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提醒我公众号已经快一个月没有更新新文章了,我在屏幕前愣了很久,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
在过去一个月我的研究状态一直非常的低迷,似乎怎样都无法再从更多的投研工作中获得快乐。而这段时期又恰好是所谓“宏观研究”处于舆论中心的一个月,一些朋友让我点评这个点评那个,
可我实在是对各色各样的所谓宏大叙事提不起什么兴致了,技术细节的内容智堡已经做了太多,也让我心生厌倦。
出于避世的目的,我去了一些高校做分享课,也找了北上广深杭港的诸多好友交流,
寄望于空间的转换可以带来一些思维的转变
。
有趣的是
,在校内我确实感到自己的困顿感被纾解了很多,感谢所有来聆听我授课的学生。
境内
无论跑到哪个城市,朋友们还是最热衷于和我交流境内924以来的政策转向问题。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抛弃了最初的幻想,回到了一条更为中正的心态上,也就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
对于政策,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
-
传统/常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不用担心流动性陷阱,根本问题在于降息的力度
不够大、不够快也不够坚决
,息差不是保出来的而是
拓
出来的,汇率压力也是如此。
-
财政支持的关键
在于“久期”
,诸如消费补贴之类的政策当然有用,但你不可能每天购买耐用品。如果财政不致力于
结构性地(甚至一次性地)
改善私人部门的长期资产负债表,那么……
-
就要选择走地产、基建和外需的
老路
,因为你
没得选
,增长的回落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名义债务压力。
这些东西我
一年多前已经写过了
,现在看起来货币当局的行动确实有所加速,且行动的方式看起来也更加系统一些,但很遗憾,
我认为这还不够
,5年的LPR 3.6%,我真的不理解再降100个有什么难的。
很多境内投资者一口咬死扩大赤字率和动不动十万亿级的财政支出才可以起到经济拖底的作用,这我同意,机制上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可单单就货币政策而言
其本身就真的那么不堪大用吗?
如果真是如此,那恐怕货币银行学的教科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Trump胜选后纳斯达克已经突破了2万点,我给大家描绘下美元资产投资者的典型画像:
一位美股投资者眉头紧锁地向米抠君发问:“这些东西怎么TM这么贵?是不是得轮动到IWM?PLTR是干什么的?核能又在炒什么?美国医药股是不是寄了?明年有什么重大宏观风险没有?QT该结束了吧?二次通胀风险高吗?”
在一通连环炮以后,米抠君刚要开口说话,对方打开了自己的投资软件,
面对着新高的TSLA露出了完全不在意任何事情的笑容
。
(10Y美债4.4%-4.5%)美债投资者:“能不能干?”
(10Y美债3.6%-3.7%)美债投资者:“能不能回5%?”
本人是个很识趣的人,过去两年美股做多思路和美债区间思路的投资者根本不需要我提供什么建议,这种时候看流动性的就闭嘴就好了。那么未来要是有大的系统性风险呢?这种时候神仙难救,干研究的也就提供些情绪价值。
有关中债,实际上我在今年年中开始就已经开始比较谨慎回避超长期了,主要还是2019年奥地利超长期国债的历史记忆在作祟,说来
11月初线下活动碰到郁总确实被绝对坚定的多头思路给感染了一些,但我实在难以想象新兴经济体的长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5%的场景
;
人民币的话我认为去做新低的意义太小了,反而是往升
值做会有更大的遐想空间,我有这种想法还是2017年Trump trade完全失
算的历史记忆在作祟。
图:2020疫情年固然难忘,但2019年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