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春节期间,三峡枢纽货运量迎来“开门红” ·  17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线性菲涅尔”光热储能电站的追光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管住中介,能管住房价吗 | 陈兴杰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1-05-28 22:17

正文


最近,一张“史上最贵的榴莲香蕉”图片火了。深圳一家房产中介用榴莲和香蕉代替货币计算单位,一个榴莲代表1000万元,一根香蕉代表100万元,对外发布二手房价。
中介用“暗语”发布价格,是因为春节前深圳实施二手房成交参考价。业主发布房价高于参考价,会被敦促“合理调整”;中介发布房价高于参考价,会被删除甚至视为炒房给予处罚。
短期内,深圳二手房价格信息失真了。人们不知房价是涨是跌,只得道听途说,从微信群和媒体信息里猜测。人们看到“榴莲香蕉图”时,大概就能猜到:深圳的真实房价大概还在涨,至少不像参考价规定的那么低——否则中介何必搞“看图说话”的猜谜游戏呢?
价格是管不住的。深圳实施二手房参考价初期,很多深圳市民就以各种巧妙方式绕了过去,比如将房子和“八骏名画”、百万家具捆绑出售。交易者有无数手段实现市价交易,政府根本没法管到细处。只不过这样一折腾,房产交易变困难,深圳房价上涨的势头,暂时被按了下来。

市民买房变得容易吗?我看并没有。若以政府定的参考价买房,则无房可买;想要高价买房,却不知向何处找。我很纳闷,那些欢呼“房价被管住”的人,到底是怎么想呢?把温度计摔断,温度就会停止上升吗?
价格管制人类最古老的经济管制现象。它源于人性之恶:嫉妒和愤怒。价格上涨使购买者付出的成本增加,有人心生不满,他们认为是卖家的贪婪损害自己的利益。随着不满累积,愤怒的买家希望有人站出来,阻止涨价。于是政府顺应民意,出台管制。
因此,大部分价格管制发生在民众利益切身相关的领域,比如粮食、药品、住房、房租。民众希望价格在自己承受的范围之内,至于控制价格的一系列后果,则很少人关心。事实上和所有事与愿违的政策相似,价格管制都以失败告终。
价格是买家和卖家博弈的产物,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信号。政府冻结价格,会令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短缺更加严重,持续时间变长。诚然,会有一些幸运儿以官方低价买到商品,但他所付出的成本,除了看得见的钞票,还包括排队、等待、托关系等。
以钞票以外的成本体现真实价格,穷人更有胜算吗?我想不出哪一种规则体系下,穷人能占到便宜。房产这样的大宗财富,当价格不起作用,只能靠权力分配。政府设置复杂规则,把政策外的人排除在外。在研究规则漏洞、绕开限制这方面,富人有的是手段。
很多城市有廉租房、限价房这类政策优惠住房,政府的目标是:穷人能少花钱,也能住得起房子。于是,申请门槛规定了年收入、家庭住房数量、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这些很好规避——将自家房子挂在父母名下,将父母接来居住,让单位开低收入证明,或干脆找人顶替。
为了防范钻规则漏洞的行为,政府会制订更详尽的规则。这些规则总有漏洞可钻,舞弊经常发生,以权谋私普遍发生。时至今日,廉租房、公租房、两限房等政策优惠房小区,哪个不是停满私家汽车呢?有多少这样的小区,住的都是无房可住、租不起房的穷人呢?
更荒唐的是,很多价格管制打着为穷人着想的名义,却是给富人发福利。最典型的是深圳的新房限价。近几年深圳实行新房“限价”,政府给新出的楼盘定价。很多新房价格甚至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格。政策的目标,据说是要抑制新房价格上涨,让刚需购房者“上车”。
真正上车的“刚需”是什么样?以深圳华润城润玺一期花园为例,预售单价13万左右,但周边华润城润府三期的二手房价格,单价17万元以上。买上华润城润玺一期新房,按照政策持有五年再出售,每平米至少赚4万;以该最小面积的99平米算,总收益近400万元。
买一套这样的房子,需提供400多万首付,每月承担将5万元月供,购入资产价值超过1200万。买这种房子的“刚需”,是什么层次的“刚需”?很多有钱人想买,没有资质,于是花钱找“无房户”代持,一个名额能炒到几十万。给开发商的“茶水费”,也高达几十万。
从任何意义看,这样的“限价房”,都是政策给有钱人发福利。这个“投资机会”稳赚不赔倍受投资者追逐,业内称为“打新”。很多穷人支持深圳新房限价,幻想自己某一天也能上车,殊不知这样的限价对穷人有害无益。
对新房限价,开发商的利润减少,就无力拍地建设新房。政府缺乏高地价刺激,倾向于减少拍地;住房供给乏力,房价想跌都难。新房限价的结果是,有钱的购房者享受打折房子,政府获得“重视民生”的美名,穷人独享苦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