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养老周刊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檫木终于开启了这个春天 ·  2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最北、又冷又偏的小城漠河,如今“不等闲” ·  2 天前  
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最北、又冷又偏的小城漠河,如今“不等闲” ·  2 天前  
植物星球  ·  大S的命运,原来早就有人预言了! ·  3 天前  
植物星球  ·  发现了狗牙蜡梅之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养老周刊

国务院动手了!重大决策利好社区养老,未来三年5大趋势必须把握(深度解读)

中国养老周刊  · 公众号  ·  · 2019-05-30 17:57

正文


编辑:万仁涛

本文字数4524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点击左上角蓝字,获取独家实用干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5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

消息一出,老龄产业界 “一片哗然”——国家终于对社区养老这一最符合国人养老习惯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动手了,而且是在操作层面! 因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几项措施,直指社区养老服务的“痛点”,不得不令人振奋和期待。

实际上,加上这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措施,自今年以来,在国务院层面上已经有三次重大决策涉及到居家养老,而且这三次重大决策都有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同时就未来三年的居家养老发展趋势做出五大判断,供各位参阅。

关于社区养老的 3次重大决策

第一次是在今年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做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上。

总理 3月 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 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 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第二次是 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 2019〕5号)

意见 提出 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扶持政策。

同时要 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组织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红十字会等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探索 “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

第三次就是 5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了。

会议确定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 四项 措施:

一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 对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等补上养老设施欠账。新建小区按规定建设的养老设施移交政府后,要无偿或低偿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对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腾退的用地、用房,适宜的要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服务。

二是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鼓励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在房租、用水用电价格上给予政策优惠。依托 “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

三是按规定以财政补贴等方式, 支持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这方面培养规模,加快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

四是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出结构, 相关资金更多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费用。

另外还有个“大红包”——税费优惠!

会议决定加大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政策优惠。 从今年 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同时,研究完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进一步支持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员工制家政企业免征增值税范围。

当前发展社区养老的难点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要求。

在宏观方面,无论是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国际发展实践经验,亦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状况,都决定了机构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在微观方面,无论是传统文化观念,还是生活习惯,老年人都更倾向于选择在自己家中养老。在上述背景下,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顺应老年人需求选择、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选择。

2015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快车道。一些省市纷纷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对当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发展模式作出详细规定,助推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同时,政府的相关资金投入,也从之前更多支持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转为大力扶持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上来。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上述发展,但整体而言,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 方面问题。

一是提供的服务供给同需求之间不完全匹配。 当前很多居民有需要的服务,尚没有出现供给,或者供给质量达不到居民要求,导致需求无法释放。

二是部分老年居民购买能力不足。 购买能力不足,既有部分老年居民收入依然偏低的影响,也有当前老年人崇尚节约、不愿消费的原因。

三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特性认识有待深化。 近些年不少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企业和机构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对这一行业的发展特性认识不足,简单套用其他行业发展模式的结果。

四是医养结合有待落实。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各类需求中,最亟待发展的服务是医疗类护理照料。相比机构提供医疗照料,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的医疗照料牵涉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这也导致了当前虽需求巨大但供给远不发达的现状。

五是农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薄弱。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亟待破题。

作为一项刚刚完成初始布局的行业,未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在来自个人、家庭、政府、企业、社区各方的合力推动下,进行扩量提质,实现向新发展阶段的跨越。首先,政府需要继续加大支持、引导和规范,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其次,提升作为服务主体的企业 /机构的自身发展能力。第三,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第四,个人和家庭的养老责任也不可忽视。

因此,未来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老龄产业从业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五个判断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要求。在宏观方面,无论是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国际发展实践经验,亦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状况,都决定了机构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在微观方面,无论是传统文化观念,还是生活习惯,老年人都更倾向于选择在自己家中养老。在上述背景下,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顺应老年人需求选择、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选择。

今年以来,国务院通过不同方式极力发展促进社区养老,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声支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 新时期,把握住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内涵特征、服务对象、商业模式和产业范围等,才能将总理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落地落实。

由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李璐 老师 提出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五个判断 我觉得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 社区养老服务业面向全体老年人,但重点解决高龄失能和慢性病老年人需求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下沉到社区的资源非常多。目前城乡社区普遍具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能够满足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等需求;还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文体休闲、棋牌阅览、日间照料等各种功能。 所以,社区对全体老年人尤其是健康老年人而言,是基本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社区服务要包含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这个定位仍然要延续。

此外,有些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只能局限于社区范围内,社区养老服务要重点满足特定老年人的需求。一是 4000多万失能老人,需要依托社区的居家长期照料;二是约1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的慢性病老人,需要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非常迫切,失能、带病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护理型社区养老服务存在刚性需求,对专业服务具有强大的消费需求,所以社区的专业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功能亟需加强。

2. 增强社区在居家和机构之间的专业化照护衔接功能

为了使社区养老服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今后还需要加强社区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融合衔接功能,实现一种日常居家养老,活动休闲在社区,同时病后、术后的康复过渡和出院支持在社区,失能失智老人入住专业护理机构,康复护理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回社区甚至居家的模式,即 “日常在居家和社区,病后术后回社区;失能失智住机构,护理到位后回社区”的循环模式。

这就需要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短期康复护理和出院支持的功能,做好居家和机构养老之间的衔接模式。上海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包含三种功能:日间照料、短期( 2周-3个月)托管、长期照料,辐射周边老年人,这种模式与需求的对接非常紧密。

3. 加强社区养老的配套产业体系建设

大口径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包含了社区周边养老服务的相关配套产业,其中包括:

一是家政服务业。 2017年,全国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4400亿,从业人员规模约2800万人。由于家政服务业在需求对象、服务形式、人员结构等方面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具有较大交叉,所以两种产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是康复辅具等老年用品产业。我国康复辅具市场尤其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康复器具配备和家庭使用的康复器具、医疗器械等消费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老年生活用品、智能化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可穿戴、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能够增强或替代某些功能的产品需求猛增。但目前相关产品生产、租售市场还亟待开发,如果在社区配置康复辅具租售实体店,能够极大缓解需求无处解决的问题,也能够有效拉动产品消费。

三是人员培训。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社区则是养老服务人员实训的优良基地,可以采取校社对接的模式,借助现有的社区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实训和配备能力,使社区兼具人员培训产业和吸纳人员就业的双重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