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未见其面,深受其恩 ·  18 小时前  
今晚报  ·  过年书|冯骥才:年夜思 ·  3 天前  
今晚报  ·  过年书|冯骥才:年夜思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一个人的底层逻辑,就是他的命运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31 20: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社交、工作、成长和经营家庭的底层逻辑,阐述了一个人如果能遵循这些逻辑,就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文章通过多个实例来支持这些观点,包括阿城与朋友的交往、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的工作态度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交的底层逻辑是利他主义,提供价值吸引他人。

阿城与刘小东、刘奋斗等人的交往展示了社交中利他主义的重要性。当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时,就能吸引别人围绕在你周围,建立稳固的关系网。

关键观点2: 工作的底层逻辑是老板思维,以主人翁心态对待工作。

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的工作态度以及米哈里提到的里柯的例子都说明了老板思维的重要性。当抱着老板的思维工作时,自身的能力会提升,视野格局也会有质的变化。

关键观点3: 成长的底层逻辑是追求内啡肽,远离多巴胺,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成长。

张一鸣的成功以及罗翔的话都强调了追求内啡肽的重要性。那些让你一时爽的东西最终会让你痛,而追求内啡肽能让你真正成长。

关键观点4: 经营家庭的底层逻辑是善待家人,让温暖的能量在家庭成员之间流动。

钱学森和蒋英的家庭、陈晓卿的家庭都展示了经营家庭的底层逻辑。只有善待家人,才能在家庭之间形成温暖的氛围。


正文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经营好了家,也就经营好了后半生。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 朗读音频


作家粥左罗说:“一个人的底层逻辑有多强大,那么他的能力就有多强,成就就有多大。”
有些人捉摸不透社会的规则,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也仍然困于底层。

有一些人却能一眼看透本质,该如何做人,该怎么行事,心底都门清,自然能拿到想要的结果。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底层逻辑中,窥见他的命运。
01

社交的底层逻辑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说,世上最紧密且最长久的关系,是泥土和树苗的关系。
树苗得到泥土的滋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泥土吸收腐化的落叶,从而愈加肥沃。
好的社交关系同样也是如此。
一个人若是自私自利,只顾利己,无论是谁都会敬而远之。
如果你有成人之美之心,有利他之举,别人也会愿意靠近你、结交你。
阿城圈子极广、好友众多,在影视界、书画圈、古玩圈都有各种关系。
原因就在于他对朋友极为仗义,可以锦上添花,也可以雪中送炭。
有一次,画家刘小东画完了两幅大作品《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要办一个展览,去找阿城帮他写一点东西,阿城说试试吧。
结果,没过多久,阿城就拿出了十万字的文章给他,把整个三峡的历史讲了一遍。

刘小东说,阿城是我生活中大哥的形象,我很感谢身边有这样的朋友。

后来,刘小东办了个“你的朋友”的画展,特地画了一幅阿城的肖像画,以示对这段感情的看重。
还有一次导演刘奋斗通过朋友结识了阿城,两人都爱聊天,持续见面,经常在一块吃饭。
后来,刘奋斗拍《绿帽子》,跟阿城开口,问能不能帮他来当监制。
阿城说,“你觉得用我的名字能帮到你,就用。”
后来刘奋斗又问阿城能不能帮忙联系焦雄屏,因为他知道阿城跟侯孝贤他们关系很好,阿城马上打了电话,焦雄屏就来做了制片人。

刘奋斗一直很感恩阿城对他的事业的帮助,并表示只要阿城需要,就随叫随到。
社交的底层逻辑,是利他。

一段关系的开始,关键就在于“价值提供”。
当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就能吸引别人围绕在你周围,织好身边的关系网。


02

工作的底层逻辑
清崎在书中写道:

“人之所以穷,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动。没有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一辈子也只能打工。”
有的人是打工思维:为别人干,多干不如少干,少干尽量别干;
有的人是老板思维:这也是我的事业,我是为自己的事业和使命而做。
老板思维就是工作的底层逻辑。
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刚进入公司时,和很多同事一样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
但不同于其他同事的是,他做事更踏实、更用心。
有一次,老板何享健要求大家去12个城市做市场调研。
很多同事嫌工作辛苦,报酬太低,跑几个城市就回来交差了。
只有方洪波坚持跑完了所有城市,并且对每一个城市都做了详细的调研。
何享健对方洪波的做事态度非常满意,觉得他办事靠谱,随后对他委以重任。
改变人生,从改变工作态度开始。
很多人只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觉得是为老板打工,为公司赚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恰恰是这种想法,让很多人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这也埋葬了他们的未来。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在里讲到了一个人物里柯。
里柯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每次组装一个单元,需要43秒,而他一天的工作,就是将这样的43秒重复600多次。
很多人因为枯燥无味而跳槽,但里柯留了下来。
因为有主人翁心态,他在组装零件时,只想着全力提高速度,不断刷新纪录,最终成为公司职业模范。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那份薪水,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磨砺增值自己。
如果你始终抱着为别人做牛做马的心态去工作,禁锢的是自己的成长。
而当抱着老板的思维工作,自身的能力会水涨船高,视野格局也会有质的变化。


03

成长的底层逻辑
在一次活动的晚宴上,蒋方舟与《冬泳》的作者班宇闲聊。
漫长的酒会上,看眼前衣香鬓影,蒋方舟感慨地说:“很难想象菲茨杰拉德每天参加这种聚会,还能搞创作。”
班宇也说:“要天天这样咣咣的,活着都费劲。”
事实上,不管是菲茨杰拉德还是他笔下的盖茨比,最后都在纸醉金迷里沉沦,毁了一生。
罗翔说过一句话:所有的爽都是瞬间的东西,人类真实的快乐是恒久的努力。
两种快乐的区别,其实也是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区别。
或是灯红酒绿,或是刷视频看小说,沉迷在低级快乐中,大脑皮层就会分泌多巴胺。
学一种技能、看一本名著、完成一个长远目标,一开始虽然痛苦,但最终迎接你的却是持久的回甘,这就是内啡肽。
人生是公平的。
那些让你一时爽的东西,最终一定让你痛,而那些让你痛的东西,才会让你真正成长。
张一鸣怎么成功的?
大学的时候,别人约会谈恋爱,他看书敲代码;别人打牌玩游戏,他看书敲代码。
他说: 为了避免平庸,一定要拒绝拉着你走向平庸的那些压力、诱惑。
所以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放纵,你却选择了克制;周围人都在摆烂,你却选择了奋斗。
那么日复一日,你自然能卓然出众。
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啡肽,你才能遇见想要的人生。

04

经营家庭的底层逻辑
2002年,钱学森先生已经卧床了,请夫人蒋英代替他去领个奖。
临出门时,蒋英开玩笑地对钱学森说:“我领来的这个钱归我,那奖给你。”
钱学森听完笑了一笑立马回复说:“这个好,‘钱’归你,‘蒋’归我。”
在这样有爱温馨的家庭里,儿子钱永刚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钱学森忙于事业,但钱永刚却说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父亲的言行给了他最基本的教育。

在央视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钱永刚如是说:“爸爸妈妈,我很感谢你们,让我在人生当中能够站得住。”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旺,这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底层逻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