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官方认证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山东相亲食物链:码农沦为底层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北京焦虑体质金融女征婚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86岁范大师北大携35岁新夫人公开露面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海淀妈妈的「炫富大赛」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女孩住酒店注意安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年度盘点·器械创新篇|CCI团队:2023年结构性心脏病器械研发年度盘点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24-03-12 08:00

正文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23年作为疫情之后完全放开的第一年,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医疗创新产业发展愈发重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作用下,数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医疗器械行业不断升级,产品创新迭代加快,同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医疗创新领域有望迎来新的变革。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但是中国的创新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恢复活力。2023年,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质量和数量实现双丰收,创新医疗器械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各类新技术、新理念、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现邀请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团队专家从结构性心脏病、冠脉领域、腔内影像、电生理、RDN、左心室辅助装置等领域开展年度盘点工作。


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SHD)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速的方向,随着SHD治疗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及推广,SHD这一概念逐步被公众所熟知。SHD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器械层出不穷,不断涌现。2023年SHD领域新器械研发依然亮眼,本文对此作一盘点,并对未来趋势做展望。


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器械


1. DurAVR THV仿生瓣膜


DurAVR THV仿生瓣膜由单片天然形状的组织制成,一体式瓣膜设计与天然主动脉瓣膜为相似,理论上可提供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和寿命。体外检测显示该瓣膜可以增加85%瓣叶对合,减少35%瓣叶的应力。使用DurAVRTM THV进行的FIM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该器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期可在一年内维持血流动力学性能,并恢复接近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1] 。2023年7月31日,首次报道称,成功用于瓣中瓣植入(ViV)手术。

图1.  DurAVR THV仿生瓣膜(TAVR瓣膜)

2. 体外聚焦超声震波技术

体外聚焦超声震波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无创性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的方法,一经面世就备受学术界关注,研究纳入了2019至2022年期间接受无创性超声治疗的40例严重症状性AS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危及生命或脑血管事件发生。6个月随访证实瓣膜功能改善,平均主动脉瓣面积增加10%,平均跨瓣压差降低7%, 96%患者NYHA评分改善或稳定,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评分改善了33% [2]

图2. 体外聚焦超声震波Valvosoft (Cardiawave, Levallois-Perret, France) FIM研究结果

3. TAVR辅助器械

TAVR辅助器械方面,国外推出了一款兼具起搏和压力检测功能的TAVR专用导丝SavvyWire,研究证实其效果良好,未来的应用值得期待 [3] 。ShortCut是一个用于切割人体瓣叶的器械,从而使TAVR术中冠状动脉闭塞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将手术操作难度大幅降低[4]。目前ShortCut已经获得FDA批准进行IDE研究。

图3. 具有起搏和压力监测功能的TAVR专用导丝

4. 多聚合物TAVR瓣膜

世界首个聚合物TAVR瓣膜TRISKELE(以心医疗)已于2022年7月完成首次植入手术之后完成10例的FIM研究,初步临床研究结果优秀 [5] 。该瓣膜采用聚合物作为瓣叶材料,有望提高更久的瓣膜耐久性。国内外也有其他多个公司在这一方向进行研究。

图4. 世界首个聚合物TAVR瓣膜TRISKELE

5. 用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的TAVR瓣膜

PAR的经股动脉途径TAVR器械的研发在我国成为新热点,并领先世界,包括HanChorValve、TF J -Valve 、TF JenaValve、PioneerValve、DOCS valve等五种器械,前四者已经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入组。国际上目前有TF JenaValve、TF J -Valve两款器械在临床试验中。ALIGN-AR的初步观察性结果表明,TF JenaValve对于单纯AR 且手术风险过高的患者,Jena Valve置换似乎是手术的安全有效替代方法 [6] 。2023年TCT大会上公布的ALIGN-AR的1年随访结果令人鼓舞,30天主要安全性终点发生率为26.7%,1年主要有效性终点发生率为7.8%。

图5. 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TF-TAVR器械

二、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

1. TEER 器械

目前国际上的TEER器械仍旧是MitraClip和PASCAL两个系统,MitraClip最新器械MitraClip G4 PASCAL和PASCAL ACE新一代器械已经应用数年。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两种器械效果优越,逐渐逼近外科手术。2023年,捍宇医疗二尖瓣夹系统ValveClamp和德晋医疗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DragonFly在国经获批上市,国内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国产化时代。国内研发的TEER器械,如NovoClasp(应脉医疗)、ValveClasp(捍宇医疗)、SQ-Krine(申淇医疗)、ValveClip(纽脉医疗)、Neonova(臻亿医疗)、Kokaclip(科凯医疗)、Jensclip(健世医疗)等,正在进行上市前临床研究,有望为TEER领域提供更多的选择。

