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同时发声! ·  4 天前  
底线思维  ·  接触政策已经失效,美国还想重塑中国? ·  4 天前  
学习大国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北方经济大省的两抹色彩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11-01 18:30

主要观点总结

山东交出亮眼答卷,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为71981亿元,同比增长5.6%。国务院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战略眼光和系统布局。山东在碳减排、调结构方面走在前列,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山东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转型,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山东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同时,山东的海洋经济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山东前三季度生产总值的亮眼表现

山东的生产总值实现了稳健的增长,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均有增长,这得益于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努力。

关键观点2: 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战略眼光和系统布局

山东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过程中,展现出系统的布局和战略眼光,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走在前列。

关键观点3: 山东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积极转型

山东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亿吨。

关键观点4: 山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海洋经济的显著发展

山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同时,海洋经济取得显著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和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均表现优异。


正文

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今年前三季度,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为719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31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7914亿元,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9336亿元,同比增长4.9%。

这个成绩,着实来之不易。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此为新起点,两年多来,山东可以说是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化压力为动力,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进阶。

在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先行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山东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眼光和系统布局,经济大省凤凰涅槃的信心和决心、胆略和智慧,藏不住,也遮不住。

两抹色彩——向绿而行,挺进深蓝,两道彰显新时代主题的发展之光,将山东映照得更“亮”。

已是更“绿”的山东——

肩负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的山东,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在碳减排、调结构,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坚定走在前。

这场攻坚战怎么打?山东有着清晰的作战图:

近年来,山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一系列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山东各地深入展开。

山东把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转型作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从一组数字里,可以看到山东的转型有多快:

光伏累计装机6353.7万千瓦,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规模达521.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省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意味着山东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亿吨。

大象转身,既要求快,更要求稳。山东在“转”上是下足了功夫。山东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如何向低碳化高端化转型发展,是个必答题,也是大难题。

近年来,山东坚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发掘利用好本省优势,陆续推出多项政策指引,助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从《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到“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双万工程的实施,山东把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主攻方向,“一业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助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是山东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既要破,更要立,山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不断在更多新赛道、新领域塑成新优势。

今年1—8月,山东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5%,“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8.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8.0%。对此,山东社科院的专家评价说,这些数据说明,山东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发展质效在稳步提升。

一幅缀满绿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画卷正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

山东PM2.5浓度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改善,首次进入“30”时代;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六成;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升幅全国第一,历史性消除Ⅴ类水体……

山东,因为更绿而更美。

已是更“蓝”的山东——

黄海之滨,碧波荡漾。位于日照市东港区灯塔滨海景区南侧的海龙湾,今年8月对外开放后,成为游客和市民在日照滨海旅游的新地标。

这里是我国第一个“退港还海”的港口岸线修复整治工程,项目投资6.1亿元,原来的“黑煤场”变成了现在的“金沙滩”。近年来通过治理和修复,这里的海洋环境、生物资源显著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海龟、白海豚等以前难以见到的海洋生物频繁出现。

海龙湾,诠释的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内涵,谱写的也是蓝色经济的乐章。

坐拥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作为海洋大省,山东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把海洋发展的比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攻势。

浑厚的蓝色动能在这里涌动,浓厚的蓝色成为山东发展敦实的压舱石。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青岛海上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如何真正把海洋经济比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手握好牌的山东,把牌打出精彩,组合拳频出:

持续深耕“港口、产业、生态”三篇文章,以港口为支点,撬动海洋经济的全局发展;以产业升级为引擎,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系列举措,激活了山东海洋经济的巨大潜能,山东在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渔盐之邦,到如今引领潮流的海洋经济强省,山东,以经略海洋的实干担当,奏响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蓝色交响乐。

山东,因为更蓝而更强。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