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轰动一时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件吗?
海外留学5年的24岁男子汪某,凌晨时分在上海浦东机场,对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连砍、刺9刀!
视频中记录,毫无防备的母亲在儿子的砍杀下最终倒地,生命垂危。
在日本留学的汪某已经24岁,从未勤工俭学,
每月张口找母亲要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是拿不出钱,
他嫌弃母亲不能满足他的生活费需求,而拔刀相向。
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自己举刀相向的恶魔?
正是家长自己对孩子的无底线的溺爱、无底线的物质满足!
事实上,汪某留学这5年来的费用,
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元。
不仅费用,
母亲就连衣食住行样样都为儿子考虑周到,
好让儿子心无旁骛专心读书。
但也正因为母亲事事帮儿子解决,导致24岁的汪某仍像个孩子一样,依赖母亲生活。
明明已经24岁的他,完全可以靠自己双手生活,现在却变成笼中之鸟,天天等母亲喂,还觉得母亲就该一直喂他。
这种从不教孩子独立的“宠爱”,是最为残忍的。
卢梭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父母的溺爱,不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让他把天性里面的恶发挥到极致,还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多少父母对孩子这样“疼爱”,却把孩子推向深渊。
做父母的永远操心,永远担心,永远不放心。
看到孩子做事拖拉、乱丢东西、房间乱七八糟,觉得孩子做不来或者孩子自己做又慢又麻烦,就忍不住帮他收拾了,大事小事一步到位。
殊不知,爸妈的“忍不住”,正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障碍。
一位教育学者在一所学校演讲时问:
“如果你能帮孩子一辈子,那就别忍。
问题是,你能吗?
”
家长们都沉默了。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父母如果把一切都安排好,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的话,让台下的亲人五味杂陈,泪流满面:
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
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个离家千里的学校,我才发现我什么都不会。
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
从小到大,董明珠没有用车接送过儿子一次,一直让他坐公交车自己回家。
有一天,董明珠等儿子回来吃饭,结果左等右等都不见儿子回家。
儿子到家后告诉董明珠,
原来他是为了等1元钱没有空调的车,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
所以她的儿子从小坚强而自立,就连高考时也是一个人做准备,自己带上常用药以防意外。
长大后,儿子说:
“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
虽然母亲家财万贯,但儿子却是从月薪五六千块的实习律师做起,开着一辆十万左右的小车,住的房子也是租来的。
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在面对风雨时,也能毫不畏惧,静待风平雨静,守得云开见月明。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说道:父母也要学习独立,享受自己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放开,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重要活动,接触现实社会;引导孩子承担责任,经历挫折,也领略成功的滋味,使孩子心灵复杂度与社会的复杂度逐渐匹配,最终锻炼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现在社会和学校给孩子们提供做事机会不多,再加上一些家长保护过度,结果孩子真正做事的机会非常少。这就需要家长去寻找与创造机会,比如,参加公益组织,假期实习或兼职,独自去探望祖辈亲人,这些是都是低成本试错途径,即使遇到困难也问题不大。如果等到上大学后,或者大学毕业后再来试错,成本就会大得多,很可能是一场“硬着陆”。
主持人吴淡如曾说过:“让孩子在错误中自我检讨,比自己口头说教的要强一百倍。孩子都有判断力,选择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错误中学会识别和自我纠正。”
爱好都有其附加值,有的爱好附加值高,如阅读写作令人心灵丰富,旅行令人见多识广;有的爱好附加值低,如打电子游戏、追网剧等。
才艺有很好的附加值,在测试天分,开阔视野,锻炼自律,培养终身自娱习惯方面很有好处。但我也见过许多才艺不错但心智特别幼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花了太多时间在单纯的才艺学习上,太少时间在做事和社交上。相比才艺,心智成熟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