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探索和优化,正为众多老人的幸福晚年提供坚实保障。
▲
市人大代表,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带着多项建议参会,其中就包括对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的建议——
-
健全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构建服务强度梯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
。
-
建立先付出后回馈的志愿服务机制,
逐步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调动志愿者的长期积极性。
-
完善管理制度,打通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活福利相互兑换的机制,
建设“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引入社区生活商业资源,对优秀志愿者予以免费的生活服务等奖励。
-
数字赋能志愿服务,实现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
通过技术赋能精准回应服务需求,帮助更多老年人享受数字时代红利,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助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
▲朝阳里社区志愿者团队
目前,
我国老年人存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健康问题。
统计学分析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群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合并患病率超过四成,且女性和独居老人的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
▲市人大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免疫细胞治疗中心主任王迎
市人大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免疫细胞治疗中心主任王迎长期关注老年人膳食营养水平的问题,根据她的调研,我市老年人日常饮食问题主要集中在:
三餐不规律、挑食偏食、饮食偏素、红肉摄入多、奶制品摄入少等,加上运动量不足,导致体脂偏高、内脏脂肪偏高、骨骼肌含量偏低等健康问题出现。
在调查中,
有55.5%的老年人希望配备社区食堂,70%的老年人希望日常得到营养师的专业指导。
对此,她建议——
改进 “大锅饭” 模式
按年龄与疾病分层分类优化老年供餐
近年来,我市针对老龄群体的服务日益多元,老年健康供餐,尤其是养老机构助餐,备受社会关注。
由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膳食营养需求差异大,普通助餐服务难以满足。
民盟天津市委会经充分调研发现,部分养老机构没有专业营养师,能提供半流质、流质食物的机构仅约六成。此外,
养老助餐企业营养供餐标准不统一,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的老人缺乏科学餐食引导,
老年群体饮食营养指导和健康宣传工作亟待加强 。
针对这一问题,民盟天津市委会建议——
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依据《国民营养计划(2017 - 2030 年)》和老年膳食指南,按年龄与疾病分层分类提供营养餐食服务。
细化养老机构餐食营养要求,改进 “大锅饭” 模式,依据老人健康状况、营养需求、用餐习惯及季节变化调整菜谱。
完善机构营养师培训与管理制度,加强与医疗机构营养科对接,
按低龄、中高龄、长寿老人的营养状况分层供食。
针对肾病、低嘌呤饮食等特殊需求,创新开发如全营养食谱、特色套餐等,解决老年群体个性化营养与康复问题。
强化食材质量与食品安全保障,完善营养供应链平台。
激励企业提升服务意识与专业化水平,拓展消费群体与商业模式,
如餐馆、快餐企业试点经营,构建多元消费场景。
实行挂牌与奖励机制,打造示范城市。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餐食。
优先引入实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餐饮企业运营老人家食堂,探索为低收入老人提供补贴或餐食券,改善其营养状况。
借养老机构、食堂、医疗机构及社区之力,普及营养知识,提升老人主动健康素养,推动社会参与营养改善行动。以 “全民营养周” 等为契机,传播科学理念。
街道社区打造特色营养助餐食堂,在专业指导下与社区联动,结合供餐开展膳食指导。
按老人不同生理、健康及心理状况分类宣传,低龄老人重膳食结构与慢病预防,中高龄老人聚焦营养素吸收与慢病控制,长寿老人关注营养补充与能量调整,增强宣传精准度。同时,对养老及集体供餐单位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培训,提升配餐服务水平。
民盟天津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
老年人在医院进行的体检结果往往难以直接应用于健身指导,而健身场所的锻炼数据也未能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导致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和针对性不足;“运动处方师”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滞后;“非医疗门诊”服务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民盟天津市委会建议加强我市老年人运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加速打造统一的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增强跨部门、领域的信息互通机制,达成医疗机构、健身场所、社区健康服务平台间的数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