图6.  国际上TEER 最新器械

2. TMVR 器械

目前TMVR器械处于一个平台期,暂时未出现更新的突破性器械。除了Intrepid和Tendnye 两个经心尖的TMVR器械的上市前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一个趋势是,TMVR往着经股的方向发展。新一代的Intrepid瓣膜采用经股静脉的植入,其早期可行性研究评估了中重度MR患者经股植入Intrepid瓣膜30天和1年的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31例(93.9%)患者成功植入, 1年全因死亡率为6.7%,所有患者均无/微量瓣周漏,91.7%的生存着NYHA功能分级为I/II,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持久的瓣膜功能,且较经心尖的TMVR瓣膜具有更低的一年死亡率[7]。目前Intrepid上市前临床试验Appollo研究基本使用经股途径Intrepid瓣膜。目前经股静脉的TMVR器械见图7。

图7. 经股的TMVR瓣膜

三、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

1.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TTVR)

EVOQUE三尖瓣瓣膜系统由镍钛合金自膨胀框架、瓣膜内环密封圈以及牛心包瓣叶组成,于2023年10月19日获得CE认证,用于对符合条件的三尖瓣反流(TR)患者进行经导管治疗。2022年11月,Topaz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首次被报道用于治疗重度功能性TR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2023年TCT会议上公布了Topaz TTVR系统早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随访30天时,2例患者死亡,91%患者TR降低至无/微量,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I/Ⅱ级。沛嘉医疗合作的美国inQB8公司研发的MonarQ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植入也成功完成人体植入。LuX-Valve Plus是LuX-Valve第二代产品,对输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为宁波健世医疗研发,目前已经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正在等待审批中。EVOQUE和Topaz采用经股静脉植入方法,和MonarQ和LuX-Valve Plus为经颈静脉。EVOQUE于2024年2月初获得FDA批准上市,这是FDA批准的第一款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的产品。TTVR出现较TMVR晚,但却弯道超车,首先获得FDA批准,显示三尖瓣实际上较二尖瓣更适合进行经导管置换。TTVR即将在全球进行广泛推广。

图8.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  A :EVOQUE ;B:Topaz;C :MonarQ;D:LuX-Valve Plus

2. 经导管三尖瓣修复 (TTVr)

TEER是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三尖瓣介入修复技术,TriClip、PASCAL系统均已优先取得了欧盟CE认证,另一款三尖瓣环缩器械也获得Cardioband系统CE认证。bRIGHT研究、TRILUMINATE Pivotal证实,1年随访结果表明,TriClip能够安全有效地减少TR程度,并与患者1年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关[8-9],虽然未能降低死亡率。TriClip有望近期获得FDA批准上市。Mistral是一种新型经皮三尖瓣修复“蚊香样”的装置,通过抓住和向内拉动三尖瓣的腱索达到减少瓣膜反流的效果。Mistral治疗严重功能性TR患者的FIM研究发表,1年研究结果显示,Mistral可减少三尖瓣反流并改善右心室功能和运动能力[10]。经导管环缩系统K-Clip三尖瓣修复系统系列研究也证实该器械的安全性及可行性[11]。国产TEER器械 NeoBlazar、DragonFly-T、Koka Clamp、S-Q kyrin在临床研究探索中。

图9. Mistral(A)和K-Clip(B)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

四、其他结构器械

2023年9月8日 WATCHMAN FLX Pro已获得FDA的正式批准. WATCHMAN FLX Pro采用聚合物涂层、可视化标记,并具有更宽的尺寸选择范围。Laminar LAA通过“旋转运动”来消除左心耳,而不是封堵。Laminar LAA有望规避传统左心耳封堵器存在弊端(例如血栓产生、泄漏、终生服用抗凝剂等等)。2023年12月,强生宣布已经预先支付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5亿元)的预付款完成对Laminar的收购. 2023年2月1日,全球首枚Bio-Lefort生物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顺利植入人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研发的首款仿生型且可组装式左心耳封堵器SimuLock ® 在完成了首次人体植入。

