西方的 “忒修斯 之船 (The Ship of Theseus) ”, 不断更换零部件的船体还是原来那艘船吗?这是自古都在争辩的哲学问题。

那么这座东方 的“赵州桥”
又是否是曾经的那座古桥呢?
今人不见古时
今月曾经照古人,
桥亦如此。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史》

2.《赵县志》1993

3.《桥梁史话》

4.《桥梁漫笔》

5.1952-1958年赵县安济桥修缮工程 回顾 顾军

6.趙县安济桥勘查记 梁思成
7.赵州桥修复工程竣工 李全庆
8.赵州桥净跨径 考析 林树涵
9.赵州桥建造年代辨正 林树涵
10.在参加趙縣安济桥修繕工程中的幾點体会 郭瑞恒
11. 中国石拱桥


-END-

文字编辑丨河明威
整理修改丨禹涵
制图编辑丨倩雯 禹涵
建模渲染丨禹涵

图片来源于:莎萝蔓蛇 黑敀 往月明 禹涵
《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藏旧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用研究社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真的很悠闲吗?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这部冷门高分纪录片绝了
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这高级感我慕了!
时隔五十年,龙门石窟再修复!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图片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 了解热门展讯 👇 👇 👇

图片

图片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 “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视频号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