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闽南日报  ·  太离谱!漳州一对夫妻,双双被拘! ·  昨天  
新华网  ·  他走了,年仅19岁…… ·  昨天  
新华社  ·  定日,我们和你在一起! ·  昨天  
人民日报  ·  争分夺秒,全力搜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拿奖励才去看父母,你老了会打算去养老院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6 17:42

正文

12月4日有媒体报道“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制度推出后,子女探望父母的次数暴涨。


你愿意去养老机构吗?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能中国大多数子女和父母对养老院这类机构都存在着排斥心理。直到被“现实”所逼才会选择机构养老,比如那些失能老人。最近中国之声就针对失能老人走失问题推出了特别策划《爸,妈,回家吧!》系列报道。




面对突如其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国式养老的问题与困境猝不及防的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增长速度和比重我国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现在的主要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国内的机构养老所占比例较低,其中既有民营也有公办。对于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而言,如“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失能老人”,机构养老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我国机构养老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机构养老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强调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责任,逐步打破政府垄断社会福利的局面,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来,丰富了养老机构的类型。




2015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显示,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了48%;而民政部2016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51%)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还有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赚钱的只有不足9%。


为什么选择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专业性较强,服务和环境设施都比较好,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来说,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而且对减轻子女负担,维护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有着重要作用。


机构养老“水土不服”?


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我国养老机构特有的一些问题。


*养老机构发展体系不完善。养老机构公办、民办双轨运行,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被挤占。




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极其不协调的现象,公办养老机构大都沦为有身份、有级别政府退休公务员的“福利”,公办养老院面临着“一床难求”的窘境,一般普通民众根本不可企及,真正需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有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人陷入无老可养的“被遗弃”状态。


但是截至目前,对于养老机构规范管理,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养老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等,地方标准如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规范》、上海市《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等。


*养老机构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尤其是护理人员十分缺乏。


当前护工群体主要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专业度不足。而我国护工专业也仅开设三五年时间,面临招生困难、师资不足、教材缺失、认可度低等问题。




尽管各类养老护理人员的绝对数量奇缺,但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却始终较低,并没有体现“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准则,人们从事养老护理的意愿不高,合格持证的养老护理人员流失严重。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缺口高达1000万;就在这不到30万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占到一半以上,高中以下学历占到七成。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素质迫在眉睫。


*机构养老服务建设“极端化”


市场上处于两端的豪华型养老机构和设施简陋的养老机构较多,真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中档养老机构所占份额较低,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倾向于中高端养老;中低端养老的大量缺乏使不少经济条件匮乏的老人无缘养老机构。




我国普通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在每月5000元以下,而那些具备医疗服务及其他养老设施的高端养老院,动辄月费在万元以上且很多采用预交押金的方式,这种养老机构从定位之初就将绝大部分普通受众群体排除在外。


*老人和子女缺乏养老思想观念。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儿防老”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普遍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而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多数也是出于现实“无奈”。要么是子女工作太忙,要么是“居家养老”风险太大。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的教授刘继同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居家养老,如果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孩子们往往会被别人指指点点,可是居家养老,特别是当老人罹患重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时,常常会变成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老龄化汹涌来袭的今天,中国在养老制度建设方面须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道路。”


“对症下药”?中国式养老道路怎么走




*事实上国家政策从“十二五”时期的“支撑”,到“十三五”时期的“补充”,机构养老尽管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遭遇了“降级”。但是机构养老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




机构养老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外,从“支撑”到“补充”,顺应了中国人居家养老的文化传统,也与中国未来养老的新方向相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机构养老的角色与使命。在大多依靠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作为有效补充,能够对高龄、失能、“三无”等特殊老人群体起到托底的作用。


*在这种大环境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开始在各地进行“试水”。即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


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国情不能忘!


*一些专家们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养老模式上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上海老年乐园董事长王振则认为,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养老模式。建设养老院并不能完全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发愁没房子住,而中国的老年人可不缺房子住,他们缺的是健康护理和关怀。如果盖的养老院基础设施还很差,安全隐患又多,那就更容易引发社会不满。”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不少企业开始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如北京万科正尝试与政府、医疗机构合力打造养老项目。保险公司等企业力量,也在积极探索养老机构的盈利路径。截至2016年6月底,万科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成都等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已经开业运营了超过30个养老项目。




我国的养老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合力“摸索”前进。每个人都有进入老年生活的一天,目前来说机构养老是一种有效的养老方式。尽管有些“水土不服”,“对症下药”即可。


编辑:武司宇

微信编辑:周文超

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中国网、21世纪经济报道、搜狐网、经济参考报、《老龄科学研究》2015第三卷第8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