图10. 新型的左心耳封堵器. A. WATCHMAN FLX Pro;B、Laminar LAA;C,Bio-Lefort;D,SimuLock

新型的先心介入封堵器(图10)主要包括:可降解封堵器(乐普的VSD、PFO可降解封堵器已经上市),可穿刺房间隔封堵器(捍宇医疗ReAces) [10] 。其中,PFO封堵器作为当前先心领域中的热点,研发方向分为可降解、可穿刺、减少金属与无植入缝合四大类。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TPVR)属于比较小众器械,国际有Sapien 、Melody两种球扩瓣,而国内有Venus P已经上市,PT-Valve、Salus均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三者均为自膨胀瓣膜。

图11. 新型先心介入器械. A、MemoSorb可降解VSD封堵器;B、MemoSorb可降解PFO封堵器;C、可穿刺房间隔封堵器ReAces;D、PFO缝合装置NobleStitch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TAVR器械的创新已经到了平台期,目前研发主要集中在治疗主动脉瓣反流经股动脉TAVR器械、TAVR辅助器械及瓣膜耐久性提高这三个方面。TEER器械暂时无新型器械,TMVR器械走向经股静脉发展趋势,其他经类型二尖瓣修复器械在未来有望取得突破。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目前已经成熟,即将大面积推广,而三尖瓣的TEER器械也将获批推广。前者用于治疗病变较重患者,后者用于病变较轻患者。其他经类型三尖瓣修复器械在研发中,可作为替补。新型的先心介入器械主要包括可降解、可穿刺和少金属物三大方向,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即将在临床推广对目前封堵器进行升级。

参考文献:

1.Kodali SK, Sorajja P, Meduri CU, et al. Early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 first-in-class biomimetic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 DurAVR [J]. EuroIntervention, 2023, 19(4): e352-e362.

2.Messas E, Ijsselmuiden A, Trifunovic-Zamaklar D, et al. Treatment of severe symptomatic aortic valve stenosis using non-invasive ultrasound therapy: a cohort study [J]. Lancet, 2023, 402(10419): 2317-2325.

3.Regueiro A, Alperi A, Vilalta V,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AVR With a Pressure Sensor and Pacing Guidewire: SAFE-TAVI Trial [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3, 16(24): 3016-3023.

4.Dvir D, Leon MB, Abdel-Wahab M, et al. First-in-Human Dedicated Leaflet Splitting Device for Prevention of Coronary Obstruction in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3 Jan 9;16(1):94-102.

5.Ge J, Zhou D, Zhang X, et al. Preliminary Implantation of a Novel TAVR Device With Polymeric Leaflets for Symptomatic Calcific Aortic Disease. JACC Case Rep. doi: 10.1016/j.jaccas.2023.101901. PMID: 37496722; PMCID: PMC10366542.

6.Garcia S, Ye J, Webb J, et al.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of Native 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 The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a Novel Device [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3, 16(16): 1953-1960.

7.Zahr F, Song HK, Chadderdon S, et al. 1-Year Outcomes Following Transfemoral Transseptal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Intrepid TMVR Early Feasibility Study Results [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3, 16(23): 2868-2879.

8.Arnold SV, Goates S, Sorajja P, et al. Health Status After Transcatheter Tricuspid-Valve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24, 83(1): 1-13.

9.Sorajja P, Whisenant B, Hamid N, et al. Transcatheter Repair for Patients with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J]. N Engl J Med, 2023, 388(20): 1833-1842.

10.Piayda K, Bertog S, Steffan J, et al. One-year outcomes of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with the Mistral device [J]. EuroIntervention, 2023, 19(4): e363-e365.

11.Zhang X, Jin Q, Pan W, et al. First-in-human study of the K-Clip™ transcatheter annular repair system for severe 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Int J Cardiol. 2023 Nov 1;390:131174. doi: 10.1016/j.ijcard.2023.131174.

12.Zhang X, Chen S, Li W, et al. A Novel Puncturable Atrial Septal Defect Occluder: The Results of Preclinical Experiment and First-in-Human Study. JACC Basic Transl Sci. 2022 Oct 26;7(12):1200-1210.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校长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秘书长



沈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会士(FACC),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与器械创新单元共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心脑疾病介入治疗产业分会秘书长。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疗,专注新型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和应用,参与研发的多个产品已转化上市或正在转化(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国产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国际第一款深低温肾动脉交感神经冷冻消融导管等),参与建成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中国心血管器械孵化平台。参与创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平台——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科技创新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近SCI论文30篇,多次在TCT、ESC、EuroPcR、TCTAP、ICI、CIT、OCC等国内外会议发言,获2015 年“东方新星奖”,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复旦大学首届“明日之星”,2020年获第三届“转化医学创新奖”,2022年上海优秀技术带头人。



撰稿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